初一历史期末试卷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2015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2015[1]

一、 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40分)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之一,你知道下列哪位人物改进了造纸术()

A.蔡伦 B.扁鹊 C.炎帝 D.祖冲之

2、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

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C、灵渠 D、黄河

3、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

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 B、东汉C、三国 D、南北朝

4、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顾恺之B、郦道元C、王羲之 D、贾思勰

5、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

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6、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

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

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时,全场为之欢呼,丝

绸服饰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可能穿上丝制的衣服最早应在(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8、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因为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和平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D、公元1600年

10、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 )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1、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3、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去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4、某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规章约束职员行为,这反应哪一学派的主张( )

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6、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7、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祖冲之-《神灭论》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郦道元-《水经注》D、陶渊明-《归园田居》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19、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张骞 C.蔡伦 D.祖冲之

2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

21.列举题(10分)

(1).列举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三例)(6分)

(2).列举三国和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四例即可)(4分)

22.下列观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画上“√”否则画上“×”并在错误处写出正确的答案(10分)

(1)商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最早国家的产生。 ()

(2)春秋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了。 ( )

(3)佛教史载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又深远的影响 ( )

(4)三国时,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 )

三、材料解析题。(第23题12分,第24题19分共3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们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吗?(4分)

(2)材料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这两次改革的主持人是谁?在改革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分)

24、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 三国是哪3个国家?并分别写出建立者和时间。(9分)

(2)写出不少于3个和三国有关的成语。(7分)

25、问答题(9分)

(1)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4分)

(2)试简要分析公元3到6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5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40分)

1.A 2.B 3.C 4.C 5.B 6.A 7.B 8.B 9.A 10.A 11. C

12.B 13.A 14. .B 15 A 16.B 17.A 18.B 19.C 20.A

二、 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

21.列举题(10分)

1.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其他对亦可)2.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22. × × × √

23.阅读下列材料:(第1题12分,第2题19分共31分)

(1).材料一 商鞅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秦孝公 北魏孝文帝 敢于向旧势力挑战,创新精神(其他意思对亦可)

24.

(1) 魏蜀吴。分别建立时间是220,221,222年。建立者是曹丕、刘备、孙权。

(2)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刮目相看、乐不思蜀 、刀赴会 、问答题(9分)

25、(1)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8分)

(2)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1)封建国家的分裂,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2)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大融和。(3分)发展趋势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启示:(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她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2)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分)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篇二: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大家开始接触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历史。在这里,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战役,有许多扣人心悬的历史故事,更有许多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畅游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一起来感受和体验这丰富多彩的历史吧!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是最合适的,请将正

确答案填入相应序号内,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题1分,共22分)

1.“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初一历史期末试卷)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这一远古人类应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假如你有幸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半坡人生活的年代,好客的半坡人热情招待了来访的你,下列情况不会发生的是???????????????????????( ) A.端上热气腾腾的大米干饭 B.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入住

C.大盆狗肉供你享用 D.用骨制箭头、渔叉等工具打猎捕鱼

3.小雨同学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比较,归纳出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相差很大 B.种植农作物的需要 C.为了弘扬个性D.不属于同一原始居民

4.我们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 (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5.2012年3月24日 (农历三月初三),壬辰年拜祖大典在黄帝故里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

在龙年共拜轩辕黄帝,表达促进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下列对黄帝的介绍正确的有????( ) ①他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②他在涿鹿一战中大败炎帝 ③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④他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任用了一位有才能的人进行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位“有才能的人”应该是???????????( ) A.姜尚 B.伊尹 C.管仲 D.商鞅

7.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8.“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当时的交战双方是??????????????????????????????( )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9.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C.周 D.秦

10.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打败了秦军。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四面楚歌B.破釜沉舟 C.揭竿而起D.打草惊蛇 1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测定了一年24个节气B.扁鹊总结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C.屈原的代表作《诗经》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D.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情况

12.亲爱的同学,你一定知道 “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吧。那么明确提出这一学习方法的古代教育家你知道是谁吗???????????????????????(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孟子 请根据右图中小丫的提示回答13-14题 13.小丫所说的历史人物是?( )A.庄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 14.该历史人物的学说记录在?( )A.《论语》B.《道德经》C.《春秋》D.《史记》

你见过北京雄伟的万里长城吗?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回答15-17题。

15.当年秦始皇也征发大批人力修了秦长城,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 ) A.防止秦朝人民发动起义攻下秦都城

B.阻止南北人民共同反秦斗争

C.用来防止北方冷空气南下袭击都城 D.抵御匈奴的进攻

16.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 ( ) 七年级历史第2页 (共6页)A.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洮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17.“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 “它”应该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C.大运河 D.六辅渠

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段《三字经》你熟悉吗?回答18-22题.

18.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秦始皇 B.汤C.启D.禹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20.神话故事《封神榜》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形象,这部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C.楚汉战争 D.涿鹿之战

21.材料中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夏--周--商B.夏--商--周 C.周--夏--商D.周--商--夏

22.从这些朝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 D.增强军事力量

二、非选择题(3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国汉字“马”的演变图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简化字

材料二: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1)据材料一,已知最早的汉字是哪种文字?能代表早期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还有哪一项技术?(4分)

(2)材料二中“书籍被烧残”指的是哪一事件?(2分)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学术繁荣局面?(2分)

2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9分)

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1分)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秦朝建立后没有实行周的旧制,那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的是什么制度?(2分)

(3)这两种制度相比,哪种更有利于中央集权?(2分)

25.融入情境,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2分)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2分)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2分)

26.综合运用知识,探究问题(9分)

在学完汉朝以前的历史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

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 见下图及文献资料:

材料二 见下图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2分)

(2) 你认为商鞅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种精神?(2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出现的历史现象。请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以下历史现象的正确顺序。(将字母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5分)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篇三: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1)

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姆渡遗址 C.参观山顶洞人洞穴D.参观元谋人遗址

2.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

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 A.女娲补天B.人文初祖黄帝C.大禹治水 D.嬴政治国 3.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

A、禹建立夏朝 B、涿鹿之战大败蚩尤 C、汤战胜桀 D、盘庚迁都到殷

4. 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6.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B. 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 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D.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7.“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你知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吗?()

A.屈原 B.孔子 C.诸葛亮D.李冰 8.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职不包括()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马 9.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铜钱 B.铲形币C.蚁鼻钱D.刀形币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

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六辅渠D.白渠 11.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西汉时的西域主要位于今天的()

A.内蒙古B.甘肃 C.陕西 D.新疆 12.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 ④汉文帝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1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D.东汉时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14.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 15. 《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16.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D.思想混乱的问题 17.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

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

18.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 19.下面哪幅图直观、正确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 D 20.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A. 郦道元 B.张衡C.张仲景D.贾思勰

21. 右图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这一作品的首书者是()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李白 D.苏轼

22.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学说是( )

A. 道家 B.墨家C.法家D.儒家 23. 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 汉武帝 B.张骞C.班超D.甘英 24. 结束长期割据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朝代的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

25. “人死后能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仰,来世后就可以得到幸福”。这个教义来自于( )

A. 道教 B.伊斯兰教C.佛教D.基督教

二、识图材料题(共18分)

材料一:(1)此图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这一历史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不得

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2)这个材料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2分)

(3)请列举这次改革的其他4条措施。(8分)

(4)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三、材料题(共18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雄割据纷争,战乱频发。”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请列举战国时期的一次战役名称。(8分)

(2)材料二中的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6分)

(3)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4分)

四、识图材料题(共14分)

(1)请写出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4分)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2)秦始皇在思想方面实行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是什么?(2分)

(3)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政治制度?请看图指出我们普宁市在秦朝属于哪个郡管辖。(2分)

(4)请写出秦长城的起止地点(4分)和修筑长城的目的(2分)

初一历史试卷答案(考试时间35分钟,满分100分)

二、(1)昭君出塞(或昭君和亲)---2分

汉和匈奴友好相处(或:边境安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4分 (2)改说汉话---2分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制度、文化(写出任意4条均可)---每条2分,共8分 (4)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三、(1)齐楚秦燕赵魏韩;马陵之战(或:桂陵、长平之战)---每个1分,共8分。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每个2分,共6分。

(3)国富兵强(或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2分,共4分。

四、(1)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每个2分,共4分。 (2)焚书坑儒---2分 (3)郡县制;南海郡---每个1分,共2分 (4)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或:防御外族入侵)---6分

相关热词搜索:期末试卷 历史 2016初一历史期末试卷 初一上册历史试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