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提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数字时代的到来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特别是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互联网向全社会覆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在分析“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意义基础上,提出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
  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7B231);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8-ZDJH-2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5日
  传统的三大产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传统的农业也受到互联网广泛的渗透,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发生着升级转型。通过不断地融合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农产品的质量和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加快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融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将“互联网+”行动提升至国家战略。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造传统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必须跨越的门槛。4个月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四项具体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如何把十九大有关精神落到实处,加强现代农业升级转型,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合理化农业生产和销售渠道,帮助实现信息化农业的创新发展。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三农”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力地提高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和现代服务水平。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2016年出台《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为河南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指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发展。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河南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促进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河南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但是近年来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相对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滑。由此,河南省农业发展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推动信息技术升级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能够为传统的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帮助农业更快地实现升级转型。
  “互联网+”目前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领域,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帮助传统产业恢复生机与活力。“互联网+”农业可以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自主创业的源泉,形成新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有效地增强农业竞争力。把河南建设成为我国农业强省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能够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以及线上线下的对接,帮助农业生产实现生产结构合理和产品品种多样,最终带来农业生产的效益化和优质化。
  (三)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能够有效优化传统农业的供需环节。农业产业中突出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失衡,农户难以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农业资源浪费,或者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互联网信息应用在农业生产管理环节,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实时调控市场资源的投放和使用,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改变以往供需脱节和资源浪费的生产方式,改变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产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互联网信息应用在市场销售环节,可以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消费者可以根据网络信息追踪到农产品的原始生产信息,包括原产地、生产流程、产品的内在构成,流通信息等重要内容,改变以往对农业产品缺乏认知的观念,更好地进行选择性消费。克服以往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强化以消费引导生产的市场机制。互联网信息应用可以实现综合服务,通过互联网实行数据采集,集成综合性云服务平台,形成数据分析和决策,并对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流通安全进行全过程追踪管理,有效地提高综合服务效率。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优化传统农业的供需环节,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业产业过程,提供优质化的农产品,促进现代农业科学化和信息化。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协调农产品生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改进科学技术、实时监测市场信息和农产品生产信息,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充分满足现实需求。
  (一)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供需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以及农业服务的电子商务。通过农产品产供销流程重组,实现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有利于产销对接、供需平衡,有效控制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应该着力培养农业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积极引导作用,坚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政府支持的原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绿色安全农产品销售和品牌营销,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传统农业大多采用小面积耕作的方式,生产效率较低。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增加生产力,推进大面积种植,同时提高單位面积产量。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农民、农业设备、生产资料等,农业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配合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增加要素含量、集中投入生产要素以及调整生产要素组合。互联网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农业相关资源,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资源的积极效应,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产业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移动互联网能够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培养优势农产品,将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在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实现深加工,同时提供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强调现代农业与市场的进一步融合。而“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从整体上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
  [2]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河南省 现代农业 策略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