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钱非彼钱”:拆迁冲击下的家庭消费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09-6-l.jpg
  内容提要:房屋拆迁事件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极为普遍,但其对于当事家庭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认识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经验感知的层面,其作用机理、影响因素需要深入分析,作用效果也需要检验,以利于指导、引导家庭合理管理相关财富,也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基于心理账户和资源保存理论,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实证考察房屋拆迁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在排除样本自选择问题的基础上,经实证检验得到的稳健研究结果表明:房屋拆迁显著提高家庭的消费,即拆迁家庭的消费显著高于非拆迁家庭。但是,该影响作用不仅受到家庭财富的显著正向调节,而且受到健康状况的显著正向调节。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相对于非拆迁家庭,房屋拆迁显著提高有房拆迁家庭的消费,却并未显著提高无房拆迁家庭的消费。
  关键词:房屋拆迁;家庭消费;家庭财富;健康状况;心理账户;资源保存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3-0067-09
  收稿日期:2017-12-27
  作者简介:袁微(1990-),女,湖南永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学;黄蓉(1973-),女,长沙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472115;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110403。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使得房屋拆迁数量和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房屋拆迁是否会影响家庭消费?其影响机制是什么?厘清房屋拆迁下的经济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影响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家庭消费行为,而且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消费政策或企业制定市场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本文以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融合的视角,基于心理账户和资源保存理论,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探讨房屋拆迁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影响机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房屋拆迁与家庭消费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是个体和家庭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从心理上对财富的来源和支付方式进行编码、记录、分类和估价的心理认知过程(李爱梅等,2014)。它对来源方式不同的金钱赋予不同估价,使个体心中产生“此钱非彼钱”感受(Sonan & Cheema,2001),从而影响个体理性决策。Ran(1999)依据金钱来源方式,将心理账户划分为意外收入和固定收入两类。固定收入是个体劳动所得,它“来之不易”,实属意料之中的收入;相反,意外收入是个体非劳动所得,它更贴近于“不劳而获”,实属意料之外的收入(Ran,1999)。由于二者在个体付出的努力程度和获取难度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个体往往对“来之不易”的固定收入估价更高,而对“不劳而获”的意外收入估价更低(李爱梅等,2007),即“此钱非彼钱”。
  Hobfoll(1989)提出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将资源界定为“那些对个体有价值的东西,或能为个体带来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方式”。他认为,越珍贵的资源获得的难度就越大,个体对其损失就越为敏感。资源保存理论假设:个体总倾向于努力维持、保护或构建那些自身认为珍贵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潜在或实际的损失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威胁。固定收入“来之不易”,它在个体心中拥有较高感知价值;对个体而言,固定收入实属珍贵资源,个体对其损失极为敏感。相反,意外收入贴近“不劳而获”,它在个体心中拥有较低感知价值;对个体而言,意外收入实属非珍贵资源,对其损失敏感度低。个体倾向于将固定收入用于储蓄,将意外收入用于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个体用意外收入进行消费时表现更为随意,用固定收入进行消费时表现更为谨慎(李爱梅等,2014)。
  拆迁家庭和非拆迁家庭在金钱来源方式上具有差异性。非拆迁家庭金钱来源方式主要是固定收入,而拆迁家庭金钱来源方式除固定收入还有意外收入(指拆迁补偿金)。非拆迁家庭倾向于将珍贵资源固定收入用于储蓄;相反,拆迁家庭倾向于将非珍贵资源意外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房屋拆迁显著提高家庭消费。
  (二)房屋拆遷、家庭财富与家庭消费
  当个体资源丰富时,则不易于被资源损失攻击,并且获取资源的能力表现更强;相反,当个体资源匮乏时,则易于遭受资源损失引发的压力,并且此压力会加速资源损失(Dohrenwend,1978)。财富属于能源性资源,它是能帮助个体获取物质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和人格特质资源①的一种重要且较为特殊的资源(Lee & Ashforth,1996)。消费是一种变相的财富损失。当个体拥有较多财富时,则个体不惧怕财富遭受损失,并且对财富损失持有较高心理承受能力;相反,当个体拥有较少财富时,则个体惧怕财富遭受损失,并且对财富损失持有较低心理承受能力。由此类推,在消费过程中,家庭拥有越多财富,其越不易于受到财富损失的约束,其更倾向于将更多财富用于消费;相反,家庭拥有越少财富,其越易于受到财富损失的约束,其更倾向于将更少财富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家庭财富对家庭消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Dynan & Maki,2001;张大永和曹红,2012)。
  通常而言,经历房屋拆迁的家庭可以获得一笔较为可观的拆迁补偿额②。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③,经历过房屋拆迁的家庭(即拆迁家庭)在财富拥有量方面显著高于没有经历过房屋拆迁的家庭(即非拆迁家庭)。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家庭财富在房屋拆迁与家庭消费关系中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三)房屋拆迁、健康状况与家庭消费

相关热词搜索:拆迁 冲击 家庭 消费 钱非彼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