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大清历史篇一: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7年。

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一)清朝国家管理制度完备,机构设置完善。

首先,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在清初,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欲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事务”的实际情形。所以,康熙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限制和剥夺。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置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 此外,清在继承明制及历代传统制度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独创。如,八旗制,集军事、政治、经济与民政为一体,在清开国及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后,其功能虽有所变化,但在社会生活中,仍是政治核心。在六部机构中,设满汉尚书复职,有利于满汉民族的协调一致;设理藩院,专管各少数民族事务。清以前,从不曾设过类似的机构。还有内务府之设置,专管宫廷皇室事务,订有严格家法,对诸王贝勒及皇室之人管束甚严。故有清一代,没有皇室之乱。

清朝的法制健全、法规严格,如,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奖惩等,皆有细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如,清朝根除了宦官之祸。历史上,以汉、唐,特别是明朝的宦官之祸最为暴烈,但在清代没有重演。历代常发生后宫干政、内侍宦官外戚党同伐异的悲剧,在清代都没有发生!历代主要是开国之时,大量封同姓王,亦造成政治动乱。如汉,如晋,如元,如明等,皆封皇室人为王,钖土而成独立王

国;如唐,重藩镇,掌兵权,成尾大不掉,以至成乱。清朝用制度规定,保证不会发生此类祸乱。如,清朝也给皇子与至亲的同姓封王,但只给王的爵位,不给封地,且不准出京。封王后,如命掌某部门长官,才算有权。否则,只是吃国家俸禄的一个闲王而已。在清代,即使个别人有过专权的事发生,但也很快就予以解决,没有变乱。因此,清朝统治集团长期保持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如蒙古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清朝给予特殊的政策,结成特殊的关系,因此,直至清亡,蒙古族始终保持安定,与清朝相始终。至于东北各民族则是清朝的稳固的可靠后方。其他各民族都承认清朝的统治权威,保持长久稳定。

(二)建立一国多制的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有清一代伟大的政治实践之一。

清以前历代对边疆地区没有真正地管起来,筑长城,设塞垣,分“此疆彼界”。因为不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就无法实现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清代与历代之大不同,突破历代传统做法的极限,第一次将秦始皇创建的郡县制推广到长城以外,根据不同的民族地区,实行不尽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西方、在东方,也不论实行何种体制,都无例外地直属中央王朝的国家机关。历代原先在边疆实行的“羁縻制”便一劳永逸地结束了。

清朝在边疆地区的设置,大致分列如下:

在东北地区,实行将军衙门管辖下的旗民分治之制。在原明辽东地区,现今为辽宁省境,设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在吉林,设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在黑龙江地区设镇守黑龙江将军。显然,在东北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即“以军署为长官,以州县为之僚佐,即以治兵之职辖理民官”。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管理制度。早在关外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把八旗制推向内外蒙古地区:先在内蒙相继设49旗,又以若干旗设为一盟,共为6盟,这就是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至乾隆十年(1745),又设呼伦贝尔总管,统辖巴尔虎、索伦、鄂伦春、达斡尓各部落。将原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等三部与赛音诺颜四部编为四盟,析为86旗。唐努乌梁海编为5旗46佐领、两个总管;在天山南北路,将厄鲁特蒙古编为13

旗,设6盟。

新疆地区实行将军府管辖下的多元行政管理体制。在彻底平定新疆之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总辖全区的军政大权。其下分设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管理大臣等级官职,分驻新疆各中心城镇。在回部即南疆,只用其旧名,如阿奇木伯克(总管)、伊沙噶伯克(协理)、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钱粮)、商伯克(征输粮赋)、哈子伯克(掌诉讼)。这些官员,以往或当地推举,或父子相继。经清改制后,原制废除,一是各级官员统由朝廷任命,二是各级官员皆听伊犁将军管辖。三是中央派兵分驻各个城镇。不仅如此,还针对民族之不同,在其聚居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在北疆,还住有蒙古人及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公等,即实行扎萨克盟旗制度;在这里,部分地区又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等等。

西藏约在元代正式进入中国领土版图,经明代,与中原王朝保持隶属关系,通过定期朝贡和接受元、明朝的赐封,把这一隶属关系延续下来。清朝与传统做法完全不同,它突破朝贡制的局限,于雍正五年(1727),在西藏设“驻藏大臣衙门”,由中央直接派官按任期驻藏,代表朝廷行使国家主权,监督国家政令执行。自此,驻藏大臣为常设机构,当班禅或达赖故去,选择新的灵童转世时,驻藏大臣掌控全过程。清朝在西藏建立的这一管理体制,加速了西藏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实为一个划时代的开创!

台湾。在清以前,历代没有一个王朝在台湾设置郡县。于康熙二十年受降台湾郑氏政权。是否放弃台湾,是否在此设治,中央内部争议甚大。最后,还是圣祖决策,既保留台湾入版图,又要设治,有史以来,第一次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央派官治理,驻军守卫。由此,台湾进入与大陆一体化的时代!

(三)开疆拓土,“主权领土”达到中国历史疆域高峰,为当代中国确定了版图规模。

中国疆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迁,至清代始告最后形成。自秦以降,至清以前,开疆拓土,中国疆域扩大,以汉唐两朝为最。唐以后,元朝疆域最大,但它的部分疆域属军事占领的性质,不完全具有法理性的“主权”;还有,在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随俗而治”的朝贡制,严格地说,还不是“主权领土”,仅表明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朝的疆域并非如人们想象

的那么广大。就实际而言,元朝真正拥有主权意义上的领土,并未超过唐代的水平。明是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由于顽固坚持“华夷之辨”的陈旧观念,与“三北”游牧、渔猎民族处于严重对峙,既不能统一,更不能向外开拓,所以,它实际拥有的疆域十分有限,比之汉、唐及元代,皆有收缩。在这方面,明朝对中国疆域的发展并无贡献。

清以前,历代的领土主权意识皆集中于华夏本土及设治的边远地区,对其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领土意识甚为淡薄。与此相反,清朝的领土主权已是大为增强:一方面,清朝以确定的制度并具体实施管理来宣示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权,表明国家的最高权威;另一方面,当所属领土遭到侵害,清朝不惜代价来保卫其主权。

清朝全盛之际的疆域西起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与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则库页岛、日本海、东海、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抵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广袤而辽阔的疆域,其陆地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确已达到了中国疆域发展的顶峰。现在,我们可以判定:清朝的疆域,已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极限。为历代王朝的疆域所不及!特别是,清朝所占有的疆域,皆属拥有国家主权的领土,并非如历代还包括“羁縻”地区。

在这一辽阔的土地上,由一个统一的王朝———清朝行使管辖权,共治50多个民族,与今日56个民族相差无几,人口约达3亿。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一代王朝,并取得如此巨大、如此辉煌的成就,超越了清以前任何一代王朝,而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

(四)“除贱为良”,是深具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的一项社会改革。

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等4种人构成社会的主要成员。除此,还有乐户、堕民、蛋户与世仆等4种人。他们处社会最底层,从事诸如乐工、官妓、演戏、逐鬼、抬轿、说媒、为人耕地、服侍主人、帮办喜丧等“贱业”,故被称为“贱民”。他们世代传承,不得改从其他职业,亦不得为官,不能与其他阶层的人通婚,只能在“贱民”中联姻。其处境与奴隶无别,皆不入为户籍。这种“贱民”制已延续了近千年。至雍正时开始改革。世宗自雍正元年(1723)始,七八年中不断下达改革指令,相继取消四种“贱民”身份, “豁免为良”,变为自由民身份,允许重新择业,并鼓励投身农业生产。“贱民”的存在,是农奴制的残留。

雍正改革将其最后残余铲除掉,无疑是对这部分人的社会解放。

(五)赈灾、减赋、普免全国钱粮,其数额之巨,规模之大,受惠之广,皆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

历代王朝都把赈灾与蠲免钱粮看成是统治者的一项德政,都在这方面有所行动,但能做到清朝的水平,却是罕有可比者!圣祖说得好: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减赋蠲租,庶万姓得沾实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统计,从1662— 1703年,全国所免钱粮,累积达到9000万两,相当于康熙初三个财政年度收入的总和!仅1703— 1705年,三年间,就蠲免钱粮达1600余万两,相当一年财政2700万两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年年乃至月月皆有蠲免!至1712年,更作出一项惊人决定:自1711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国地亩人丁赋税全免一周,总共蠲免新征与旧欠银3206.69万两。比1711年全国收赋税2990多万两还多出200多万两!仅此一项,已为清以前任何朝代所不及。康熙之后,又有雍正朝之蠲免,姑从略,至乾隆,将蠲免之举推上了顶峰。乾隆六十年中,共有5次全国蠲免钱粮,即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五年(1770)、四十三年

(1778)、五十五年(1790)、嘉庆元年(1796),共蠲免各省钱粮为1.4亿余万两。除此,还3次全免江南各省漕粮,总计1200万石,值银1200万两。两大项合计,共1.52亿两。他们为何大规模蠲免呢?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圣祖说: “蠲免为爱民要务,征取钱粮,原为国用不足,国用若足,多取奚为!”高宗同样说得深刻: “朕思海宇乂安? ?莫先足民。况天下之材,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们的说法,贯通了一个共同的思想,这就是国家之财原本为民所用,要让人民安乐,莫先满足天下百姓的需要!他们说得好,做得更好!因而大得民心。乾隆十年(1745)下令全国蠲免,消息传到江南,一片欢腾。时人江苏昆山龚炜著文写道: “诏下之日,万方忭舞。”晚清著名学者王庆云总结清朝蠲免政策给予高度评价: “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脉,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哉!”这一总结性的评价,完全符合清朝实际,亦属公允。

(六)逐步开放,为建立一个近代的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初步基础。

清与历代之不同,如上所举。尤其清所处时代,为历代所未曾经历。如所共识,清朝保守、闭关。但在西方的进逼下,逐步开放,陆续与主要的西方资本主

大清历史篇二:清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清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清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皇朝。当政者继承前代的统治政策,总结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统治经验,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拉拢汉族和其他民族上层建立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政权。清代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民族融合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康熙末年起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人口税全部摊入田亩,农民对国家的封建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明中叶以后,西欧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在对外关系方面,由汉唐的开放政策变为“闭关锁国”,清前期由于国力强盛,尚能有效抗击列强入侵,随着国势的衰落,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完封建社会的漫漫长路,坠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清朝 1644—1911年 (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爱新觉罗氏】 首都北京

第1任 天命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1627年 在位11年第2任 天聪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1643年 在位17年第3任 顺治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3—1661年 在位18年

第4任 康熙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年 在位61年

郑成功: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将施琅攻占台湾。次年设立一府三县进行管理。

康熙帝智除鳌拜:玄烨即位时年仅8岁,其祖母孝庄以顺治遗诏的名义,宣布由四大臣辅政,但索尼不久病死,苏克萨哈、遏必隆软弱迁就,造成鳌拜专权。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召鳌拜进宫,侍卫将其擒住,冠以“欺君罔上”等三十余罪名,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平定三藩: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后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纷纷响应。8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雅克萨抗俄之战:早在顺治元年(1644年),沙俄殖民者势力便到达贝加尔湖,之后便向黑龙江以北地区进犯。康熙即位后,交涉无果,先后在1685年,1686年击败沙俄军队。1689年,双方同意签订条约,是为《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1689年,双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整个黑龙江流域(含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俄人撤出雅克萨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此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平定葛尔丹:1690年,葛尔丹进犯蒙古。康熙帝第一次亲征,清军大败葛尔丹。此后,康熙帝又两次亲征,平定葛尔丹叛乱。

1713年,清政府封西藏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

第5任 雍正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音真) 1722—1735年 在位13年1723年,开始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1732年,雍正改军机房为军机处,后权力日益增大,成为总理军国要务的机构,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6任 乾隆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年 在位60年

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马噶尔尼使团来华:乾隆58年(1793年),英国派马噶尔尼使团来华,清政府要求其行三跪九叩之礼,马噶尔尼被迫同意。虽与清政府建立外交通商的要求未能达到,但却收集到了大量情报,为英国的侵华战争做了准备。

和珅:和珅主要活动于乾隆年间,他博学多才,又善于逢迎拍马、纳贿行贿、敛财聚财,故家产颇丰,且深受乾隆宠幸,遭到嘉庆忌恨。1799年,乾隆帝驾崩,嘉庆立即处死和珅,抄其家产,共8亿多两,相当于和珅当权20年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嘉庆解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恨,得到了大量财产,且落了个惩治贪污的美名。故有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内禅:1796年,乾隆在太和殿举行内禅大典,亲授太子御玺。嘉庆即皇帝位,尊乾隆帝为太上皇。但乾隆仍操纵朝政。

第7任 嘉庆 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音拥演) 1796—1820年 在位25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嘉庆21年(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以敦请中国政府多开商埠,与之进行自由贸易。在礼仪方面,阿美士德表示可以脱帽三次或点头九次点头致意,中国官员则坚持要行跪礼,后谈判无果。阿美士德使团被驱逐出中国。

第8任 道光 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0—1850年 在位30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收缴的鸦片销毁,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光辉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军舰北犯至天津,道光皇帝派琦善赴广州求和。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之后道光又转向主战,派奕山赴广州,对英宣战。后奕山恐慌,遂与英方签订《广州条约》。1842年,英方再度调起战争,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与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广夏福宁上对外通商;英国享有关税协定权。随后英国又通过补充协议《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等特权。1844年,美国逼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法国逼迫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任 咸丰 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音主) 1850—1861年 在位11年

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后,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社会矛盾激化。 1851年,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克南京,以此为都城,称天京。随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定出一个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平均主义分配方案,以解决土地内容为中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并分兵北伐和西政。三年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此后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北王韦昌辉杀南王杨秀清,两万多将士死于非命,后韦昌辉又被洪秀全所杀。翼王石达开率精兵负气出走,在大渡河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开始转衰。后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1860年一度出现振兴的局面。但之后1861年安庆被曾国藩所迫,太平军损失惨重。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势力扩展至17个省,坚持斗争达14年,有效地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等西方列强不满意在中国获得的政治利益及经济特权,提出修改条约的请求,遭到拒绝后,便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856年,英军舰炮轰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俄、美除赔款外也获得了与之相同的利益。后来英法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60年,先后攻陷塘沽、天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留下恭亲王奕?等人与英法议和。不久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获得了更多特权和利益。俄国因调停有功,也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西方侵略有个别口岸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10任 同治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1—1874年 在位13年

慈禧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遗诏令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同时任命8位“赞襄政务大臣”辅政,慈禧及奕?被排除在外。慈禧遂拉拢奕?、东太后钮钴禄氏、在北京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发动政变,逮捕8位大臣,大权落入慈禧之手。随后她又削弱奕?的权力,先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且全盘接受列强的要求,“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大花银两,建造颐和园,为其六十大寿献礼,使北洋舰队无力购买战舰。1908年慈禧死去,其统治长达47年。

奕?创立同文馆:1862年,奕?奏请设立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学堂名称为“同文馆”,慈禧为博得列强的好感,便于与列强交往故同意设立。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官僚们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是一场清朝为挽救其统治危机而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并没有达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是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

第11任 光绪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4—1908年 在位34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81年,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国强占了伊犁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整个南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冯子材大败法军:1883年,法国军队向驻中越边境发起攻击,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但清政府却乘胜向法国求和,签订《中法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故有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此条约助长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此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场在黄海海面和朝鲜境内,主要有丰岛海战、牙山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无炮弹且船负重伤的情况下,下令全速前进,企图撞沉日本“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军覆没。光绪为之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日军占领朝鲜后,李鸿章避战保船,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主要有辽东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等。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损害中国利权最严重的条约,它不仅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而且使远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东方强国,走上了侵略的道路。

公车上书: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后,个个义愤填膺。康有为连夜书写上万字的“上皇帝书”,痛陈形势的危机和变法的迫切,在京的举人纷纷签名,结果都察院拒绝接收,皇帝也没有见到这篇上书。汉代以公家的车马迎送地方向中央举荐的人才,后用“公车”代指参加科举者。

光绪帝变法维新: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他们主张维新变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但新法触犯了各腐朽阶层的利益,保守派代表慈禧解除了光绪老师翁同龢的职务,杀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等维新派人士,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各项措施全部取消。维新变法在实行103天后失败。

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中国将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而发动的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新派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

义和团运动:1898年,义和团运动拉开序幕。由于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持续激化,对义和团的政策由以前的坚决反对转变为默许乃至支持,故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在大沽、天津、廊坊、北京等地奋起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最终在列强及清政府的联合破坏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抗争力量,打乱了帝国主义迅速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慈禧携光绪帝逃往西安。1901年,清政府与11国(包括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同时列强取得了在北京城内设立使馆区及北京附近军事要地驻军等权力,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第12任 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 1908—1912年2月11日 在位3年

辛亥革命: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发起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把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1908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但此举仍未能改变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遭到众人唾骂,反而激化了矛盾。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起义,革命者战死甚多,后有72人埋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5月,清政府出卖国家路权给列强,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运动,革命党人决定趁机再次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政体,在东方建立起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清朝共12帝立国268年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大清历史篇三:清朝历史知识

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由于皇太极的生母生前只是侧福晋,为提高生母身份,并未追封太祖的其他三位正妻,仍称大妃。三位大妃分别是: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继妃富察氏衮代,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 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追封的,多尔衮死后被褫夺摄政王封号,阿巴亥的皇后封号也被废除。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复其王爵,但未复阿巴亥的皇后封号)

努尔哈赤十大功: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制定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丰富兵坛经验;制定抚蒙政策;推进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

太宗文皇帝 皇太极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福临生母)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16个儿子中的第八个儿子,在贝勒中他排行第四。他8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24岁时,努尔哈赤登基称汗,35岁时父亲就死了。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他这一生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储位未定,他52岁死的,白天还在处理政事,晚上就与世长辞了,没来得及处理后事,另一个是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的愿望没有实现。

世祖章皇帝 顺治福临

废皇后(静妃) 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 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的姐姐。传说曾是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博果尔死后被顺治娶作董鄂妃,正史中无记载。董鄂(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大清历史)氏生前封号为“贤”,位号是皇贵妃。追封皇后,徽号端敬,谥号孝献,但不祔宗庙,也就是灵位不入太庙,所以谥号中没有顺治的谥号“章”字)

6岁登基,14岁听政,24岁就英年早逝。死于天花。他因追求真爱而无视皇权,他因人生跌宕而看破红尘。

六大功绩:定都北京,保护故宫(周朝灭了商,没有用朝歌,还是回到陕西去了;秦朝统一之后,也没有用原来的都城,到咸阳去了;汉朝灭了秦,也没用它的都城;唐朝也一样,宋朝呢,搬到汴京(现在的开封),也没用唐朝的都城,辽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开始在金陵建都,后来才搬到北京。所以历来大一统的王朝,对前一任王朝都是或毁、或焚、或拆、或迁。而多尔衮却没有);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

六大弊政:剃发(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家都不愿意剃发,结果有个说法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再加上不断的镇压,最后汉人不得不屈服。)、易服、圈地(在京畿地区占用大量土地)、占房(入关之后,八旗官兵跟家属占夺汉人的房子)、

投充(把汉人投充到他们名下做奴隶)、逋逃(凡是汉人不愿忍受欺压而逃走的,抓回来就杀)

圣祖仁皇帝 康熙玄烨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 (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胤禛生母)

8岁即位,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压在头上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八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是一位很爱学习的皇帝,康熙幼年忧患的生活,不幸的遭遇,砥砺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8岁,父亲死了,10岁母亲死了,两年内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由祖母孝庄抚养。他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过,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每天老师都会给他指定一段文章,他就把这段文字反复念,念120遍,然后背诵120遍,然后再接着背下一段文章。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120遍背下来,所以后来康熙就可以做到你随便指一段文字,他可以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他是一位渴求西方知识的人,他学会了种痘(他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他学习天文、数学、历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医药学、甚至于学人体解剖学,他亲自动手解剖一只冬眠的熊,在皇宫里

面有制药的实验室),减少了很多人得天花。在皇帝的西园(现在的中南海丰泽园)他搞试验田,种水稻,培育新稻种。现在北京故宫里头还珍藏着康熙时期的手摇计算机,可以进行加减乘数和开方的运算;他是一位勤政慎政的帝王,每天早上辰时开始御门听政。(明朝绝大多数皇帝不亲政,太懒了。以万历来说吧,整天在宫里面,和宫女太监厮混,荒淫无度。二十几年不上朝啊 !孟森先生说他不止二十年,说他”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明朝的皇帝不务政到什么程度,碰到军国紧急大事要处理,皇帝不亲政,有的大臣在那儿跪着求皇帝亲政,一跪跪十个小时,皇帝不予理睬;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活儿,刀凿斧锯玩儿得很开心,大太监魏忠贤就专等皇帝做木匠活儿的时候才奏报,皇帝就会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就借机对军国大事假传圣旨)每天早上辰时开始御门听政,在这个会上,讨论大臣的奏报,议商军国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康熙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这实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御门听政,从康熙到光绪,一直坚持了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每天御门听政是空前绝后的。他在他的宫廷柱子上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就是他重点要抓这三件大事,我们常说座右铭,他这可是“柱右铭”啊,来每天提醒自己。就治理黄河来说,他要求凡是在京的官员,只要家在黄河附近的都写一篇自己治理的意见,他就一篇一篇的看,集思广益,来治理黄河。

他相继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还打败了沙俄,签订了清王朝对外的唯一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太和殿,太和殿的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此时已过去69年。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盛大的落成仪式的进行,不仅是一座宫殿的重建,更昭示着一个新的盛世的开端。

他有35个儿子,有的早死了,没起名儿就死了,排顺序的是24位。有20个女儿

世宗宪皇帝 雍正胤禛

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弘历生母)

47岁即位。喜怒无常、脾气暴躁。

雍正严厉打击朋党、政敌。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高宗纯皇帝 乾隆弘历

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

废皇后 乌拉那拉氏(乾隆的第二位皇后,永璂生母。自行削发,备受冷遇。乾隆三十年忤旨收回金册金宝,相当于被废,丧葬规格等同于皇贵妃)

相关热词搜索:大清 历史 大清历史简介 大清铜币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