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发布时间:2022-08-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谢谢。

唐朝是中国诗歌走上巅峰时刻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将中华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华庭里,思想是开放的,生活是优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即将没落的时候。唐人的心目中还幻想着大唐再度崛起,可是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诗为什么在唐朝没受到重视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诗歌是写实派的,把现实中事实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试想唐朝统治阶级是喜什么样的诗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当然杜甫这样的诗歌很多很多,感谢杜工部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们思想陈旧,封建主义根深蒂固。他们喜欢安逸潇洒的田园诗歌,爱情诗歌,边塞的,友情的,誉文的诗歌。尽力维护统治阶级的脸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三。杜甫之所以不招待见,是因为他说了实话。在一个问题就当时乱世,百姓能有几个静下来读诗歌啊!忙于顾命还不及呢。所以杜甫失去了当局的支持,民众读者。他的诗歌沉睡在诗海里了,没多少知道他的存在。

可惜一代诗史大家,命运交错颠沛流离。一生诗歌大约1500多首,汇集在(杜工部集)中。以致后人发现了这颗明珠,将他大部诗歌发表出来,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如此的伟大啊。

因为唐朝把诗写的好不好,作为考取进士的一项主要科目进行测试的,这就极大促进了学人士子们学诗、作诗的积极性。最终使得唐代写诗的高手如云。杜甫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在当时不受推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官员诗人多,把杜甫的诗才、诗名遮盖了。

比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等很多人都是进士出身,官员诗人。作为官员,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加上诗写的好,影响就很大;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维持生计,要考取功名,自然被纷纭的人事所淹没和缠绕,就不太出名;

二是杜甫的诗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才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是安史之乱丰富了杜甫创作的素材;另外他到成都定居时间较长,生活上有好友严武资助。相对安定的生活,给杜甫提供了较为宽裕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后来到湖南,杜甫诗的质量数量才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杜甫诗在他生前,已经开始在江南流传了。

但因为他诗作体现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当时不是很受欢迎;加之没有人推崇他,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比后世就小多了。

这三点是杜诗在唐时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全国9处武侯祠,你觉得哪座是最有价值的?为什么?

我去过南阳武侯祠和襄阳“隆中”。别的没去看过就没有发言权了。看过这两个武侯祠后感觉襄阳人的武侯祠很不地道。因为他们的“武侯祠”不象是躬耕地和“三顾处”。却生搬硬套说自己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襄阳人习凿齿说:襄阳城西有诸葛亮故“宅”。“宅”是正规的住处。有门有窗有卧室卫生间院子客厅等。可是诸葛亮在出《出师表》里说:先帝不以臣鄙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说明诸葛亮躬耕时是住的“草庐”。“草庐”是简陋不堪的邻时住处。“宅”与“草庐”是两个不同的住房概念。所以诸葛亮躬耕是住在襄阳住“宅”以外的地方。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历史上南阳就是宛城。曹操曾经在此与张绣打仗。古书上就记载说:曹操被困南阳。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说明诸葛亮躬耕地就是现在的南阳。三国时期南阳与宛互指的实例不只一例还很多。我一直认为襄阳只是诸葛亮曾经住过的地方,应该叫诸葛亮故居。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就是南阳。

南阳武侯祠,1800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隐居十年,定“三分天下”大计的地方,历代历朝歌咏最多,这里是诸葛亮的“根”。

诸葛亮闻名的“草庐对策”就是在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草庐”发生的,“三顾茅庐”就是刘关张从如今南阳市境内新野到南阳武侯祠卧龙岗请的诸葛亮。

南阳也是诸葛亮出山最早扬名立万的地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都发生在南阳市境内。

这里是历代文人表达对诸葛亮崇敬最集中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一篇“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武侯祠内弥足珍贵的是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诗词 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