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的文明历史篇一: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

礼 仪 起 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

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按照国家惯例,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字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线条美。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西装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袜子一般应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公室所忌用的。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

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轻女性的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而不失文雅。

饰物

佩戴饰物要考虑人、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则。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女性饰物种类繁多,选择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吊唁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文明礼仪常识之二--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一、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二、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三、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四、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五、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

中国的文明历史

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六、电话礼仪

打电话的礼仪

电话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打电话时,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一般应在早上八时后晚上十时前。拨通电话后,应首先向对方问好,自报家门和证实以方的身份。通话时,语言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及时挂上电话。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话的进出,不可以久占线。

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回应。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录。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手机礼仪

使用个性化手机铃声应注意场合,铃声要和身份相匹配,音量不能太大,内容要健康,铃声不能给公众传导错误信息。开会、上课或其他重要集会时应关机或设置静音。非经同意,不能随意动别人的手机或代别人接听手机。不要用手机偷拍。

七、网络礼仪

如同任何一种别的沟通方式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网络礼仪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网上网下行为要一致。记住人的存在,当着面不能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分享你的知识;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搜索和研究;平心静气地争论,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在论坛、博客等发贴的时候应该做到主题时确,对别人的回复应表示感谢;

不要做有失尊严的事情,不参与连环信的活动;尊重他人的劳动和隐私权,不剽窃别的作品。

文明礼仪常识之三--工作礼仪

工作礼仪是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

一、接待礼仪

接待来访

接待上级来访要周到细致,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前来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接待下级或群众来访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进行解释。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引见介绍

对来办公室与领导会面的客人,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如果有几位客人同时来访,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依次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回身轻轻把门带好。

乘车行路

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主动打开车门,让领导和客人行外车,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上车,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陪同客人时,要坐客人的左边。

二、同事礼仪

领导对下属礼仪

对下属亲切平和、尊重下属是领导对下属的基本礼仪。接受下属服务时应说“谢谢”;当下属与你打招呼时应点头示意或给予必要的回应;当下属出现失礼时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对下属出现的失误要耐心批评指正;与下属谈话时,要善于倾听和引导,提问语言和声调应亲切、平和,对下属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听取,对合理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下属对领导礼仪

尊重领导、维护领导威望是下属对领导的基本礼仪。遇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进门时主动礼让。与领导会面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分寸,不能失礼和冒犯,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是非。向领导汇报工作,要遵守时间,进入领导办公室应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汇报时要文雅大方、彬彬有礼、吐字清晰,语调、声音大小恰当。汇报结束后,领导如果谈兴犹存,应等领导表示结束时才可告辞。

同事之间礼仪

同事之间要彼此尊重,见面时主动打扫呼,说话时语气要亲切、热情。在与同事交流和沟通时,不可表现得过于随便或心不在焉。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懂得礼节性的捧场院。不

中国的文明历史篇二: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冷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五彩纷呈的人际交往活动,礼仪——这一现代社会的润滑剂,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从尊重别人做起,尊重别人就应该对别人有礼貌、讲礼仪,而这些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作为在校大学生,固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礼仪和形象的建设,这就需要开设《公关礼仪》课程。

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就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有关的科学,并以它们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行自身礼仪习惯的培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中国有很多的古训,其中对礼仪的作用作过重要的论述,如“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的淋漓尽致,开设好《公关礼仪》课意义重大。

一、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 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用人单位要在一所大学里招聘面试,第三十七位女学生面试结束后退出教室时随手把门关上了,这时,招聘人员追上那位女同学并告诉她被

录用了,招聘人员说,在你前面的三十六位同学面试后都没有把门关上,只有你把门轻轻地关上了。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使这位女同学获得了成功。生活中很多看似很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一个有教养的人,你可能感觉不到礼仪的存在,但一个不注意礼仪的人,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毛病,所谓的素质体现于细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公关礼仪》课设计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通过一系列风貌之礼的实践训练,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的表层形象,使人产生热爱感和信赖感。

二、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团结、和睦友好的环境中,而这种环境需要礼貌礼节去创造和维持。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使你得到一个朋友,得到一份友情,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温馨和谐。一声“对不起”、“请原谅”,能够减少摩擦,转怒为喜;而横眉冷对,出言不逊,高傲冷漠,就可能造成气氛紧张,矛盾横生,生活会因此变得索然无味。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如:不注意尊重别人。根据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获得社会、他人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表现得更明显。如果来自周围环境过多的粗暴、斥责、冷嘲热讽、侮辱漫骂等等无礼行为,久而久之,会摧毁学生的自尊、自信,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所清楚的。学习礼仪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同情与关怀的原则,自信与谦逊的原则等等,还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随时随地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这种联系,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肯定自身价值,进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倘若在社交活动中缺礼、失礼甚至非礼,必然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也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 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因此,通过

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文明风气,歌颂高尚行为,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它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四、可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大学生毕业后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选择一种职业。由于各种职业活动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促进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社会交往,常常与其职业联系在一起,他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某个企业团体或某种职业形象的代表。因此,每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礼仪,自觉维护本企业团体及从事职业的社会形象。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大学生具备未来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今后的中国,要超世纪发展,要立足于世界之巅,就必须迅猛地提高道德文明和文化素质的修养,通过《公关礼仪》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才能使高校教学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文明历史篇三:中华文明发展史

中华文明发展史

姓名:雷健 学号:201106419

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1,间接的资料,即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考古发现。这里可以随便找出很多:

我国北京山顶洞人约在公元前2.5万年前后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其年代远远超出其它较早农耕文明(如时间约在公元前1-0.7万年的西亚“新月形沃土地带”农耕文明)1.5万年以上;距今1.2—1.1万年前的广西柳州大龙潭和广东英德青塘圩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已饰有绳纹,而此时人类的另三大文明还基本处于蒙昧阶段;

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雏形,比之古埃及、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早出了约4000多年;河南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多为七孔,具备音阶结构;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窖穴达88个之多,储藏粟的总量约10万余斤之多;

中国玉器业的发展早在8000年前就基本成熟,独树一帜;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纺织业的发达,中国丝织物后来成为古代文明史上横贯中西最为耀眼的彩带;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的出土说明了6500年前以有了常备军;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奴隶殉葬,反映了制历权(社会政权)的形成和神权的高度集中;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实我国6000多年前就有了城墙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现……

这些考古发现,因为技术水平原因,对年代的考证尚不够精确,一些结论也有待进一步商榷,所以,如果单独提出来,也许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如此呈集群规模的发现,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就只能说是有色眼镜的问题了。

其次,是可考证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国有编年史记载的历史近3000年,除了近代几百年,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虽然夏、商的历史缺乏记载,但是,如果因此就武断地说中国在商以前是落后于世界的,那么就只有两种解释了,要么中国文明是来自地外文明,要么,就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后来者居上了。

当然,有些人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其他古文明的分支,就像今天的美国文明继承自英国一样。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说法是在难于找到证据,中华文明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风俗信仰,包括哲学,医学,艺术等等都很难看出与其他文明有多大关系。

其实,文字与文学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人类社会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与文明,是从文字诞生而开始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人类由愚蛮向文明的过渡,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才得以实现的。

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已具备“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可以想象,汉字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语言载体。

钱伟长先生曾说:“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汉字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贡献。让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三四百年前的英文,今人已难读懂;500年前的拉丁文,只剩下字母和药名;而汉字5000年不变,2000年前的文章,今天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还可基本读懂。

汉语也有与多民族语言交汇的历史,但是由于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是多民族语言,且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吸附力。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表意文字,是一个有象可征、有意可寻的符号集群;加之汉族人口众多,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所以在语言交汇过程中汉语始终具有稳定性。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一书中称,西方语言学家经过长期多次交流看法之后认为:“汉语是智慧的语言。”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史上,在他们有文字之前,一定走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汉字这一智慧的语言的出现,也绝对不会是短时期的事情。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完全可以傲视所有的古代文明!

中医中药。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唯一一种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存在的古老民族医学,具有和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西医讲的是询证医学,任何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有道理可寻;中医则基本上是暗箱操作——只讲因果对应,绕开因果联系。今天,也许你可以鄙视这种方法,然而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它却能够抛开理论发展的束缚,极大地加快医学发展速度。而这种区别,也正是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证据之一!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证据,就是中国文学,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中说,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次与同时代诗人爱克曼谈到他读到中国的一部作品(法译注为《两姊妹》,朱光潜按:“可能指《风月好逑传》”):“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爱克曼问:“这部中国传奇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 歌德说:“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勿庸置疑,文学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必须经历漫长的发展史,才能达到一定的成就。遍观古今,没有一个文明程度低,文明史较短的民族,能有大量辉煌的艺术作品。

造成今天一些人对中华文明史妄自菲薄的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西方学者的偏见和贬低之外,后人的主观臆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恢复中华”,提出了“黄帝纪元表”,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后来以此推算的年表,又被《辞海》等广泛采用,所以影响很广,差不多就是所谓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说法的起源。而事实上,这一说法,是非常不可靠的。

其根据之一,是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一书所称尧年为甲辰年,再经卢景贵考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而邵雍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极经世》又是一部“术数”书,这样严肃的文明史纪年问题,决不是一本“术数”书就能解释的,而且卢景贵的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数据,即便是以《史记》中的黄帝纪年的推算也极不准确,辛亥革命时以此为根据提出中华民国纪年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自从西方人取得海上霸权,他们用炮舰在全球各地推行殖民主义,西方学者对于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又往往带有一种白种人的优越感和种族主义偏见,如对古代文明史的所谓研究就有极重的种族色彩。他们把世界四大古文明按着时间长短进行了排序,把古埃及文明排在了第一位,其文明史长达6000余年;第二位是古巴比伦文明5000余年;第三位是古印度文明5000年;最后是中华文明4000余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那些英国的学者在否定中华文明、鼓吹“西来说”的同时,却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传到了欧洲,传到了英国。此前的欧洲只知道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无论是古埃及、希腊、巴比伦、或印度,这些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创造。二十四节气传到欧洲后,引起了一片赞叹,英国著名气象学家萧纳伯曾以英国气象局局长的身份在1928年的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上,倡议欧美各国采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英国率先在农业气候和生产统计中采用了萧纳伯的建议。而在中国,我们先祖早在10000年前就懂得了观察天象和气候,并和农业生产结合,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夏、秋、冬等八个重要节气,后经伏羲、黄帝时代的进一步完善,已在农业社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了。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研究和掌握天文、地理、物候知识的最早的民族。

综观世界文明数千年发展史,曾驰骋世界史上光彩夺目的几大古代文明,如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它们文明的链条不是中断就是散失,留给历史的多是昔日的辉煌。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芭,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首先,根据统计,中华文明的滋生空间,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滋生空间总和的十多倍。

滋生期的空间大小决定了体格大小,体格大小又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空间之大,建构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规模。中华文明的话语基础,是“五湖四海”、“九州万里”。这种精神规模往往失之于空泛,却也给中华文明带来了自信、责任和山河永固的象征,确实是增加了它延续后世的力度。

在中华文明遭受到危难的时候,或者由于气候和战乱的因素面临衰落的时候,空间之大,使它获得了一次次异地迁徙和转移重心的机会。“山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杂而辽阔的回旋余地使它避免了很多危机。中华文明发祥以来不仅抵制住了“蛮族”的武暴进攻,而且屡屡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野蛮为动力,纳百川而成东海,从而增强了民族的机体,避免了同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同样的命运。

其次,中华文明极少受到宗教的窒息。无论是中华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影响深远的佛教,其主体作用主要是为中华文明的民间文化增光添彩。在中国,因为宗教信仰造成的社会动荡、矛盾甚至战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似欧洲,基督教束缚麻醉达千年;更不似印度,宗教的不良作用从古至今。

再有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和吸引力。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流散到欧美的犹太人,至今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传统。唯一的例外,就是流入中国的一支。同样的还有古代中亚擅长商业的粟特族,对于张骞笔下那些“虽富巨万,而衣食粗鄙,父子相争利”的粟特人来说,中国这个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邦,是多么的具有吸引力! 还有就是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传承性,这个,前面讲了很多了。

也应该看到,中华文明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重视技术而忽视科学。中国的科技和发明创造,多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而纯粹的理论研究却很少。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清醒认识到“西方中心论”这种思想观和理论观支配下所形成的,长期以来对我中华文明的藐视和轻描淡写,深刻反省我们自己对伟大文明的漫不经心或还冷嘲热讽甚至是彻底的虚无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杰杰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历史 文明 中国历史文明手抄报 中国历史文明画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