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介绍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人物介绍篇一: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

1、千古帝谜——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至高君王。两千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也无定论。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轩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功莫大焉,因此,有人奉他为千古一帝。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坑儒,酷罚苛政,奴役臣民,因此,又有人称他为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说他生性残忍,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2、无赖帝王——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前202年)正式称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出身低贱,起于微末,投机造反,青云直上。在强手如林的乱世洪流中,连年征战,为王关中,楚汉相争,中原逐鹿,压倒群雄,登极称帝,汉承秦制,统一国,软硬兼施,巩固皇权,维持了汉家四百年江山。

3、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局面,一改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鼎新,励精图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把西汉王朝推陈出推向极盛时期,开创了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4、中兴汉室——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三十岁称皇帝。他在兄长被害君主猜疑的紧急关头,忍辱负重,徐图大业,化险为夷;在兼并群雄的过程中,以智为上,攻战为辅,使天下重归汉室;以柔为道,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中兴汉室,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个帝王。

5.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世所公认的古代第一明君,他的文治武功和辉煌业绩,万世景仰。李世民十八岁随父起兵太原,攻克长安,渐露头角。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得封秦王。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时机成熟,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夺取皇帝宝座。他平衡群臣,恩威并重用,宽柔相济,任贤纳谏,修律谨法,以身作则,贞观大治,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文武双全一代明主贤君。

6. 智勇双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他智勇双全,工于心计;把握机遇,应天顺人,黄袍加身,稳定臣民;南北用兵,统一全国;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张弛有度,宽柔有道;远见卓识,修身正已。烛影斧声,太祖之死,终成千古之谜。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他是蒙古人最伟大的传奇英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铁木真少年时代历经磨难,练就一身过人武功和英勇于练的性格。他深沉机智有大略,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在他的率领下,攻金国,打南宋,灭西夏,狂飚席卷,战无不胜。蒙古铁蹄从中亚细亚踏到了多瑙河和巴格达,他们留给欧亚大陆的是一个个“黄祸”的噩梦

8.旷世奇丐——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少年不幸,人生凄苦,当牧童,作和尚,脱袈裟,投义军,招兵买马,广纳人才,削平群雄,以猛治国,加强集权,铲除功臣;发展屯垦,减轻赋役等,他一身励精图治,勤奋好学,其文功武略,堪称一代英豪。

9.再造盛世——康熙大帝玄烨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一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盛世明君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大智大勇,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平定漠北,亲征雅克萨,打败俄罗斯,稳定疆域,整饬吏治,广揽人才,重农贵粟,勤勉好学。

10.风流天子——乾隆大帝弘历乾隆大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我国最后一个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政六十七年。他的一生虽然比不上祖父康熙大帝,但凭借其自身的雄心大略,在治国安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好弄文舞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生性风流,不仅嫔妃成群,而且六下江南,踏遍秦淮花巷,尝尽苏杭风月。一部清代野史,多半由乾隆风流故事写就。 才高齐天

11.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著《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

12.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13.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王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是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14.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党,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15.瓦岗军师 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

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 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16.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石安,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原因何在?

1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北宋宰相。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18.辅佐天骄 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

19.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帮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

20.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

21.百家宗师 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历史巨人—姜子牙。他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武王之师,倾商立周,兴周盛齐,救民于水火,为后世开创了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世而下,被尊为武圣,太公兵家宗师,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22. 智士能臣 千古奇人——先秦范蠡,先秦杰出谋略家,罕见的智士能臣。初,越王执意伐吴,未听范蠡劝阻,险些丧命。吴国三年,范蠡伴君处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尝便献忠,为范蠡计谋,才保越王不死。事君复国兴越,苦身深谋二十年,兴师伐吴,让越王报了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时,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辞国相、大将军之官,退隐东海之滨,治产业,力经商,十九后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贾,名扬天下,令同代人望尘莫及,也叫后人难继项背。范蠡,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精通,于从政,于从商,总是得心应手,堪称千古奇人。

23.谋取天下 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本韩国壮士,身负家国沦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复故国河山。因其仗义任侠,虚心上进,因而先得优越性世兵法,后广交志士豪杰,并与刘邦相交莫逆。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混乱时刻,张良投靠刘邦,可谓目光高远。张良善谋大计,不为假象所迷。鸿门宴上巧妙策划,进退有据,让项羽无可奈何,刘邦亦全身而退。略施反间小计,便令项王军臣相疑阵脚自乱。末了,又以奇兵突袭,垓下一战而天下。

24.羽扇纶巾 智多巨星——蜀汉军师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尔。他是军事战略家,运筹惟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诸葛亮,又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刘备安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德威并举,儒法并用,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朽贡献。

25.学富五车 功盖孔明——东晋王猛,人称“赛诸葛”,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政治谋略家。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王猛择主而事,辅苻坚据秦州趁势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枭视群雄,统一北方,堪称“常胜将军”。在治国上,独展长才,不但国泰,而且民安。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岁便撒手人间寰。

26.少志凌云 相知重臣——中唐谋略家李泌.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避开祸端,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27.半部论语 治理天下——北宋佐国良臣赵普,北宋佐国良臣,他以孝行感动赵匡胤,以对局势的锐敏观察和果敢应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他力劝太祖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众多割据政权。从唐末以来的乱世争纷中,他清醒地意识到藩镇之危和穷兵黩武带来的隐患,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改良措施,杯酒释兵权堪称最佳注脚。史称赵普贵为国卿,亲若家相,沉厚多智,善断大事。从其三落三起,长达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窥忠君佐国之道。

28.神机妙算天地间——大明朝军师刘基,年青时即学识渊博,“通古今之变”。初时,效力元朝,后因不满其腐朽统治,从而走向反抗,为大明江山创立出谋划策,立下不朽功勋。他为官清正,一贯反对贪官污吏,主张廉洁奉公。他性格倔犟,不畏强权,不阿权贵 ,洁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这样神智过人的人也终难逃小人之陷害,以致抱恨而终。

29.遁迹空门 和尚军师——明成祖功臣姚广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和尚多如牛毛;在威雄壮的历史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但超尘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积极用事,却极为少见,姚广孝就是这一位奇特神秘的

人物。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风云变幻,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但策划兵变,指点江山,又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创业中勋功第一。

30.蛟龙出头 佐清智囊—— 范文程,初为大明生员,后努尔哈赤誓师南下,他沦身为奴。皇太极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见识。守遵化,突围力战,战功显著;行反间,功不可没;劝降明军,乃得头功。后得皇太极重用,成肱股大臣。谏言天下,计取中原,禁令士卒勿抢百姓,乃收民心,废除增加田税,乃快民心,争取汉臣归顺、合作,乃治民心。范文程,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亚汉之张良,明之刘基。

31.乱世英杰 一代兵神——吴国名将孙武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一代兵圣孙武,隐居于山野,闭门研读兵法。伍子胥慧眼识人才,向吴王大力举荐。兵神横空出世,率三万吴军五战五胜,大破十余倍的楚军,楚昭王落荒而逃,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最终勘破名利,飘然而去。一部《孙子兵法》更令孙武之名万古长青,成为中华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军事艺术之花。不仅照亮了中华兵学的长空,更突破了传统,走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文明:经济、哲学、医学、体育、文学,都被孙武的人生智慧刻划了或深或浅的烙印。并为世界军事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32.纵横天下 一战扬名——秦国名将白起。他聪明好学,不负父亲期望,在率兵伐韩的战事中,屡出奇兵,一战扬名。此后数十年,白起统率秦军南征北战,战无不胜。设疑兵麻痹魏、韩联军,迫使求和;以水淹之计,迫使楚国迁都;与赵军长平之战,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白起以诈败之计诱敌深入,然后聚歼;也以常胜将军的美名,永载青史。白起性格耿直,屡抗秦王之命,最终落得个赐剑自刎的结局。

33.“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大汉名将韩信。韩信祠庙上这副对联生动开象地概括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萧何有举荐之恩,偏又夺命无常。漂母救命在前,吕雉诛杀于后。观其一生,功莫大焉,然而憾事亦多也。忍辱胯下,成就千古佳话。舍项羽,投刘邦,堪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后登坛拜将,奇兵渡陈仓,以闪电战接连平定了三秦、魏、赵诸地,攻城掠地,成为汉名将之首,一跃手握雄兵的实力人物。

34.驰马立功 将中名将——西汉飞将军李广。飞将军李广,以“良家子”身份,投身从伍,因其身材魁伟,两臂修长,骁勇无比,骑射无双,成为军中之翘楚。他不仅勇于冲锋陷阵,冒险御敌,更体恤士卒关心下部,因而深受爱戴。上郡 一战,他率领百余人对阵数千匈奴。河西战役,他领四千先锋,遭遇十倍敌人的围困虽拼命血战突围而出但功过相抵,未得丝毫赏赐。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依然未能封侯,却被刀笔吏逼上绝路。

35.野小子金龟婿——击破匈奴的大将军卫青汉武帝时,平阳公主的一个女仆与县吏私通,生子取名卫青。因身份卑贱,饱尝屈辱和虐待。因偶被武帝相中,时来运转 ,拜将讨伐匈奴。他胆略惊人,孤军深入,越过长城,直扑西域,大获全胜,奏凯还朝。尝到甜头的卫青更大胆,每每驱军数千里,踏冰雪,顶风沙,迂回侧击,出其不意,经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终于解除了匈奴之患。从前忍饥受冻的野小子,终于扬眉吐气,娶了以前的主人,当今皇姊平阳公主为妻,小小人物,一跃入龙门。

36.功盖天下 位极人臣——中唐名将郭子仪青年郭子仪刚毅勇猛,不畏贵

历史人物介绍篇二:历史人物介绍

1、尧帝名叫放勋 , 姓伊祁 , 史称唐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 上古五帝之一 , 曾为上古陶唐氏部落长 , 炎黄联盟的首领。 据史料考证 , 尧出生于今保定顺平西部的伊祁山。他的母亲是陈锋氏 ( 氏族部落 ) 的女子庆都 , 父亲是赤龙图腾部落的男子 ( 一说帝喾 ) 。他知人善任 , 提拔有德行的舜作为他的继承人 , 这就是上古时代的禅让制。

尧帝一统华夏大地 , 建立了千秋功业 , 他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今天 , 在保定市的顺平、唐县、望都、满城等都有尧帝的 生活遗迹。(尧帝详细资料,请参见本网《尧文化研究》栏目)

2、祖冲之 (429—500)

南朝宋齐间著名数学家、科学家。字文 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 ) 人。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等方面均有重大的成就。

3、刘备(161年—223年)

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4、荆轲(?- 前 227)战国末年的壮士 , 卫国人 , 喜欢读书击剑。他游历到燕国 , 被当地人称为 " 荆卿 "( 或荆叔 ) 。燕国人田光 ( 今保定徐水人 ) 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 , 被拜为上卿。秦灭赵后直逼燕国 , 太子丹震惊 , 与田光密谋 , 派荆轲入秦行刺。荆轲向太子丹献计 ,打算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 , 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 , 荆轲便私见樊於期 , 据实相告。樊於期立刻自刎。公元前 227 年 , 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及樊於期首级 , 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 , 在咸阳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 , 图穷匕见 , 荆轲几次奋力刺秦王 , 不中 , 被杀。易县城南建有其纪念塔。

5、李万春(1911-1985)

京剧武生演员。字鸣举。河北雄县人,满族。父亲是京剧武净演员李永利。李万春自幼从父习艺,并向项鼎新学戏。7岁时,即以“客串李”为艺名,随父亲在上海、苏州、无锡、扬州、杭州一带演出。

6、盖叫天——张英杰

系河北保定市高阳西演村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以演短打武生为主,他特别讲究人物的造型美,主张以外形动作表现人物的神情气质,以“武戏文唱”的杰出艺术,驰名我国。

7、孙连仲(1893—1990年)

原名席儒,从军后更名连仲,字仿鲁,人称孙仿公。1893年2月3日出生在雄县龙湾村。

8、郦道元(466 或 472—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 字善长,范阳(今涿州人 ), 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 , 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内蒙等地 , 每到一地 , 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 , 探溯源头。参阅了 437 种书 , 他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 , 写下了《水经注》地理巨著。该书40卷,记述了 1252 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 而且也是一部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他为官" 执法清刻 ",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 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夤把他和他的弟弟道竣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 , 均已失传。

9、刘琨(271—318) 晋朝将领、诗人 , 字越石 , 中山魏昌 ( 今 定州邢邑 ) 人 , 少时与祖逖为友 , 互相激励 , 为国建功 , 后来祖逖受到启用 , 他有 "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 的话。 " 八王之乱 " 中 , 先后属事赵王伦、齐王冏、东海王越等。永嘉元年 (307 年) , 任并州刺史。愍帝初 , 任大将军 , 都瞀并州军事。他忠于晋王朝 , 整顿军纪 , 招抚流亡 , 长朝坚守并州 , 保卫晋阳 ( 今山西太原西南 ) 地区 , 颇见成效。又联结鲜卑拓跋猗卢 , 力拒刘渊、石勒。后来 , 形势逆转 , 被石勒打败 , 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禅 , 被杀害。刘擅文 , 所作诗歌 , 慷慨激昂 , 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原有文集9卷,别集12卷,已佚,明人集有《刘越石集》。

10、祖逖 (266—321) 。东晋将领 , 字士稚 , 范阳遒( 今涞水 ) 人。 少年时与刘琨结为好友 , 崇尚侠义 , 怀有大志。据《晋书·祖逖传》说 , 祖逖 "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 , 情好绸缪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 , 蹴琨觉曰 :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 " 闻鸡起舞 " 这一成语 , 即由此来。西晋末 , 他率亲朋党友数百家南移 , 避乱于江淮间。后来上书要求北伐 , 晋元帝授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他便率部渡江 , 至中流击楫 , 誓收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 , 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进军江阴后 , 屯田积谷 , 造作兵器 , 扩充军队 , 联络各地坞壁武装 , 与后赵相抗衡。数年间 , 收复河南许多失地 , 使石勒不敢窥伺南下。当时匈奴刘曜与羯族石勒互相攻击 , 时机对晋朝很有利 , 但东晋内部迭

起纠纷 , 对祖逖不支持 , 反而派都督戴渊相牵制。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 , 国事日非 , 忧愤而死。

11、廉颇( 生卒不详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将领。燕、赵相临之地 ( 今保定市廉良村 ) 人。著名的 " 将相和 " 说的就是他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赵惠王十六年 ( 前 283) 为将 , 旋升上卿 , 率军屡次战胜齐、 魏等国。赵成王十五年 ( 前 252), 廉颇任将军击败了燕军。赵王于是把尉文邑封给廉颇 , 封号为信平君 , 兼任国相。后来他又带兵攻打魏国 , 占领了魏国的繁阳。廉颇在赵悼襄王时很不得志 ,赵王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发怒 , 攻击乐乘 , 他自己也因此逃亡到魏国 , 居住在大梁 ( 今河南开封 ) 。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 , 就秘密派人去迎接他。廉颇担任了楚国的大将 , 但是一直没有建立战功。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 今安徽寿县 )

12、赵匡胤 , 保州人 ( 《宋史·河渠志》 ), 其高祖赵眺 , 仕唐 ( 在 唐朝为官 ), 历永清、文安、幽都令。曾祖赵珽 , 历藩镇从事 , 累官兼御史中丞。祖父赵敬 , 历营、蓟、涿三州刺史。其父弘殷 , 少骁勇 , 善骑射。初为赵王王镕将 , 继为后唐庄宗典禁军。 后汉 , 因功迁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广顺末 , 为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 , 转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显德年间 , 从周世宗征淮南 , 累官检校司徒 , 天水县男 , 与子匡胤分典禁兵。卒后赠武清节度使、太尉。

母杜氏 , 定州安喜人。治家严谨 , 有礼法。生光济、匡胤、 匡义、廷美、光赞五子及燕国、陈国二公主。周显德中 , 匡胤为 定国军节度使 , 封杜氏南阳郡太夫人。陈桥兵变 , 匡胤还汴京 , 人报太夫人 , 谓匡胤已为帝。太夫人曰 :" 吾儿素有大志 , 今果 然。 " 匡胤及帝位 , 尊她为皇太后。匡脱拜太后于堂上 , 众皆庆 贺 , 太后愀然不乐。众谓 " 臣闻母以子贵 , 今子为天子何为不 乐 " 。太后曰 :" 吾闻为君难 , 天子置身兆庶之上 , 若治得其道 ,则此位可尊 , 苟或失驭 , 求为匹夫不可得 , 是吾所以忧也。 " 匡胤再拜曰 :" 谨受教。 " 建隆二年 (961 年 ), 太后病重 , 召赵普 ( 宰相 ) 入内受遗命。太后向匡胤曰 :" 汝可知所以得天下乎 ?" 匡胤答 :" 儿所以得天下者 , 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 太后曰 : " 不然 , 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 , 若周氏有长君 , 天下岂为汝有乎 ? 汝百岁后 , 当传位于汝弟 , 四海至广 , 万几至众 , 能立长君 , 社稷之福也。 " 匡胤顿首泣曰 :" 敢不如教。 " 太后谓赵普曰 :" 尔同

记吾言 , 不可违也。 " 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 , 普于纸尾书臣普书 , 藏之金柜 , 命谨密宫人掌之。太后崩 , 年 60 岁。

匡胤 , 弘殷之仲子。后唐天成二年 (927 年 ) 生于洛阳夹马 营军营。幼读私塾 , 好武轻文。及长 , 容貌雄伟 , 器度豁如 ,骁勇善骑射 , 武功深厚 , 创 32 势长拳 , 号以一条蟠龙棍平天下。 后汉乾祐元年 (948 年 ), 投军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广顺元年 (951 年 ), 补东西班行首 , 拜滑州副指挥。旋结识开封尹柴荣 , 荣任他为汴尹 , 遂为开封府马军直使 , 成为禁军将领。显德元年 (954 年 ), 周世宗柴荣即位 , 复典禁军。随世宗征北汉 , 高平之战有功 , 拜殿前都虞候 , 领严州刺史。二年 , 从征淮南有功 ,伐南唐 , 以少胜多 , 拜殿前都指挥使及定国军节度使。三 年 , 再从征寿春 , 还拜义成军节度使 , 检校太保 , 仍任殿前都指挥使。四年 , 三征淮南 , 连克泗州、濠州、楚州、扬州 , 平定淮右。五年 , 伐南唐有功 , 领忠武军节度使。六年 , 随帝北征 , 为水陆都部署 , 收复瀛、莫二州及瓦桥关 ( 雄县 ) 诸地 , 拜检校太 傅 , 殿前都点检 , 为禁军最高统领。荣子恭帝即位 , 兼归德节度使 , 检校太尉。显德七年 (960 年 ), 因契丹及北汉将入侵 , 率师御敌 , 因 主幼及将士拥戴 , 发动 " 陈桥兵变 ", 黄袍加身 , 回师汴梁称帝 , 改国号宋 , 改元建隆 , 史称宋太祖。同年 , 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建隆二年 (961 年 ), 以 " 杯酒释兵权 ",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 , 改革军队体制 , 加强禁卫军 ( 国防军 ) 削弱地方军。立更戍法 , 分遣禁军 , 戍守边城 , 使往来道路 , 以习勤苦 , 均劳逸。自是 , 将不得专其兵 , 士卒不至骄惰。并选用名将驻守边塞 , 抵御辽、夏内侵。赵匡胤曾于建隆四年 (963 年 ) 讨平湖南之楚国、荆南之南平国 ; 乾德二年十一月至四年十二月 , 讨平后蜀 ; 开宝三年 (970 年 ) 九月至翌年二月 , 讨平南汉 , 岭南悉平 ; 开宝七年九月至翌年十一月 , 平定江南 ( 南唐 ) 。只剩南方的吴越和北方的北汉 , 至太宗匡义时统一全国。

在政体方面亦进行了改革 ,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以枢密使掌 军政 , 三司使掌财政 , 以削宰相之权 , 收回藩镇的人事、财政、 司法权 , 消除了藩镇拥兵自乱的隐患 , 加强并巩固了中央集权 制。于地方建判官之制 , 以分刺史之权 , 使之互相制衡 , 形成二 元化之吏治。并严惩贪官污吏 , 整饬民政和苛捐杂税 , 慎罚薄 赋 , 予民以生息。又兴修水利 , 奖励农桑 , 兴办学校 , 制礼作 乐。考论声名文物之治 , 道德仁义之风 , 不让于汉唐。为恢复和 发展经济、文化创造了条件。

赵匡胤力崇节俭 , 储财以备国用。永康公主 ( 匡胤女 ) 尝衣 帖绣翠襦 , 匡胤戒之曰 :" 汝服此 , 众必相效 , 去之 " 。有人劝以黄金饰肩舆 ( 轿 ) 。匡胤曰 :" 我以四海为富 , 宫殿饰以金银 , 力亦可办 , 但念为我天下守财 , 岂可妄用 !" 因而宫中帏帘缘边禁用丝绸 , 只用青布。宫中上下人等穿常服之衣 , 瀚濯至再 , 继以补缀。大臣谏之者 , 匡胤曰 :" 非吾吝啬 , 俗积钱为大用也。昔后晋割幽燕以贿契丹 , 使一方独陷外境 , 吾甚悯之 , 欲候各库所蓄满 300 万 ,

历史人物介绍

遣使谋于彼 , 倘肯以地还我 , 则以此酬之。不然 , 吾当散滞财 , 募勇士 , 以图攻取也 " 。此设想未能实现 , 于开宝九年 (976 年 ) 病逝 , 终年 50 岁。

13、刘禹锡 (772-843) 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中山 人 , 后居河南洛阳。贞元九年 (793 年 ) 第进士 , 又中博学鸿词科。 授监察御史。和柳宗元等一起 , 参加过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 败后 , 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和州刺史。回洛阳 , 迁太子宾客 , 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 晚年与大诗人白居易过从甚密 , 其诗通俗流畅 , 讽刺诗感愤伤时 , 其名作《插田歌》、《竹枝调》、 《柳枝词》等组诗 , 富有民歌特色。《视刀环歌》、《秋风引》意味隽永。在哲学上是个朴素唯物论者 , 《天论》阐发了无神论思想 , 主要著作有《刘禹锡集》 40 卷 , 《刘白唱和集》 3 卷 , 《洛中集》 7 卷 , 《汝洛集》 1 卷 , 《吴蜀集》 1 卷 , 《传信方》 2 卷。

14、卢纶 ( 约 748—约 800), 原籍涿州人 , 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先避安史之乱 , 客居鄱阳。大历初 , 屡试不中 , 得元载看重 , 补阌 (wen) 乡尉 , 迁监察御史 , 不久 , 因病辞宫。德宗时 , 投靠其舅韦渠牟 , 受到德宗召见 , 此时成为皇帝御用文人。后赴河中 , 在浑瑊 (jian) 幕府中任元帅判宫 , 累迁检校户部郎中。原有集 10 卷 , 已佚 , 明朝人集《卢纶集》。他的边塞诗 , 气势雄浑 , 中学课本收录卢的《塞下曲》 , 即任幕府时写的。

15、卢思道 (535—586) 隋朝诗人 , 字子行 , 范阳 ( 今涿州 ) 人 ,少年时跟邢邵学习 , 曾在北齐任给事黄门侍郎 , 北周时授官仪同 三司 ( 官名 ), 后来又任武阳太守 , 隋初为散骑侍郎。他的诗纤艳多文采 , 不少是游宴酬赠之作。他的《从军行》、《听鸣蝉篇》为 后人称道。《从军行》已略具初唐初歌行格调 , 为一代先声。原有集 , 已散佚 , 明人辑有《卢武阳集》。

16、杨炫之:北魏著名散文家,北平(今满城)人,约卒于北齐天保中 (550—559) 。曾任北魏抚军府司马 , 升秘书监。后任北齐 期城 ( 今河南泌阳县 )

历史人物介绍篇三:历史名人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是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天文学。他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漫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科学贡献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里程碑。

张衡(公元78—139年),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等,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雷锋(1940~1962),湖南望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人物 介绍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介绍 历史英雄人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