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通识课引入慕课教学与管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的慕课通识课教学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职业院校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性认识和相应管理措施,从而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慕课教学开展的现状与自身学校的实践经验,从开展通识课慕课的时代背景、慕课教学现状、慕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慕课;职业院校;通识课教学;管理
  一、通识类慕课教学模式时代背景
  通识教育是古典自由教育的现代延续,旨在培养负责任的人、现代社会的公民和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识课程是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主要教育模式。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近几年,随着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的通识课教学在备受关注中不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创新思维课程、心理健康和现代礼仪等具有时代特点和实用价值的课程,正在许多高校逐步推广并深入开展。然而,通识教育在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导的职业院校难以开展、通识教育对于师资的高要求与实际上优秀师资的匮乏的矛盾给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2012年兴起的慕课以它优质的资源,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赢得了高职院校的青睐,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通识类慕课在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现实路径。因此通识课程慕课式教学模式成为了现阶段职业院校重要的通识课教学模式。
  二、职业院校通识课教学的困境分析
  慕课的引进为优质资源的引进与分享带来了可能,同时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从规范课程的选择与引进、实地教学的实施与开展、教学后期的评估与管理等方面都暴露出缺乏科学改造、监督缺失等问题。
  (一)学生缺乏理性态度选择课程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优质资源,不同高校的优质资源在互联网上大量涌现、引入高职院校的学分教学蔚然成风。然而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宣传与引导,出现教学管理部门盲目扩大通识类慕课开设的数量,导致许多优质的课程无人问津,被迫取消;而面向毕业班就业的应用型通识课程,如就业指导、现代公共礼仪等课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迫使教务处临时增加授课班级或进行学生人员选课调整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就业难的市场大背景下,学生的功利性导向越来越强,学生对于那些底层基础性通识课程缺乏深度认识,认为那些从字面上理解对就业有利的课程更有益;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强,他们选课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就业压力,外因的作用远远大于内在探究知识本身的动力,因此出现学分导向的选课现象;三是因为引进课程的教学管理部分缺少对优质课程的宣传与引导,许多学生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课程开设的意义、教学的开展形式并不了解,只是凭直觉印象来进行选择。
  (二)通识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
  慕课优质资源的引进给高职院校的高质量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资源的本地化应用成了教师最头疼的难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采用纯线上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在本地化的开展受到了重重阻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点在课程内容,他们习惯于用原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来指导教学,目前的慕课化式教学需要他们将重心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转移到对课程教学设计上,其中包括现代教学媒体的交互应用、教学资源的组织安排、线上学习的答疑,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一场严竣的挑战。
  (三)教师创新性教学积极性不高
  高质量在线课程的引入,给本校教师带来了挑战与“生存空间”威胁。一些激进的教师渴望从新型教学模式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但在行进的路上会存在对教学改革中资金保障与教学改革工作量认定的担扰;一些思想偏保守的教师会认为慕课通识课资源的引进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教学任务,面临教师教学工作量不够、岗位调整等压力,进而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师资的整体效用。这些存在于教师心中的担扰严重影响了慕课化通识课的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调动教师创新性教学的积极性成了促进慕课化通识课的重要因素。
  (四)通识类慕课开展缺乏合理管理
  目前,许多在线课程的开发、录制、编辑、宣传、销售和应用等各环节工作均由教育公司起主导运行作用。在引进和应用慕课的初期,高校由于尚未建立成熟的课程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尚不明显。往往仅完成设定课程参数、发布各类通识课程、导入学生信息等基本操作,对于监控平时学习、组织网上沟通答疑和回收考试数据等课程运行期间的核心环节,主要由教育开发公司负责,这样极易造成高校教学管理的缺失。
  另外,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呈现日益明显的信息化和数据化特点,学校不仅要及时掌握各项工作的相关数据,更要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指导未来工作。如果高校对在线课程运行的管理缺失,不仅会失去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监督,同时也失去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重塑自我的机会,造成自身的现代教学管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不利于学校今后的长期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识类慕课的本地化应用是目前高职院校实现教学改革、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促进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使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它最大化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将成为教学管理者与广大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充分调研,设立弹性教务管理模式
  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理念,引入通识类慕课教学,不仅仅是本校当前师资不足的有力补充,更是推动本校现代教学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其次应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对通识课的真實需求,帮助他们扫除课程选择盲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课程意义与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立弹性教务管理模式来应对选课量不足或选课量远远超过预期而给教务管理带来的变动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网络通识课管理制度
  慕课教学模式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应与实体通识课程有较大区别。因此,针对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是通识类慕课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先后选用了超星尔雅通识课程、FIF云学习平台、智慧职教等网上课程,在此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者、师生的问卷调查,总结了他们自己本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积累了第一手慕课化教学的数据。为了更好地推进通识类慕课教学的开展,他们进一步对日常慕课化教学作出了规范。通过这个管理制度,学校对课程学分认定、教学工作任务量评定、学生线上学习环境的建设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相应的规定,这给慕课通识课的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与指导。
  (三)激活教师教改积极性,构建优质本校通识课资源
  目前慕课教学的三种形式:纯线上引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自建本土化课程,这三种模式的开展都涉及到一个缺一不可的教学主体——教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摸索出新型课程的开发与开展模式成为慕课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学管理者需深入一线教师群体、大敢尝试制度调整,激发教师教改积极性,从而实现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与本土化课程的开发。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与教学过程,打造代表本校品牌的慕课。
  总之,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这个不变的原则,迎接教育模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使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全面成长的推动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引入 课教学 高职院校 研究 管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