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借鉴历史篇一:借鉴历史智慧

借鉴历史智慧,

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落到实处是每个党员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可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汲取古人经验,借鉴历史智慧,有益于我们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中华文化历来把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主流思想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修身,古人认为要立德为本、志存高远、大公无私、人格魅力。

立德为本。古人把立德作为从政为官之本。《论语·为政》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有德性的官员,百姓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戴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这个道理。“立德”于古代中国典籍,最早应见战国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志存高远。古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注重信念与志向,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造福苍生百姓,天下安宁太平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追求。

大公无私。《礼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人格魅力。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赴宴时,斟酒侍卫误将醋壶当酒壶。任迪简素闻军使李景略治军严苛,部下稍有过失即遭重罚。因此,他虽尝出是醋,仍咬牙尽饮,以致吐血而归。任迪简以宽厚仁恕、体恤部下的人格魅力日益受到官兵爱戴。邓小平同志曾讲: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关于用权

用权为民。《管子·牧民》中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中国古代以勤政为民作为考核和衡量官员贤能与否的重要标准。

为民请命。当官就应当心系百姓,敢于为群众仗义执言,善于为他们办事服务。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发生后,身为刑部微官的王书瑞一边面对的是位高权重的浙江巡抚,一边是申冤无路的小民。他察知此案确有冤情,毅然决然,上疏朝廷,为民请命,终使案情大白,洗

清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屈。

秉公循法。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史记·循吏列传》”

开篇即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为官从政知法、懂法、敬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知人善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关键在知人。领导干部对待人才要有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用一贤者则群贤毕至;使用人才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任适其位。

关于律己

清心洁行。古人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北宋官员赵概就善于“洗心”。他在案头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心洁净了,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反躬自省。《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不断自省自励,才

能明白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能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经常自省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止有度。《清野史大观》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一下属知其爱好后,献上宋拓名帖一帧,但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冯志圻知道,个人爱好是一匹欲望烈马,必须时刻勒紧缰绳,才不致野马脱缰、横冲直撞。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不知“止”,乱伸手,而逐步走向贪污腐败的悬崖。

清廉节俭。唐李商隐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清代乾隆年间,“江南第一清官”江苏巡抚张伯行上任伊始,就颁发《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正是因为严格约束,不断自律,他才获得了百姓的崇敬和爱戴。

交往有道。《论语》讲的“亲君子、远小人”,告诉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借鉴历史)、生活圈、朋友圈,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特别对那些套近乎、拉关系、送好处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不为所动、不为所用。

关于谋事

审时度势。治国理政要抓要害、抓瓶颈,才能达到政通人和,天下归心的目的。《吕氏春秋》卷十七慎势中云:“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为政者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全局,梳理清楚大事与小事、重事与轻事、急事与缓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权衡利弊。清代《居官日省录》讲:“居官行政……以义利为权衡,方能类万物之情,成天下之务。”为官一方懂得权衡利弊,才能驾驭纷繁复杂的局面。凡事要看是否于国有益、于民有益,不能坐井观天,只从一己私利或局部利益考虑。

能谋善断。既长于思考、谋划,又能把握时机,做出决断,才能够在工作中化解难题,打开局面。宋皇祐年间,江浙遭遇大灾,道有饿殍、饥民满路。杭州知州范仲淹没有简单地采取开设粥棚救济难民的办法,而以“赛龙舟、修寺庙、兴土木”三策应对,取得了“里巷康衢,垂髫怡然”的良好效果。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拿出合适的办法,并果断推行,是领导干部谋事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关于创业

借鉴历史篇二: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浅谈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斯大林曾经说过:“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⑴苏维埃俄国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建设、有其成功经验,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就是高度重视建设人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具体说来,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 大胆任用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十月革命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不仅是一个经济萧条,近于赤贫的国家,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工业好象零星的孤岛淹灭在无数农户的汪洋大海中;而且文盲充斥,科技文化极为落后。据统计1920年苏俄百分之六十八的公民都是文盲。要在这样一个国家内使用权苏维埃政权臻于巩固,就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却在专家们手里,在他们的头脑里。”⑵因此,那时苏俄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充分任用旧知识分子,为其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然而,怎样对待旧知识分子,当时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认为,旧知识分子不用枪杆子逼迫,不会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工作的;二是所谓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认为,旧知识分子比资产阶级更为反动、顽固,主张把收入四千卢布的专家统统枪毙,不用他们同样可以建设共产主义的生活。针对这两种态度,列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认为这是不开化的中非居民心理。⑶对专家实行暴力,汩不以解决问题,而且是愚蠢之至。再者,列宁认为:“发展生产力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广泛地和全面性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⑷他还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政治上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唯有掌握了文明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保得住。”⑸在组织上,必须有计划地吸收各种专家去“担任地方的特别是中央的负责工作。”⑹在经济上,如果把这些知识分子排斥在外,“不把俄国放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⑺实际就等于取消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只有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专家,只有把剥削阶级积累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用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动性、毅力和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架设起从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⑻由于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府对旧知识分子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大批旧知识分子汉踊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苏联国民经济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 高度重视人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对于具有真才实学、精通业务的建设人才,当时苏联领导人目光睿智、高瞻远瞩,一再反复强调要尊重他们。列宁指出,改革国家的关键是人才,他曾经要求党、政和工会的所有机关都要尊重为我们服务的知识分子,要象“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的专家。” ⑼斯大林也讲过:“如果我们想要顺利地消灭十分缺乏人才的现象,使我国得到足够数量的能够推进技术和运用技术学的干部,我们首先就应当学会重视人才,重视干部,重视每一个有益于我们共同事业的工作者。”⑽列宁、斯大林不仅是这样一再强调重视、尊重人才,而且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对他们给以关怀、照顾,切切实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科研条件。首先是“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更好。”⑾为此,在1920年,苏俄成立了改善科学家生活委员会,国家每年发给他们高额薪金。在苏俄最困难时期,1920年年底就有将近五千名科学家享受了高额的科学院口粮。斯大林还给那些斯达汉诺夫工作者进行工资提升,使他们的工资比一般工人高数倍或数十倍。其次,“使他们有比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好的工作条件。”⑿那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他们的实验场所及器材,以创造条件使许多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指导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被列宁称为“第二党纲”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就是以列宁直接领导下,吸收全国二百多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制订的。在斯大林领导期间,也聘请了全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各部门的专家参加制定五年计划这项伟大的工作。再者,苏联政府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劳动,对于重大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都给予全力支持,从财政上保证其发展,对工作卓有成效的“可以授予勋章,发给奖金。”例如1921年遵照列宁的建议,

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保证伊·彼·巴甫洛夫院士及其合作者的科学研究事业》的专门决定.1922年,当列宁得知此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时,便向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建议:“一、立即从财政方面保证这项工作继续发展。二、消除并在今后不断地消除阻碍这些工作发展的一切障碍。三、授予这批工程师以劳动红旗勋章和大量的奖金。”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就被授予“列宁勋章”并且被斯大林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外,苏联重视人才,还表现在实行内行领导,大胆提拔新人,重视他们的国际交往等等。这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能够替知识分子做到的事情,我们都在他们做。”⒀一句话,苏联政府对知识分子是倍加爱护、体贴入微,使他们享有崇高的声誉,处处受欢迎,处处受重视。

三、 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如果说,苏维埃俄国建立以后,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那么科学技术便是促进其发展的动力,而人才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苏联针对当时十分缺乏人才的实际情况,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直列为苏联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组织科学家的力量去从事这一重大战略性的工作。1918年列宁在著名的《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一文中,建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托科学院成立了一系列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便尽快制定改造俄国工业和发展俄国经济计划。”第二、在全国广泛设立科研机构,任用科技人才进行科研。如1918年成立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吸收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工作。在全国设立科研网,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基础研究所,其中,1928年7月在列宁格勒成立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就是苏联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到1933年就集中了二百多名工作人员从事研究,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第三,积极传播科研信息,对科研工作才取得的成果,在各种报刊上广为宣传,以资鼓励。1936年7月苏联杰出的飞行员瓦列里·帕夫洛维奇·契卡洛夫和他的同事完成了绕苏联北部和东部的大规模飞行壮举。1937年3月一个考察队飞行北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了科学研究工作,从而获得了关于北极地带的新资料,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苏联数学家维若拉力多夫院士解决了全世界数学家们几乎研究了两百年的霍尔巴赫问题。科学上的革新家和革命者伊·彼·巴甫洛夫关于血液循环和消化方面的生物学经典著作,尤其是他那已被誉为科学宝贵财富的关于高极神经活动方面的发现,使苏联当时的生物学名列世界第一。1937年8月苏联又研制第一枚液体火箭获得成功。因此,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才济济,科研成果辉煌!四、 利用时机引进外国人才。列宁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乐于吸取外国的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⒁斯大林也要求“向敌人学习”,他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就是愚蠢之至。”⒂苏联向外国学习,除派遣各种人员到外国留学外,就是充分利用时机引进外国人才,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来俄工作。据《苏俄视察记》载:苏俄对待受聘的德、美两国工程师,除了每月交付一千五百卢布作为本人生活费用外,还邮寄六百马克或一百五十美金给其亲眷,充作家用,其他各国工程师的待遇,也和美德籍专家相同。由于苏联这样重金聘请,外国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便纷杳而来,到1930年就多达二万人(其中专家九千一百九十人,熟练技工一万零六百六十五人)。其中,美国专家约翰·考尔德在1929——1933年间先后担任斯大林格勒和车里骓宾斯克拖拉机厂总工程师,马格尼特哥尔斯克钢铁厂技术厂长和其他工厂的首席顾问,由于成绩卓越,曾获列宁勋章。苏联政府这样大胆、积极地引进外国人才,所以能在短期内,充分利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大批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新兴骨干工业,原来是空白点的航空工业,到四十年代初已居世界前列,就是明显的例证。五、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建设人才。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就必须有一大批精通业务和掌握技术的新型人才。要“造就大批适合解决新任务的人才”,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此,苏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1、重视教育投资。为了保证教育经费,列宁指出:“首先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

人民委员会的开支,而是其它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委员部的经费。”⒃他还说:“使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这工作我们还做得太少,少得简直不象话。”⒄于是,苏联教育经费逐年递增,仅1937年教育拔款就比1932年增加了三倍。

2、关心和重视教师。1923年1月2日列宁在病床上口授说:“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和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即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

借鉴历史篇三:要借鉴什么样的历史经验

要借鉴什么样的历史经验?

历史表明,海上力量对比也会发生突变,进而重新塑造全球秩序。特别是海军----实际上也只有海军----与新兴强国的崛起大有关联,历史上,甚至全球政治格局也会迅速发生巨变:1480年,西班牙不过是由几个小王国组成的国家而已,他们为保护共同利益而战,同时各王国间也存在着明争暗斗:20年后,西班牙却发展成为了海上霸权。与此类似,1935年,美国军队根本不值一提,经济也日益衰落,唯一的愿望就是与世无争;然而,十年之内,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经济繁荣昌盛,且拥有独一无二的原子弹,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最强大的国家。

“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的沉没也撼动了亚洲的安全格局,美国显然会受到排挤。只是人们慢慢地才开始意识到,世界秩序的维系原来依赖的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其基础正是美国对全球公域的支配。美国陆军可能会遭 遇失敗,正如越南战争一样;而空军则是陆军的辅助力台 量。但是,为了确保美国的地位和国家安全,当然也是为了维持世界秩序,美国海军决不能失败。这无疑为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敲响了始料不及的警钟,因为他们已忘性记了大国冲突的历史教训,越来越沉迷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暴乱战术和小规模战争理论。

过去,美国在资源和技术上占尽优势,使其享有了独一无二的力量投送能力,可不受约束地向地球上任何,地方派驻优势兵力。美国的海、空力量,加上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的主导优势,确保了美国在全球公域的权力,也有助于承担全球安全义务。然而,部队编制结构的不断萎缩,冷战遗留的庞大而昂贵的武器系统难以适应不,对称作战,加之工业技术基础也日渐老化和过时,这些意味着美国海军在公海上将越来越难以对付不对称的对手。中国则动用各种海上力量达成其目标。中国一旦采取行动,将会按照早已胸有成竹的国家计划行事,将海 军技术和资源与政治、法律和外交战略有机结合,统筹并举。而数十年来美国海军的规划却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美国海军当前还在推行“合作”为主的海军战略,重在平时预防局部战争,而非防止大国冲突。同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主政白宫,都委任环保人士负责至关重要的海洋政策,而他们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多边外交场合,都主张由沿海国家控制其近海水域,对于反对将沿海水域自由通行权合法化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正中其下怀。

从勒潘多海战到冲绳战役,大型舰队的参战在许多现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过去500年间,世界上所有数一数二的大国都是凭借卓越的海军力量奠定了领导地位,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传统大陆强国,也是依靠海军力量才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推向了顶峰。西方世界已经忘记了国际安全和海洋自由的历史与世界政治息息相关,也构成了英美世界秩序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借鉴 历史 借鉴历史的好句子 历史的借鉴tx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