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舟山的历史篇一:普陀山的历史简介

普陀山的历史简介

(一)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

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观音道场。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道场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明、清两朝,因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实行海禁,佛教三废三兴。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国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蔚为壮观,称为震旦第一佛国。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稍有复苏。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此后,管理局、佛教协会发挥各自的潜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设,普陀山佛事活动重现兴盛期,保护、管理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可谓“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以“海天佛国”名扬四海的普陀胜景,历为名

人学士所青睐。唐代神童王勃

舟山的历史

赞誉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绝处,碧钳嵯峨连水府”、“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赞“补洛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赞誉普陀“想见鱼慈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民国4年(1915),学者蒋维乔在《普陀山》摄影画册中说:“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定海普陀。”

普陀风光,四时景变,晨昏各异,为其他名山所少见。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说。最早载于志书者,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屠隆诗咏之普陀十二景: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孟鸿灏,洛迦灯火,静室茶烟。清代裘琏所编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圣迹,佛选名山,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后人一直以“十二景说”流传至今。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园”之称,全山古树名木繁多,高大参天、华盖如伞的樟树遍布全岛为后人奉献着清凉绿荫。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文景观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旧有景点面貌一新,新辟景点风采更神。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南天门、普济寺、潮音洞至观音跳,西天门至风洞嘴、法雨寺、佛顶山慧寄寺,飞沙岙至梵音洞、海澄庵后岙沙、百步沙千步沙(以上在普陀本岛)、洛迦山和邻近朱家尖的白山、十里金沙、樟弯等13个景区。属普陀山行政管辖的十个景区分别是:南天门景区、普济寺景区、潮音洞至大佛景区、西天门至风洞嘴景区、法雨寺景区、佛顶山慧济寺景区、飞沙岙至梵音洞景区、海澄庵后岙沙景区、百步沙千步沙景区、洛迦山景区。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风光,很早就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至民国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规划为全省17个名胜区之一,使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三)

1979年普陀山重新开放后,来山览胜观光、调查考察、度假修养者与日俱增。自1987年来,香游客连年超百万人次,其中2001年达167余万人次。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信徒、游客。旅游项目从旧时单纯佛教文化旅游和观光揽胜,发展到避暑度假、疗养修养、文物考古、海岛考察、学术交流、体育保健、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等活动、为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普陀山管理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积极保护文物古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79年至2001年,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资金10余亿元,兴建道路、码头、水电通信、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基础和服务设施。全山新建四座总蓄水量为8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铺设了舟山本岛至普陀山全长5004米的海底输水管道;铺设了三条55千伏舟山本岛至普陀山的海底电缆,保证了全山的店里供应;开通了国内国际2000门程控电话,新建了移动电话和小灵通电话基站,与国际国内联系随时可达;全山浇制25.17公里的环岛水泥路面,新建停车场10处,又不到13.5公里,在主要景点增设了中英文路牌,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投资4000余万元,建造了合兴至佛顶的客运索道,扩建了客运码头和正山门大厅,开辟了普陀山至上海、宁波等海上航线13条,大大方便了旅客;建设了一批标准高、设施好的宾馆饭店,日可接待旅客量一万余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在严格保护和坚持规划的前提下,高标准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按照“因山布寺、依寺组群、因景设庵”的总体布局特点,做好“佛”字文章,近五年来修建了半山庵、圆通庵、法雨寺大雄宝殿等38个项目,大大恢复提高了原有宗教气氛;还投入2亿元资金,兴建了南海观音铜像、正法明如来铜殿、观音32应身石刻浮雕,修建了药师殿、三圣殿、不肯去观音院、隐秀庵、法华洞等新景点20余处,使全山开放寺庵达到34处,佛教氛围进一步浓厚。积极实施以幽取胜策略,做好洞、石、山、塔、亭、牌等开发文章,新建或修建了仙人井、朝阳洞、朝圣门、圣湛塔、紫竹壁、五祖碑亭、海天佛国牌坊等,使之与海岛自然风光、佛教寺庙交相辉映,增添了

不少游乐情趣。充分利用碧海金沙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海岛民俗风情,相继建起了千步沙休闲海滨公园及其游乐中心和百步沙海滨浴场,开辟了洛迦山游、海上游艇游,环岛游等融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各种特色项目。这些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新景点的开发,为普陀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香游客。

景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坚持依法治山。加强防火、游览、交通治安安全管理,确保了景区旅游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力开展“创建优美环境”活动,新建改建了一批环卫设施,净化了景区环境。

各景点商亭实行标准化管理,严厉打击乱接客、乱设摊和宰客等行为,整顿和规范了旅游市场经济次序。切实保护沙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山推行“无烟工程”,对各宾馆、饭店锅炉烟尘进行治理,使景区大气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还投入巨资,建造污水泵5座、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全山基本实行污雨水分流。积极研究古树名木的复壮和更新技术,大力抢救珍稀濒危物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2.5%,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8.3%。为不断改善普陀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2001年来,全山范围内开展了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风景区档次,制定了创建和巩固文明山的实施规划。全山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寺庵、文明商亭群、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等活动,切实提高了景区服务质量,成为首批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第四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第二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普陀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日本、朝鲜、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过香游客纷纷来山朝拜观音,观光揽胜,

国内游客也逐年递增,普陀山已成为中外文化重要的交往窗口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这颗东海明珠,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它将以崭新的海山风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招引天下四方来客。

舟山的历史篇二: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

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金德章

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包括人生、节庆和交际。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即诞生、结婚、做寿和丧葬。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活动,亦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舟山的节庆礼仪,主要指传统节庆。交际,是指海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行为和礼制。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祭礼活动。《礼祀·礼运》中日:“夫礼之初,始渚饮食。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鬼神”。许慎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亦云:“金文的礼字,左边是神,右边是行礼之器。”为此,郭沫若考证:“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有用丰字的,即在一个器皿里盛着两串玉贝以奉事于神,”这就是《盘庚篇》所说的“具乃贝玉”。后来,郭沫若还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由此可见,礼起源于原始信仰和祀神活动,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包含人生节庆和交际仪礼。直至现在,海岛上所形成的各种礼仪机制,其源头无不与我国古代敬鬼神的祭祀活动相关联。

一、舟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缘由。舟山海岛虽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但大量资料表明,舟山的礼仪习俗,、除了本土文化特征外,更多地体现与大陆类同化的特点。

例如人生礼仪。中国的传统婚礼始于周朝,又称周礼,通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代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采”即采择,通常谓之选择媳妇。纳采的礼物,最早为雁,日后也有羊、鸡、酒等礼品。但舟山海岛有所不同,往往用两条大黄鱼相送,寓意为金黄闪亮,婚姻美满,成双成对、多子多福之含义。但基本程序和理念则是完全一致。再如“请期”,即男家向女家询问迎娶的日子,海岛上称“选日子”,又称“吉日良辰”,即为“婚期”,一旦选定,不能更改。

在古代,大陆上嫁娶之“婚时”多选在春天。春天是天地交泰、万物化育的季节,尤以仲春二月为佳。《周礼·媒氏》中曰:“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汉代,还把二月称为“婚月”。其中缘由,《白虎通义·嫁娶》中曰:“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这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在婚礼中的反映和渗透。

无独有偶,每逢春节前后,海岛上鞭炮连声,花轿临门,结婚喜酒,应接不暇。

其实,海岛上的葬礼亦基本如此。《礼记》中载,古代葬礼的程序有20余项,至今常见的

有六项,即“哭丧、停尸、小敛、大敛、听卜和出柩。”《周礼》云:“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所谓主人即丧家主事者,与死者关系最为密切,心中最哀痛,哭而无声谓之啼。兄弟次之,哭而有声,表示情谊。唯有妇人,不仅要哭,还要足不离地的跳,谓之“踊”,俗呼“顿脚”。如在“小敛”时,即为死者穿寿衣,女主人要“凭而踊”,即靠着遗体不住的顿脚、哭号以示悲痛。这使人联想到海岛的葬礼。谚语云:“生儿为了吃吃,生女为了哭哭。”其意谓:生个儿子,长大后要供养父母伙食。生个女儿,就是为了父母死时,下功夫的哭踊,所以,我们在海岛所见的“哭丧”情境,与古籍记载一模一样,并与大陆内地一脉相承。

再如节庆礼仪。我国的传统节庆,经历了一段漫长历史。乌炳安教授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云:“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可看到古代的历法纪年,而在古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有二—I·四节气的记载。

从我国传统节庆的历史脉络审视,先秦时期为萌芽期,汉代为定型期。二十四节气订人历法,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当今流行的重大节庆,在汉代已全部定制。

当然,传统节庆的形成和发展,有众多因素:一是生产节气与农事祭祀。其中,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而在两个节气的交接日,NIJ逐步转化为节日,并有相应的祭祀仪式和娱乐宗教活动。二是宗教节日与民俗节庆的重合。如十月初八“腊八”节,在舟山海岛秦汉以前是农猎祀日,主祀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五大神及祭祖。汉朝后,由于佛教的渗入,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得道日,在这一天要诵经拜佛,并用精良的谷米与干果做粥供佛,称之“腊八粥”。舟山至今仍有此俗。再如“三元”节,即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原本是一般性岁时节日。但因有道教的介入,说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于是乎,宗教活动与民俗祭祀结合在一起。其中中元节,除道教外,还有佛教的渗透,添加了地藏王地狱救母的情节,成为追荐祖先的祭日,在舟山,称之“盂兰盆会”,俗呼“鬼节”。三是神话传说的融入。我国传统节庆的形成,最早源于古人的农耕文化和原始崇拜。但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信仰日渐衰弱。汉朝,则是个转折点。此时,需要用新的理念和内容对传统节庆重新诠释,于是神话传说的融入成了需要。如七夕节中的牛郎织女,原本是古人崇拜的两颗星座。但到了汉朝,人们把两颗星座拟人化,产生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在舟山有“穿针乞巧”、“祭瓜果”等民间习俗,使之成为泛文化型的传统节庆。其实,舟山的八月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均源于神话“嫦娥奔月”和“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都是在汉朝及魏晋南北朝后才有的。四是古代人的数字崇拜。如正月正、二月二、六月六、七月七。尤其是舟山的三月三正清明和九月九重阳节,均是由数字重叠而成为重大节庆的。在古代,“九”是“阳数”,又是“极数”,是民间信仰中最具崇拜含义的神秘数字。如天之高为之“九天”,地之极为之“九泉”,皇位之重为之“九五之尊”等等。五是古代帝王的参与和推崇。如元宵夜观灯节,始于汉代。传说汉武帝久病不愈,采纳方上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太一神祀”,并在十五夜盛张灯火,通宵达旦祭祀“太一”天神,从而形成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隋炀帝时,风尚尤盛。《隋书·音乐志》载,每逢正月十五,隋炀帝都要在皇城端门外设下数里戏场,调集数万人,“盛装彩服,通宵歌舞”,使元宵行乐的习

俗更加强盛。唐时,“百枝灯树,千炬红烛”。宋代,一盏“鳌山灯”长达48米,花灯、烟火、杂技,层出不穷。发展到元明清直至当代,元宵夜舞龙、舞狮,观灯、演戏,举国同庆,热闹非凡,业已成为舟山乃至全国的最大节庆之一。

次如交际礼仪。古人曰:“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吴越地区历来有“侠义,豪爽”之古风。为此,’舟山海岛在人间交往中,充分表现了“热忱待客,礼让于人,济贫扶困·,乐善好施”之礼俗。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虽有海岛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殊性,但其源头则传承于大陆,尤其是浙东和温台地区。

二、舟山礼仪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虽说是从大陆传承到海岛,并有一个吸纳和演变的过程。但其中的特点和原因,具体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海岛先民与大陆的亲缘关系。据舟山的出土文物考证,舟山先民来自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当然,移民东渡并不限于河姆渡时期一次。也许,早在河姆渡时期之前已经多次发生过。河姆渡时期后,因各种原因,如吴越春秋百越族迁移时,有部份迁至舟山,称之“东海外越”。秦汉唐宋,因战乱,因灾荒,就会有大批大陆先民横跨海峡移民到海岛。而这种移民性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言:“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为此,随着人流群的移动,大陆民必然把大陆内地包括浙东、温台、闽南及至江苏、山东等地民俗传承到海岛,成为海岛礼仪习俗的主要基因。二是海岛历史事件与民俗流布关系。流布性又称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例如古代农民海上聚义,或是海禁后海岛展复。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人孙恩在舟山岛起兵反晋。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失败。”据说,孙恩统兵20万,是古代海岛史上第一次发动声势最为浩大的渔农民起义事件。那末,这20万的起义军那里来的呢?《鄞县志·大事记》日:“孙恩的农民军20万人由会稽来。占领大浃江口(甬江口)。朝廷遣官军狙击,农民军退至本县海边”。这里所指的“海边”,即古之定海。这就是说,孙恩揭竿起义是汇集了宁绍一带的浙东农民攻打宁波,兵败后退至定海,而孙恩的义军多达20万人,必非绍兴一地之民,无形中汇集了江南各地之民风,随着义军的人岛,扩布到海岛民众之中。如海禁。舟山海岛大面积的海禁事件,有史可查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第二次是清顺治十四年。但“海禁”解禁后,原迁居浙东、温台一带的岛屿居民,随着海岛的复建而返回原地,同时,也把大陆内地的礼仪习俗传承到海岛。三是岛岸交往与民间的传承关系。岛岸交往是指海岛居民为了贸易和购物的需要,直接从东海渔场或海岛进入大陆口岸进行民间交往的一种形式。可以这么说,舟山海岛的渔民几乎没有一个不到过上海,宁波和温洲的。这是因为:其一,岛岸之间仅一水相隔,驾帆行舟来去方便。其二,岛上居民,尤其是偏僻小岛,除了鱼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均从大陆购得。其三,大陆的内地和港口,是海上渔捞水产品的上市场和投售地。由于这种特殊的依存关系,致使

大陆和海岛的礼仪习俗,不断的互动流布,吸纳传播,并融为一体。

但必须指出,即使同为舟山群岛,因地域方位的不同,他们所接纳和传承的习俗文化也不甚相同。如定海,因邻近宁波和杭州,传承更多的是越文化和浙东文化。而在历史上称为“江苏外海诸岛”的嵊泗列岛,则更多地接受了吴文化的影响。沈家门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闽南文化影响就更加明显。这就说明,舟山的礼仪习俗文化不仅有多种元素构成,并在传承过程中又带有各自的地域特征。而当它们与舟山的海洋文化融合后,产生了种种变异,从而形成了舟山独有的民俗个性。如舟山的诞生礼仪中,有个孕期禁忌,就很独特。如孕妇在生育前,要禁食切了头的黄鱼。说黄鱼是海龙王的将军,食之会得罪海龙王,生下的胎儿会生癞痢头或四肢不全。海螃蟹和海虾蛄更不能吃,吃之会因胎横而难产。鳖肉也不能吃,吃了会使胎儿短项。章鱼不能吃。章鱼全身无骨,生下的孩子无骨气。至于海蛤圯鱼,皮肤疙疙瘩瘩,会使胎儿产下多疮疤。当然,这样做未必很科学,但却有海岛特色。再如婚礼方面,舟山有

“新婚女子三日王,半副銮驾嫁新娘”及—卜里红妆、贺郎调等习俗,还有“小姑代拜堂、抱鸡人洞房”等海岛奇俗。据悉,海岛人对婚期非常看重,一旦选定,不能更改。但海岛人以捕鱼为业,未到结婚日子又不能在岛上等候。所以,当喜期之日,刚巧海上突遇风暴,新郎远在外海,不能及时赶回来,只得由新郎之妹手抱大公鸡代兄拜堂,这是大陆内地所未有。此外,舟山人还有做“九”不做“十”,以及“六十六,海龙王请吃肉”,“六—卜九,海龙王请吃酒”等寿俗。这是因为六十六岁是人生的一大关口,俗称“缺口”。度过这个“缺口”,人就平安了,为此要吃六十六块肉,为老寿翁增寿添力。至于舟山的“潮魂”习俗,即“潮魂”要在潮水上涨时的特定时间中进行。理由是潮水上涨时,失落在海上的游魂才能随潮而来,直至海滩,把死者的魂魄用法术就近招人稻草人中。这就是“潮魂”习俗的特殊成因。

节庆礼仪。大陆内地是八月十五过中秋,而舟山则是八月十六,其缘由是沿袭宁波人的习俗。同时,根据海岛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舟山人又创造了许多海岛独有的传统节庆。如春讯出海时的“祭海”,阴历六月廿三的“谢洋节”,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南海观音朝山节,六月初一的龙王寿诞,三月廿三的妈祖生诞祭,“三月三,海螺爬上滩”的“采螺节”,“六月六”的浴海节,以及“铲贝节”等等。

关于交际礼仪。舟山有“顺风船让逆风船,坐港船让下网船”的礼让习俗。有“一家有客,全岛招待”的待客习俗。尤其对老人、妇女和小孩,海岛人是特别的尊重和爱护。如古代海岛无定期航班,大陆乘客必须搭乘顺路返岛的渔船来海岛,称之“搭便船”。凡搭“便船”者,船上铺位,均礼让给老人、妇女和小孩,并在途中一日三餐,免费供应,直至到达彼岸。为此,“豪爽、侠义、乐善、好客”,成为舟山海岛交际礼仪的特定基调和人文色彩。

这就是舟山礼仪习俗的源头传承和地域演变的发展规迹。

三、舟山礼仪习俗的功能和意义

综上所述,舟山的礼仪习俗,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并惊骇其内涵之丰厚。虽说难免有某些封建社会的烙印和糟粕,,但主流,则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意蕴。《礼记》日:“圣人为礼以教人”。又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知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是文治教化。我们从上述论证中,已可领略和认知其中之含义。

当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特定形势下,研究和运用舟山礼仪习俗,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功能和意义:

一、舟山海岛礼仪习俗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明支撑。首先,笔者认为,古代指向意义的礼,不仅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还包含礼制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包含的内容远比民间的礼俗庞杂得多。相反,海岛人的礼仪习俗属于两栖型的民间文化现象。一方面渗透和表现在海岛的人生行为中,另一方面存在于海岛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中。如海岛饮食中的祭鱼和食鱼礼仪,居住习俗中的造房礼仪,交通习俗中的行船礼仪,服饰行为中的穿戴礼仪及节庆礼仪中的活动礼仪,都是海岛礼仪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并与海岛的政治、经济及海岛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从礼的本质高度审视,礼与法结缘已久。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和仪式的总称,是约束海岛人的日常行为的准则。不论是衣、食、住、行等生活礼仪,还是人生礼仪和节庆及交际礼仪等等,都要按传统的规矩行事,具有一种法约性和软控性特征。例如舟山礼仪中的重阳节敬老,中秋节团圆,元宵节灯会和谢洋节休渔,均已约定成俗。这些,虽不是法规,但已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团结和睦,平衡协调发展。而舟山礼仪中的许多礼仪,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如交际习俗中的行船礼让与热忱待客,节庆习俗中的除夕前“掸尘”和正月初“拜年”,人生习俗中的婴儿满月酒和老人祝寿酒等,均体现了海岛人“敬老爱幼”、“幸福美满”、“健康长寿”、“平安吉利”以及“丰衣足食”的良好祝愿之大众心理。这不仅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亦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创造了良好氛围,成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与粘合剂。

二、舟山海岛礼仪习俗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岛城名片。舟山是海洋大市,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支系繁多,内容庞杂,涉及面很广。而舟山海岛礼仪习俗,则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上文叙及的舟山“十里红妆”及“贺郎调”习俗,虽说源于浙东地区,但其内容和形式,业已充满舟山的海洋特征和文化内涵。

例如贺郎调。早在清朝,在陈庆槐的《舟山竹枝词》中,就有“大柯梅外迎新妇,小柯梅里贺新郎”之句。其词调,原为“花烛词”,源于新昌,后传人舟山演变为“贺郎调”。现今“花烛词”早已失传,而“贺郎调”在舟山却经久不衰。其礼仪有文场、武场两种,主角是新郎和新

舟山的历史篇三:舟山,我的故乡

舟山,我的故乡

在中国东海之滨,有这样一群岛屿,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文化灿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纯洁朴实,大方好客,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来形容它真实太恰--美丽的舟山群岛。因为她的文化,因为她的风景,因为她的一切,使我不得不赞美她,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起伏的海波中闪烁,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无比耀眼。

内涵深刻的海洋文化熏陶着舟山这片热土,使她不断地成长着,一些与大海有关的名声风景也成为舟山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十里金沙边,以沙雕为主角的“大地文化”,还是以桃花岛上,以凄凉而又动人的故事为背景的“武侠文化”,又或者是普陀岛中以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的佛教为信仰的“佛教文化”等等。无一不显示出舟山群岛的气势磅礴和极致灵秀。在我们定海的马岙镇发现了被称为“千岛第一村”的唐家墩遗址群,这是在舟山群岛发现的并且是规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大约有6000年的历史了,正是这几千年海浪的冲击和海风的熏陶,才使舟山人民在这个亲切可爱的岛上繁衍生息,建立如此美丽而又丰富的文化。我很骄傲的告诉你:也许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吧,也使得我们舟山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聪慧和自信,性格中带着坚强和隐忍,使我们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会将那博大精深的舟山文化以至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香港特首董建华、还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等一大批国内外着名人士都来自我们美丽的舟山。这里还是浙江省着名的侨乡,大约有10多万舟山人侨居在海外,分布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将中华文化的圣火点燃并不断传递着。舟山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海天佛国”,兼有山海胜境和观音道场的巨大魅力,是舟山群岛中最璀璨的风景和文化。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修习佛法可以由定生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佛教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一点,佛教信仰必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佛教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理念与生态系统演化的确定性和平衡规律是一致的,这样一来更有助于人们共同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的社会气氛。而且,舟山拥有不可比拟的,悠久深刻的佛教渊源,传说,唐朝时一印度佛僧来至此地亲眼见到了观音现身的景象,并授以他七色宝石,故称此为观音显圣地。就这样,过了百年之后,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姻缘,日本僧人惠萼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时途经普陀,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他便在普陀山的东南角海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该像。自此,普陀山就成为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开始创建佛寺。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中,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更是诚实,善良,朴实,大方,勤劳??

然而用勤劳这个字眼来形容舟山人民,那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舟山人民大多以捕鱼为生,他们早出晚归,捕捞上来的海鲜遍布各个城市。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浪慢慢地推动着,悠久的舟山历史文化,我相信舟山那美丽的风景也会像大海一样,永无止境的将魅力展现在时光的润洗下,显

得更加闪耀;而悠扬的文化底蕴将会被更多的舟山人民所传播。在不久的将来,舟山将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座海岛城市。

东海小学六年级:thw980815

相关热词搜索:舟山 历史 舟山历史天气 舟山历史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