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如今,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普遍较低,幼儿社会行为中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分享行为的缺失,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阻碍。目前,幼儿的“独享”想法和行为十分普遍,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一、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一)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亲社会行为培养日益关注,力求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差异。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尤其身处分享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独占”现象趋势不断降低。这是因为幼儿在年龄的增长下,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外,幼儿的道德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都在不断发展,幼儿在成长中越来越会感受到,“独占”这种利己性的行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幼儿自身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研究表明3岁到5岁的幼儿,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有极大关系。
  (二) 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通过对幼儿园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发现小红在玩玩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独占”行为较为明显,尤其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这种“独占”行为的表现力更为显著。有个别的幼儿将玩具放在手中不愿放下,且对于幼儿同伴的东西却还总想夺过来自己玩,一旦玩具拿不到,便会一直哭闹,有时甚至还会采用抢夺的方式处理问题。
  2.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通过对两个情境的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愿意去分享自己的东西或者食物,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有时还会出现幼儿之间的不愉快。
  情境1:小明带来自己的玩具车,并告诉老师这是带来和其他同伴一起玩的,但玩具带来当天,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小明只准让他们看,不准他们触摸,后经过老师劝导,小明才和其中一个小朋友交换玩具。
  情境2:小阳带来自己心爱的浣熊,同样也告诉老师是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但实际,小阳和小亮在玩耍时,小亮想玩她的小浣熊,但被小阳拒绝了。此时,小雨主动提出:“我们将自己暂时不玩的娃娃给小亮玩”,小阳、小亮、小雨等小伙伴就一起玩起来了。
  从情境1、2看出,小明和小阳都有分享物品的意愿,但在实际玩耍中,却提出各种原因拒绝分享,导致与小伙伴的关系不融洽。
  3. 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幼儿对分享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分享的内涵还很难清晰的理解,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分享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互惠,也比较重视物质,认为如果同伴之间没有互惠,那分享行为也很难做到。
  情境3:在秋游活动时,小青和小东之间总是偷偷说话,小青对小东说:“小城没带好吃的东西,这下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他就吃不到东西了。”后来小城的家人把吃的东西送到之后,小青又说,“这下可以分享啦。”从这段对白中不难看出,由于小城没有带吃的东西,小青和小东就认为小城失去了食物分享的机会,且认为和小朋友分享就是互相交换,都可以吃到对方的东西。
  由情境3看出,在这些小朋友的认知里,分享必须建立在分享对象都具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互换,这种互换过程才是分享。反之,如果分享对象中,有其中一个幼儿没有可分享的东西,那针对该幼儿的分享行为将不会产生。这种分享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从幼儿的长远发展看,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分享行为很难培养起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很难培养幼儿拥有健全的人格。要想改变幼儿的不良观念,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引导,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二、 幼儿分享行為的培养策略
  (一) 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
  由于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稍差一些,且对于认知水平的发展也不高,造成幼儿对分享意识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正确或难以形成正确的分享行为。另外,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幼儿往往更注重从行为的结果去判断,而不是从行为的动机、意向等方面去判断,这就容易造成幼儿很难享受到行为体验的益处。所以,作为幼教人,应打破传统的口头传授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教育方式,以口头形式让幼儿注意到分享的重要性的方式,很难让幼儿对分享行为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二) 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很多幼儿往往有分享的意识,但分享行为却迟迟难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分享技巧的重要性,幼儿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 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分享的内容不仅是物质上的分享,还有精神上的分享,反之,幼儿可以通过分享行为实现食物、玩具等实物分享,也可通过分享行为将彼此的快乐幸福、悲伤等情感分享给他人。这些分享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分享意识就可顺利完成分享行为,更要求幼儿有一定的分享技能和社交能力,需要幼儿教师引导和教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快乐的情感,从而让幼儿之间的分享行为向精神分享的层次迈进。
  幼儿分享行为属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随着国家对幼教事业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和培养也越来越关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有助于幼儿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国桢,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13(1):9-23.
  [2]郭忠玲.对3.5~5.5岁的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4(5):36-37.
  [3]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2015(3):15-20.
  [4]丁霞.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29-32.
  作者简介:
  江芬芳,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中心幼儿园。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 意识 培养 研究 分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