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中历史考试篇一:高中历史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株洲市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中 历史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公共知识(2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2.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是

A.德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3.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5.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课程

6.某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辅导学生经验非常丰富,不少家长托人找王老师辅导孩子。

王老师每周有5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而对学校安排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经常借故推托,并且迟到缺课现象相当严重,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学生及家长的负面反响很大。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王老师什么样的处理

A.批评教育 B.严重警告处分

C.经济处罚 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小芳的父母均为大学毕业,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重视学习,初中期间,当她自己在看书学习时,旁边如果有人讲话,就特别反感。进入高中后,小芳成绩优秀,担任了班长,但同学们都认为她自以为是,什么工作都必须顺着她的思路和想法,一些同学很讨厌她,为此她感到十分的苦恼。如果小芳同学找你诉说心中的烦恼时,你认为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辅导

A.学习心理 B.个性心理

C.情绪心理 D.交往心理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D.使命

10.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二、学科专业知识(2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立了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采用“学习模块+学习专题”方式。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

A.3大学习模块,20个学习专题 B.3大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

C.6大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 D.9大学习模块,45个学习专题

1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这里所讲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

①重要的历史人物 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③重要的历史事件 ④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在一些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之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不容轻视的偏见的。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你认为历史教育的定位应是什么呢

A.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 B.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C.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 D.精神陶冶与人格养成

14.一位教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为了调动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最想发动内战的是谁?’老师向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蒋介石。’学生齐声回答。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谁来充当了蒋介石的帮凶呢?’‘美国。’学生们又更响亮地回答。‘蒋介石要发动内战,明说不就得了,干吗还要欺骗人民呢?’还是教师提问。‘时机不成熟,内战的准备还没有完成。……”对这一案例评述正确的是

A.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

B.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

C.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D.提出的问题具有引导思维的功能

15.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B.颁布秦律

C.推行郡县制D.攻打匈奴

16.如果要论证春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专家的解释B.民间的传说

C.政府的声明 D.古籍的记载

17.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史上的“风”

“骚”分别指的是

①唐诗 ②《诗经》③楚辞④汉赋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

A.大跃进时期 B. 改革开放新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B.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所占位次发生了变化

C.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英国所占殖民地面积最多

20.下列材料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贸易多样化 B.经济全球化

C.出境自由化 D.产品专业化

麦道公司在美国以外的飞机零件供应地 资本的跨国公司(漫画)

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三、公共知识(10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第21、22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9种基本智能,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是存在差别的。

赵元任是解放前清华大学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8、9种外语。在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

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

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着交响乐团完成了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了拥有数亿人民币产业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着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为了拥有足够影响的浙商。

21.填空(每空1分,共5分。)

依据

高中历史考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能是(语言智能 ),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优势智能是(人际交往智能 ),周舟的优势智能是( 音乐智能),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优势智能,即( 数理逻辑(或:逻辑数理)智能 ),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能多表现为( 身体运动智能)。

22.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5分) (答题要点,供参考,每个要点1分)

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 ⑵正确评价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稍差或很差,就认为学生是差生,很愚蠢。

⑶发现、引导、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

⑷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⑸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学艺术。

四、学科专业知识(50分)

23.下面节选的是几道别具一格的历史作业设计:

(1)收集一些过去的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2)制作一份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3)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请回答:(6分)

(1)上面这些作业设计,主要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哪些理念?(4分)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师教学评价的改进;有利于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4分)

高中历史考试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史)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二、西周的宗法制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的建立

(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独尊;(2)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

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牵等形式加以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起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

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宋元:继承、完善科举制。

4、科举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被历朝沿用。

(2)消极作用:士人为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3)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特点:简、速、密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基础)

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意义: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确立)

主要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单位进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三、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鼎盛)

①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为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2、失:

(1)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4、公元6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1、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 时间:1688年。 国家:英国。

1、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反攻倒算,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二、《权利法案》 时间:1689年。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1)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1)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不同点: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终身。“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美国:(民主共和制)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高中历史考试篇三: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4)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历史 考试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教师业务考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