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幻想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战场智能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不少人都在思考,如果在战场上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承担通常由人承担的职责,那么战场的对抗会变成什么样?战场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到实际中,武器装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科幻类影视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启迪。本文就用军迷的视角,为大家介绍几部与现实“越来越近”的相关作品中,战场智能化的影子。

赛博朋克


  并不是所有的科幻类作品都出现了战场智能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如果从类型上分辨,赛博朋克类的作品是出现前述两类元素最多的。
  所谓赛博朋克,是指一种以后现代社会与网络空间为主要舞台的科幻艺术形式。其名称是由英文中的网络空间(cyber)与朋克音乐(punk)组合而成。在这类作品中,反乌托邦式的社会舞台,利用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展开的黑客行为,社会冲突乃至战——影视作品中的战场智能化争都是常见的剧情。
  这类作品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其中不少关于未来战场的设想都在本世纪初得到了实现。

《银翼杀手》


  198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银翼杀手》堪称赛博朋克在影视类文艺作品领域的开山之作。该片由曾指导《异形》的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指导,哈里森·福特主演。它的故事背景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浦·迪克的星云奖提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么?》。主要讲述了在人工智能与仿生技术空前先进的未来,一位专门猎杀仿生人的人类警探面临“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伦理困境时的抉择。
  在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中,观众看到了一个后现代的人类聚落。在那里,仿生技术的空前发达与人类生存空间的严重污染使得社会矛盾空前严重,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各式各样的仿生器械。提升肢体力量与活动特性的外骨骼,利用仿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仿生机器人士兵,仿生机械动物充斥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
  《银翼杀手》中的剧情反派便是一群“希望成为人类”的仿生机器人。在剧情中,他们外形几乎与人类无异,但是运动能力极强,飞檐走壁不在话下。这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仿生机械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后,可观的发展前景。因为机器人士兵比起机器人坦克可更好的实现与人的互动,同时可以从平台基本性能上部分超越肉身的人类。事实上,借助外骨骼实现人类士兵的力量提升,部分类人型的军用机器人在今天都已经实现。
在《银翼杀手2049》中,人工智能角色已经贯穿整个故事。
哈里森·福特在《银翼杀手》中扮演了一位猎杀仿生人的警探。他面前的仪器用于读取仿生人的思维活动。

  在2017年上映的该片续集《银翼杀手2049》中,观众还看到了制作团队对未来战场智能化发展的更多设想。如无处不在的VR技术与智能作战单元的结合。在片中,反派人工智能公司的杀手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跟踪主角,关键角色居然是一位“专门负责为仿生人制作模拟环境的工程师”。而在现实中,图像识别技术与视觉增强技术已经被利用到军队的作战与训练之中。而工程师“对虚拟环境的制作”,就是现代技术装备研发领域中的仿真设计,只不过影片中以艺术化的方式提示了观众,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未来,仿真将走出装备研制的领域,更多的在训练中起作用。
  而当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越来越像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伦理冲击也愈发明显。关于人工智能介入人类社会,特别是介入战场决策的伦理风险,也并不是《银翼杀手》一部作品的专利。
《終结者》的世界中,“天网”控制的机器人军团几乎统治了地球。
影片中的机器人虽然只是道具,但同样利用了仿生工程的设计思路。

《终结者》


  由施瓦辛格主演的动作电影《终结者》系列,估计所有军迷都看过。该片也许是流行文化领域讨论“人工智能的威胁”最直接的一部作品。
  在片中,人类轻率地将发射核武器的决策权交给了人工智能“天网”。结果“天网”利用设计漏洞对人类进行了报复。这告诉了观众一个浅显的道理:就算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发展再快,人在军事行动的决策流程中仍然不可或缺。然而在《终结者》的世界中,“天网”为什么会获得核武器的发射权力呢?
  其实,“天网”相当于已经得到广泛实用的军用自动化指控系统,它类似于军迷们熟知的“宙斯盾”。指控系统通过自动化,可以实现反应速度的提升。如在反导抗击时,决策速度十分重要,留给人去按下电钮做出决策的时间非常短。出于效率的需要,机器替代人做出开火反击的决策,是现实中一部分指控系统已经具备的功能。
  出于交战规则和保险性考虑,现实中的指控系统在设计时对开火决策与执行流程普遍设计得还“比较保守”。但是在提升武器装备综合性能而引入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保证决策环节的可控性,仍是一个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光影 现实 幻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