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五千年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华历史五千年篇一:1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人文始祖

序言

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神秘的小行星。

它在千千万万个不可思议的偶合中,顽强地诞生,艰难地蕴育着生命,蕴育着属于地球的文化,也蕴育着人类不可知的未来。

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人类却更加渴望了解自身——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这亘古的迷,不仅困惑着哲学家、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也困惑着你、我和他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宇宙无穷的巨变中,人的存在是那样的渺小??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发展到今天的呢? 让我们逆着时间的长河,去响应我们祖先神秘的呼唤,踏上那片原始的土地。

一、 人文始祖

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样,我们的祖先也思考过一个同样的问题。

在神秘的氛围下,感到万物有灵的华夏始祖们,用天真的神话解释了自己的来源:世界上本来没有人,也没有天和地,只有混沌一片,万物便从这混沌中产生。

我们的祖先,传说是由盘古用一把斧子把世界劈为两半,于是便有了天和地。

盘古又用自己的身体各部,化作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江河田土、花草树木。

后来,天又塌了,是一位女神用七色的石子补好了天——她就是用泥土造出了我们祖先的女娲。

在中国的神话里,女娲就是人类的母神。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成长,都经历过这样一个神话的时代,才进入真实的历史:他们都相信第一个人是某个神造出来的,这种普遍的现象告诉我们,人们一直是多么渴望了解自身的起源。

(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上),这些雕刻在岩石上的图画,这些留在巍巍山岩上的星辰图和符号,无不留下鲜明思考的痕迹,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天体崇拜的意识。

直至十九世纪,人类考古学的大量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才使人类对于自己的起源有了科学的认识。

人类终于为自己的历史找到了真实的起点。

根据科学的解释,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通过劳动,人学会了站立,当猿可以长时间直立行走时,“人”就做为人立于大地之上了。

这最早的人,我们叫他直立人。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我们又叫它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二三百万年。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中国直立人的代表,最早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其次是蓝田人(距今约65或50万年),最后是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这是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及根据头盖骨化石复原的人像。

北京人用打制的粗糙石器,狩猎、砍伐、采摘??同严酷的大自然和凶悍的野兽作坚韧的斗争,维持十分低下的原始生活。

北京人用一双劳动锻炼中逐渐灵巧的手,打制各种石器,这些锋利的石器,帮助他们占用那些庞然大物。

自然的风雷闪电,在令他们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神奇的火。

北京人学会使用自然火,并保存了火种。火使人吃上了熟食,并得到温暖。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遗址,发现在中国。

但是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又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教会了人们钻木以取火,这就是“钻木取火”的方法。

生活地云南的苦聪人,至今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人工取火方式:透过这炽热的火堆,我们可以说那是人类一个多么伟大的进化,火被人征服了!人类从此告别了黑暗,加速了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

大约一万八千年前,北京人活动的地区,又生活着其他远古人类——山顶洞人。

由于他们的遗骨,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发现的,所以叫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佩戴有石珠、兽牙和蚌壳的项链。 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就是大量磨制石器的出现,它说明人对于工具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了。

有了磨制的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精美的生产工具。

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已无需四处游猎,而可以定居一处,原始的农业出现了。

随着定居和农业的产生,原始的部落诞生了,部落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居住、衣食到死后的墓地,都是共有共享,这就是氏族公社。

在这个时期,土、水和种子,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人类对土地和河流的热爱,也从此开始。

我们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文明的种子。

考古发掘向世界证明了,世界上最早种粟、种稻子的民族就是我们的祖先,河南仰韶文化、浙江余姚遗址的发掘,可以令人们想像五六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我们祖先的生活图景。

时间,把一切都洗刷得晦暗不明,只有一样东西,似乎还保留着原来的鲜艳,这就是那些曾经盛装过水和种子的美丽陶器,如距今6000年前的,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制陶技术,如距今4500年前,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形制精美艳丽。

聪明的人类利用最不凡不过的泥土,烧制出了各种各样的器皿,还画上了美丽的图案,生动地展示了那个农耕时代的原始风光。

几何形的稚拙,正反映出先人们古朴的艺术情怀——这真是一个陶文化的时代。

当然陶器纹饰不单是为了纹饰,它又作为民族崇拜的标志,后来被称为“图腾”。

在长久的图腾崇拜中,古老的华夏诞生了一种奇特非凡的生物——龙,当朝许多龙都以龙作为崇拜标志。

据对传说的考证,龙以蛇为原形,加上马的头、虎的牙、狗的爪、鱼的鳞、牛的尾特征形成的。

这本身意味着龙是远古华夏和部落间不断碰撞、融合的产物,在河南濮阳出土的用蚌壳摆塑的龙,可称“华夏第一龙”。

龙,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龙,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灵魂的象征。

龙的形象也发展成为神秘无比、形态唯美、翱翔天际、气吞山河的形象。

中华历史五千年篇二: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中华上下五千年》 推荐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作者。

2、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通过导读,让同学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教学难点:让同学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幻灯演示)

2、过渡:五千年历史长廊,风云变幻;

五千年文化长河,源远流长;

五千年人物长幅,千姿百态;

五千年战争长卷,硝烟弥漫。

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老师可相机演示:《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等故事的幻灯。)

3、小结并过渡

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其实,它们还只是这长河里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一本书里,知道是哪本书吗?

(板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简介《上下五千年》和其作者。

1、《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资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以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中华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和的时间从远古到清朝的战争前。

2、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汉达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在写历史故事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把历史故事作为对:“新语文的尝试和对旧故

事的整理。”他所写的历史故事“风格独特、脍炙人口”。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明确读书要求: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过去,才干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把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了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锲而不舍,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身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身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身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誊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身的读书考虑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同学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身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课外延伸,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上下五千年》后,组织同学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身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 指导课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

读,并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故事性极强,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阔视野,启发智慧,培养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教材简析:

为了落实《标准》关于“少做题目,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十册“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专门安排了阅读《上下五千年》。导读先以我们课文里学过的一些历史故事引出《上下五千年》,然后介绍了作者的身份,接着说明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及作者。

2、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前预习:

1、选择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一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1、推荐故事《屈原沉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

2、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文章内容应理解,读书感受能标注,好词佳句常积累,历史知识要记牢。

3、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很不错。可有的时候书是借来的,不能在上面随意批注,怎么办呢?可以运用我们经常用到的课外阅读的好方法:用读书积累卡 。

书 名 篇 名

文章内容

好词佳句

历史知识

读书感受

4、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四、制订读书计划,拓展全书阅读

1、过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读好一个故事的阅读方法,并能

中华历史五千年篇三:4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中华文明

四、百家争鸣

自夏以来千年的统治秩序,到了东周,已经土崩瓦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处于大变革与长期战乱之中。社会向何处去,治理国家的良策到底是什么?

时代造就出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我们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那是当之无愧的。

当时的思想界空前活跃,诸子峰起、学派林立、著书立说、游说论辩,施展宏图大志。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两百多年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几乎至今所有的传统思想,都源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批思想的巨人,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等,他们不仅有思想的睿智深邃,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实现他们的理想。

差不多同时,古希腊也产生了一大批对西方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而在印度,则诞生了释迦牟尼。

还是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圣哲贤人吧: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春秋晚期的一名学者,据说他曾经为周王室管理过图书。

他学识渊博,后来离职,过着居耕授徒的隐士般生活。

据《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仰慕老子的学问,曾向他请教《周礼》的疑难。

之后,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子的学问高深,就像上天入海的龙一样,高深莫测呀!

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这就是《道德经》,这部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虽然只有五千字,却言简意赅,包涵着丰富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老子对世间事物的观察,使他具有辩证思想。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如“有”和“无”、“生”和“死”、“贵”和“贱”、“上”和“下”、“强”和“弱”??,都是对立的双方,都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这两句名言,早已家喻户晓,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德,是由道而生,是道所表现出的具体的东西。“道德”一词,就由此而来。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小国寡民”,老子后来还被尊为道教的教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老子的许多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对塑造中国文化素质的影响不可低估。

研究老子,是了解东方文化的一把钥匙。

民间传说,老子晚年离开中原到西方去,临行前曾与老朋友关尹子坐以论道;也有人说,老子从此飞升上天,成了神仙。

春秋末年,还有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就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创立了传家学派。

孔子是鲁国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的父亲,名叔梁纥,在六十六岁时娶了孔子的母亲。为了求子而祷祝于尼丘山,不久孔子便出世,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带他回到娘家“阙里”。

孔子少年有志,十六七岁时慈母去世。困苦的境遇,激励他更加奋发向上:他一面独立谋生,做许多辛苦的工作,如种菜、放牧、做吹鼓手等;一面刻苦自学西周文化,并到各地访学,曾专门去周易问礼,这使他很快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社会上及贵族中获得了声誉。

20岁以后,孔子在鲁国任过两任小官,管理牛羊和会计。后来又担任“司寇”之职,这个职位比较重要,是负责司法的。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特权为贵族所垄断。

孔子打破了这种局面,首创“私学”。从孔子开始,私学勃然兴起。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管贵族还是平民,只要缴得起一束干肉的“学费”,就可以入学。

他的学生中,多数是出身微贱的贫民,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教导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提倡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还重视品德教育,但是轻视生产劳动。

孔子自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使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现实极端不满,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社会指出正确的方向。

他提出了以

中华历史五千年

“仁”为核心的学说:所谓“仁”,即对人的尊敬和爱护,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强调“礼”,即恢复社会的道

德秩序(夫人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建立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

他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曾抨击统治者:“苛政猛于虎也!”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他的学识和品德,使各国的国君都很敬重他。 但是,在大变革的时代,没有人会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生不逢时呵!),这使他一生不能得志。

孔子晚年,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在家训导弟子、整理和编辑古籍。

据说,《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经由孔子的整理,才有今天的面貌的。

孔子把古典文献整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后人将之称为“六经”。这些典籍,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瑰宝。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论,被弟子辑录成《论语》,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到后来他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来进行统治和改造(即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 五千年 历史 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 中华上下五千年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