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儒家的历史篇一: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深邃的思想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主导文化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孔子就行悬挂在远古的一盏明灯,恰巧孔子哲学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孔子 百家争鸣

一.简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习,凡人皆可成为圣贤??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提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提他的核心思想:仁。仁其实是儒家最精致最复杂最合理的内涵,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一般人必须掌握到第一层,如果他想结婚,那么他就必须掌握到第二层。既然儒家思想那么强调任,那是不是极力反对暴力呢?不是的,儒家的仁并不是不杀,不是无限的好。对敌人仁,对来侵犯的人热情相待,在敌人面前点头哈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相当于对自己和亲人残忍.儒家人认为这是最大的不仁.所以,用最坚决最强硬最狡猾的手段,对付来犯之敌,是儒家人的根本要求,儒家之仁,不是慈悲,更不是软弱。

二.儒家思想的价值

儒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他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哲学上宣扬“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主张君权神授;伦理上宣扬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崇尚忠孝节义,严格封建等级秩序。另外是儒家的入世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如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宋代的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同时儒家也在同佛、道的斗争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在对社会影响这点上,儒家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使中国在国家治理实践上创造了封建社会统治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中的社会伦理思想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中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用

通俗的语言规范起来,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三 儒家思想的意义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的舍生取义的品质,《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无时不刻不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前进,激励着千千万万代的中华儿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历代君王借鉴的宝典。 此外,在近现代,儒家思想的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进取精神、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末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学派林立,著述自由,智慧之光照亮了沉沉大地。此后三千多年,汉王朝儒家专制地位的确立,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但是,时代在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对于儒家思想的的价值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天纵圣贤》 鲍鹏山 著 青年出版社出版

《诸子百家与文化原典》 周满江 著 济南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任友达 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 著 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陈清华 著 线装书局出版

儒家的历史篇二:儒学发展历程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就像长江注入大海那样,在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了深厚的内涵文化。从汉代被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儒学起源

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 《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瓦解崩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

秦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

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四、三教合一

因为儒学出现了危机,所以在魏晋至隋唐,儒学是进一步改造时期。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同 时,“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不过由于这些辩论的主题方向往往是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框架下展开的,目的是为了皇朝的“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故三教连称在唐代,虽然亦将三教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此时三教内的重心,已由佛教转入到儒家。

五、转型时期

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曰程朱理学,二曰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将孔孟之政治伦理思想之人性论起点,升华至追问世界终极存在之本体论高度,促成儒学质的飞跃。宋明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说。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存天理灭人欲”,儒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六、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时期。此时出现了反专制蒙昧的呼声和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这段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七、近现代的发展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了给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了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

结语: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并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吸收外界差异文化融合成为新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且儒家主张的“仁”的思想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儒之含义与儒家之起源》

《儒学发展史》

《国史十六讲》

儒家的历史篇三:儒家的起源

儒,从人从需,谓人之需也。需,由雨和而构成汉字字型,而是苗的须根,因雨而哺育。儒,是文化,如甘霖焉。杜甫《春夜喜雨》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儒音乳,哺乳之意。文化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儒,又音柔,谓非刚猛、勇武,而是温柔的教诲,是和风细雨,而不是狂风骤雨。儒家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汉代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影响并统治中国的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建构和政治思想是按照儒家的理论建立并运行的;儒家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渗透在古代中国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

关于儒家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汉代刘向、刘歆、班固等认为,诸子百家出自周官。其中,儒家是从周代主管教育的官员转化而来的。《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其他各家如道家出于史学之官,阴阳家则出于天文之官,法家则出于刑法之官,名家则出于礼乐之官,墨家则出于祭祀之官,等等。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按照这个架构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诸子百家均出自士人:儒家出自文士,墨家出自武士,道家出自隐士,名家出自辨士,阴阳家出自方士,法家出自法术之士。[1]儒家前身为官,在周天子缺少足够的力量来豢养这些官员的时候,其后人便流落为江湖文士,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无论出自教育的官员,或出自文士,所说的可能是一回事,而冯友兰的“文士”说则更为合理些。

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他在《国故论衡》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当代学者李泽厚也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

许慎的《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故又有把儒者看作为江湖术士的。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带有贬低其地位的意思。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宋微子的后裔。先祖本宋襄公的支脉,因避乱奔于鲁,改姓孔氏。至叔梁纥,以年过六旬老人娶颜氏少女徵在,野合而生丘。丘少有大志,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七十三卒。临终前,叹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在鲁,应仕途而不顺;周游列国,虽大贤而不能用。故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教育事业,授徒三千,培育贤人七十七。《史记》说: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称“长人”。周的量度,每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而不是吴承洛先生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推算的19.91厘米),则孔子的身高是221厘米,确是“长人”。

关于儒家的主张和观点,《庄子·渔父》做了精辟的总结:“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的评断是历来对儒家评价中最为中肯的。儒家本是一种政治学说,作为一种显学,儒家主张入世,上效忠其君,下教化百姓。故,儒家是为臣者的学问,是士大夫之学,与韩非子派法家的君主之学(或谓帝王术),或墨家的平民之学不同。简单地说,儒家是士大夫在君主制下如何经营、管理天下的学问。从儒家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确为士大夫所尊崇,成为士人的精神支柱。历代帝王虽然推重孔夫子和他的儒家,但在政治统治上更倾向于韩非子,把他的“帝王术”视为枕中之秘术。所以,后代有人评价,自

儒家的历史

秦汉以来,君主所行者非夏、商、周三代的“王道”,而是“霸道”。王道者,即君主行礼乐教化,堂堂正正地统治其臣民,所行是儒家之道;霸道者,则运用智谋权术和恐怖威势来控制国家,算计人民,所行者是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的那一套。比如北宋王安石改革的时候,就劝宋神宗行三代之政,而不要效仿唐太宗,因为三代是王道,唐太宗是霸道。儒者的最高理想是推行王道,建设王道乐土,但因为君主不能行之,所以不得已而求其次,忠君爱民,守正恶邪,匡扶正义,并随时准备为这个事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虽然崇尚政治上的进取,但还有一套安身立命的哲学,即“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由此避免昏暗的政治现实所带来的杀身之祸,以“苟全性命于乱世”。总之,儒家有宏大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迁就眼前的政治现实,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全身而退,有一套进退自如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技术。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司马迁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并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孔子伟大的一生和卓越的人格。(《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 历史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儒家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