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电影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历史电影篇一: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一) (2008-08-30 19:53:42)

转载▼

标签: 分类: 影视、音乐、艺术

中国电影

亚细亚影戏公司

电影发展

丰泰照相馆

郑正秋

1905~2005,整整一个世纪,对于只比世界电影诞生晚十年的中国电影而言,本应风光无限昂首阔步。只是,因着历史背景的蹉跎,中国电影却历经沧桑,饱尝挫折,本身就能成为一部情节波澜起伏的电影。国难家难自身的挣扎,都被囊括其中,艰难咽下。一百年的爱恨情仇注定了中国电影不可能走得轻轻松松。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定军山》片断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

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华语电影发展史

1896-1909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

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的发展时期(1922-1926)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繁荣的民族资本工业,在国内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下,再度失控。中国企业甚至成为经济入侵的对象,国内经济陷于困境。于是国内很多资本家不再将资本专注于工业生产,而投资在土地、公债和其他投机事业上面。由于投资错位,民族实业陷入困境。在1921年9个月内,全国各地成立的交易所还有一百四十馀家。到了1922年3月,就结束剩十二家。在这个情况下,民族资本急于寻投资的出路,电影的投资为它们带来了生机。

1923年,由于"明星"公司开拍的《孤儿救祖记》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同时获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业家注意。很多民族资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他们扭转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认为电影是一种"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据统计,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但是众多公司的出现,造就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在商业投资的背下,拥有不同艺术主张和制片方向的电影流派纷纷涌现,聚集在不同的电影公司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家:以文人气质为特色的民新公司;以人情伦理、潜移默化为主导的神州公司;刻意追求画面视觉效果的上海影戏公司;以"欧化"为主要特徵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对旧文化和传统有特殊偏好的天一公司,以及影响极大,以通俗社会片为特色的明星公司;这些电影公司虽然在创作主张上分开流派,但是在创作重点上则由过去的短片制作转移到长片制作上。而且这几家公司也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在制片、发行和放映上渐有系统的的电影工业。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二) (2008-08-30 19:55:57)

转载▼

? 危机时期(1927-1930)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

陷入危机。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上海","华剧","友联"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六合公司专责各公司的发行事务,而制片事务仍由各公司自己负担。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国内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直接导致上海20多家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倒闭。另一方面,曾与"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这时候亦在南洋设立营业部,在影片发行上与六合公司抗衡。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部影片是根据平江不肖生所着的"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而成的,同年5月公映。明星公司也"不料一出之后,远近轰动。于是一集一集地续拍下去,竟达十八集之多。《火烧红莲寺》的成功"一把火"烧及成个影坛。当其他公司发现武侠片不但能迎合大众市场,而且也受南洋片商欢迎的时候。纷纷开拍"神怪片"和"武侠片",.代替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装片"和"爱情片"。据统计,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1930年,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包括"大中华百合"在内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公司,为混浊的电影市道带来一股清流。"联华"主张的"复兴国片"运动,宗旨是"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在这宗旨下,联华公司吸纳很多拥用权势的投资者,同时亦网罗一批极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作为创作人员。在联华存在的8年间,共摄制影片近100部。

大多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新派电影"。所以"联华"建立没多久,就代替"大中华百合",与"天一"、"明星"公司鼎足而立。而当时的"神怪武侠"之风,亦随着联华的成立,及其后1931年9.18事变和1932年

1.28事变的爆发而没落。

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之后,包括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

左翼文化运动的初期,鲁迅、瞿秋白、夏衍等"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员,首先发表翻译有关电影的文章,表示对电影问题关注和重视。1931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网领》。其中有三条讲及电影,指出它的基本精神、原则、方法和策略。所以《最近行动网领》的提出,成为了之后的左翼电影运动发展的基础。

1931年9.18事变和1932年1.28事变爆发之后,促醒了民族意识,很多电影观众对电影界的神怪武侠片泛滥的不满,提出"猛醒救国"。好像当时的"影戏杂志"就收到过六百多封读者的来信,要求而各大电影公司拍摄抗日电影,鼓励抗战。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请夏衍、阿英和郑伯奇三人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其后"联华"和"天一"等公司亦邀请阳翰笙、田汉、孙师毅、聂耳等共产党人加入,而田汉还帮助筹组艺华公司。1932年7月,"左翼剧联"成立了影评小组,.并先后在上海各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刊登影评。

这一系列行动之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已开始可以在电影制作和观影意识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为组长的电影小组。同年,估计各电影公司总共制作的70馀部电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进步倾向的约占了三分之二。所以这一年又被称"中国电影年"。

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蓝衣社"破坏并散发传单和宣言,想藉此收杀一儆百之效。更威胁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不得拍摄沈端先、田汉等创作的电影。另外,同时间,有人在电影杂志"现代电影"中提倡"软性电影"的口号,各大电影公司拍片的立场和方面需要重新定位。面对这些困难,。左翼电影人唯有用各种方法继续向各大电影公司提供剧本,而且在1934年直接成立"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左翼电影。1935年,12.9运动在北平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并发表声明声援12.9运动。在全国爱国情绪高涨下,以明星为首的各大电影公司又重新邀请左翼人士进行创作,制作出一批中国电影的经典佳作。整个左翼电影运动的时期的电影,是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鼓励了抗日运动,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

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电影基地上海的大部份电影公司遭到破坏而停止运作,中国电影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电影人的分散和聚合,重聚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武汉和重庆、南下香港、或继续留在上海,避入上海的"孤岛"中继续从事电影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电影戏剧工作者首先成立救亡组织,拍摄抗战电影。随后因战事影响而退出上海,组成13支救演剧队到内地进行抗日宣传。上海和南京失守之后,其中一批电影人来到武汉和重庆,分别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和西北电影公司,拍摄一系列抗战新闻和记录片。而且这些电影人还在1938年1月组成了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使电影界的目标和方向更清淅明确。1941年,太平洋战争和"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电影胶片的来源全部中断,三家电影厂的制作全部停顿。电影人再次转向发展抗战戏剧。上海"孤岛"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由于当时美英法等国尚未向日本宣战,所以即使上海已经沦陷,这里的环境仍保持稳定。制作能力保持得比较好的几家影业机构,电影生产稍为停顿后,又开始投入电影制作。在这里产生了中国电影制作的第二次高潮。1938年,首先由张善琨主持新华公司投石问路开拍"乞丐千金",放映后反应奇佳。其后上映的"豹蝉"更创下连映70天的惊人记录。轰动了当时的影坛。同亦带动了孤岛影业的复活。

1937至1941年间,"孤岛"中先后出现的制片公司竟多达20多家。出产的影片的达240部左右。其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只有少数像《木兰从军》、《花溅泪》、《乱世风光》、《孔夫子》等是制作认真、宣传文族大义的影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孤岛被日军进占,同时结束了中国电影的全盛期。

另外,抗战时期的延安也有电影活动。1938年秋,在周恩来和和荷兰着名电影大师约里斯.伊文思的策划和协助下成立延安电影团。在胶片、

历史历史电影篇二:世界电影发展历史

世界电影发展历史

什么是电影?

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来说,电影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要看无数的影片:有时候是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有时候是通过别的渠道观看。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愿意,基本可以不受什么约束的看到电影。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相比于上世纪初而言无论在画面、音质方面也都要逼真和精美很多。然而,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并不相同。有的人把它把它看作神圣的艺术,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更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那么,我们这门课程中如何理解电影的概念呢?

据《电影艺术辞典》的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这是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作出的解释。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他所关心的恐怕更多的不是电影的技术,而是由这种技术所提供给他的电影作品。因此,技术之外的另一种界定方式就是必要的。同一本辞典还有“电影艺术”这一条目是这样解释的:“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这两个解释概括了电影两个方面的内涵。在这里,为使大家能更好的欣赏电影,我们更多的是从艺术这一角度来解释电影,把它看作一门艺术。

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是:电影是由记录在胶片上(或磁带、光牒上)经过编辑剪接的一系列活动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来塑造形象、表达意念、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电影的特性。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电影就应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电影塑造形象的方法是一个个活动的画面。当然,这些画面并非互不相关,它们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他们的前后顺序是经过电影的制作者按照自己讲述故事或表达意念的需要精心安排的。它也象其他所有的艺术一样,能够塑造形象、表达意念,再现和反映生活。

一.电影艺术的确立

电影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卢米埃尔兄弟用它拍摄了一些纪录性的短片:《工厂大门》《婴儿喝汤》《火车进站》等。这些影片都是对生活场景的忠实纪录,没有作什么艺术加工。如《工厂大门》一片中,镜头对准工厂大门,真实再现了工厂下班的情景:先是男女工人或步行或骑车相继离开,接着工厂主乘汽车离开,最后看门人出来,将两扇大门关上。

卢米埃尔兄弟所拍的这些影片严格说起来还没有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它们只是对生活的简单实录。卢米埃尔本人也说:“我所选择的题材,可以证明我想做的只是在下生活。”可见卢氏所信奉的记实性原则。卢氏的这一做法险些将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断送在襁褓之中。因为电影最初中引起轰动是因为观众对能从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人物活动感到好奇,他们来看电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当好奇心满足之后,他们便开始对电影感到厌倦,认为它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新东西。于是观看电影的人渐渐少起来。 真正突破电影记实性局限,将其与戏剧艺术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影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的是法国的乔治·梅里爱。

梅里爱是法国一家专演魔术和戏剧的剧院经理。当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问世后,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他就自己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并在自家的庄院里建造了一座电影摄制场。从1897年到1012年,梅里爱在这个摄影场工作了15年,用舞台排演的方式拍摄了400多部影片。

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拍片原则不同,梅里爱注重电影的假定性,将戏剧因素引入电影,用电影来讲述故事。其作品有《灰姑娘》《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他的这些影片吸收了戏剧艺术的长处,将故事情节引入电影,把戏剧艺术的剧本、演员、服装、道具、化装、场景、机关装置、景幕划分等都系统的用于电影摄制之中,首创用人工布景来摄制电影,克服了电影诞生时仅仅作为记录手段的局限,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品格,为电影最终成为一门艺术作出了贡献。他的这些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电影。使观众不仅重新回到电影院,而且开始将它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 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从此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二. 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

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以后,1908年-1927年,电影进入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处于全盛阶段。涌现出一大批闻名于世的电影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拍出了一批流传于世的电影名作,极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之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要算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前苏联的爱森斯坦。

(一)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其代表作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标志是把

历史历史电影

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由此便产生了镜头的剪接,也就是蒙太奇。

前面说过,梅里爱在拍摄电影时,所拍的都是舞台剧,也就是将摄影机固定

在舞台前的某个位置,由始至终将舞台上的表演摄录下来。这种电影,事实上是固定视点的戏剧表演,未能脱离戏剧的束缚。

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蒙太奇手法来拍摄电影的人。奠定他电影艺术大师地位的是摄于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奇特的影片。诚如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劳逊所说:“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影片表现出严重的种族主义倾向,颠倒黑白的描写美国南方的白人受到黑人的迫害,奋起组织三K党的故事。但它在艺术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成单位的长故事影片。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成,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运用交叉剪辑技巧的平行蒙太奇,在设置悬念、营造惊险刺激的紧张气氛上获得了戏剧难以企及的艺术表现力。如著名的“最后一分钟救援”便首次出现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卡梅伦全家被一群黑人士兵围困在原野上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里,三K党人闻讯前往救援时,银幕上交替出现黑人士兵围攻木屋的画面,卡梅伦全家拼死抵抗、焦急万分的画面,以及三K党马队疾驰而来,前往救援的画面。三组画面的交替出现造成了紧张激烈、宏伟壮观的救援场面。它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使他们一方面为濒临险境的卡梅伦全家担忧,一方面又暗暗盼望援兵能及时出现。最后,当援兵终于在最危急的关头及时出现,被困者获救时,观众心理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最后一分钟救援”的手法,直到今天仍被电影艺术家广泛使用。除此而外,《一个国家的诞生》在镜头的运用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它创造性的运用推、拉、摇、移、跟多种拍摄手法,将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等镜头和谐地连接起来,既注意整体场面,又注意具体细节,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补充,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影片结尾表现卡梅伦一家被围困的情景。先用远景展现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然后推至中景,表现屋里人紧张窥视屋外的情状,最后推成室内物件的特写。这种叙事手法,后来也成为电影叙事的经典手法之一。

《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格里菲斯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916年,他又摄制了另一部不朽之作《党同伐异》。与一般影片不同,该片独出心裁的将四个故事组和在一起。这四个故事是:“基督的受难”,讲耶酥被人出卖,钉在十字架上;“巴比伦的陷落”,讲述宗教排斥和战争使巴比伦最后沦陷。 “圣巴托罗米节大屠杀”, 讲法国皇帝查理九世时代,人们在宗教上不能容忍异教徒而引致的宗教大屠杀;现代故事“母与法”讲一个工人被诬告杀人并判处死形,临刑前得到昭雪,终免一死。格里菲斯想用这四个故事来说明:仁爱给人类带来幸福,排斥异己则必然导致灾难。人们应宽容、博爱,不要互相仇恨和残杀。值得注意的事,影片的这四个故事不是分别从头到尾出现,而是以平行剪辑的办法同时出现。而且,故事的节奏是逐渐加快的。最初,四个故事各有一个完整的段落依次展现在银幕上,且四个故事在切换时都插有一个母亲摇摇篮的全景镜头。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一段落的长度逐渐缩短,四个故事交替切换的速率开始加快,摇摇篮的镜头也被取消了。当最后的救援开始后,四个故事便以镜头为单进行切换,节奏越来越快,剧情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关键时一个画面可能只有半秒便一闪而过。这种快切的平行蒙太奇给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感受。格里菲斯这样谈到他的意图:“四个故事在开始时是四条分别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它们分散地缓慢而平静地流着;随后他们逐渐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它们汇合成一股惊心动魄、情感奔腾的急流。”这种在时间、空间和情节线间的大幅跳跃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

一律”而充分运用了电影在转换时空上的自由性,代表了格里菲斯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卓别林与喜剧电影的兴盛

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放映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并出现了种种电影类型,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

查理·卓别林(1889-1977),著名的喜剧电影大师,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困的演员家庭,1913年进入美国好莱坞,从此开始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总共拍摄了80多部影片,其代表性的影片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等,他的影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卓别林的电影常常在笑声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进行鞭挞,对劳动人民的悲苦无告寄予深切同情,揭示出他们的身上善良美好的品质。如影片《摩登时代》就揭露了资本家的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下层人民在重重重压下的苦苦挣扎。在他的影片中,他塑造了一个个子矮小、头戴大礼帽,身穿破旧西装和过于肥大的裤子,手拿一根手杖,走路动作都很滑稽可笑的贫困的流浪汉的形象。

这个流浪汉一生命运多蹇,总是处在失业和失恋的困境里。在《马戏团》里,他爱上了马戏团的舞蹈演员,但她后来却爱上了走钢索的小伙子,把他忘得干干净净;在《城市之光》里,他爱上了瞎眼的卖花女,乔装成富翁拿钱给她治病,自己却被抓进了监狱。待他出狱后,卖花女的眼已治好,他却不敢与之相认。当卖花女认出眼前的流浪汉就是曾经给过她帮助的“富翁”时,他尴尬得无地自容;在《摩登时代》中,身为工人的他更是被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逼得发了疯,被送进了疯人院。但这个流浪汉仍然非常善良诙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倾注了卓别林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2.悲喜剧结合的风格。

卓别林的电影总是用喜剧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命运,达到“笑中有泪,泪里含笑”的艺术效果。如《淘金记》中,在冰天雪地里被困在小木屋中的查理煮吃自己的大皮靴的场景。他端坐在桌子前面,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好象绅士般姿势优美的切开鞋底,叉起鞋带,津津有味的吸着鞋钉,细嚼慢咽,兴致盎然。《摩登时代》中,查理被“吃饭机”折磨;查理被机械动作折磨得失去控制,到处用扳手去“加固”女秘书裙子上的扣子、别人的鼻子等等。这些镜头一方面以大胆的夸张手法让人忍俊不禁,一方面又让为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辛酸。

如前述《淘金记》里查理津津有味吃破皮鞋的场景,《摩登时代》里查理精

神失常后的追逐与舞蹈,都是卓别林影片夸张性表演的神来之笔。

(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的实践虽然始于美国,但格里菲斯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总结,首先提出并对蒙太奇理论作了深入研究的是以谢尔盖·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就是爱森斯坦运用其蒙太奇理论拍摄的一部经典之作。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而拍摄的。影片描绘了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沙俄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舰水兵们的起义斗争。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很引人注目,人们把它的问世看作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战舰波将金号》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集中表现在视觉形象的创造和镜头的蒙太奇组接这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正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之所在。尤其在电影镜头的组接上,《战舰波将金号》更充分显示了蒙太奇隐喻、对比、创造动作、创造节奏、创造时空等等艺术功能,成为电影艺术的经典。如著名的“敖德萨阶梯”一场戏中, 爱森斯坦将沙皇士兵追逼屠杀人民的镜头、人群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镜头、中弹倒下的群众的镜头、血迹斑斑的阶梯的镜头、载着婴儿的婴儿车滑下阶梯的镜头,等等镜头不断交叉剪接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惊心动魄叙事的节奏,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激起他们对于残暴沙皇军队的无比憎恨。四.战后世界电影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艺术在技术上趋于完善的同时,在艺术上也不断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5-1951年间盛行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世界电影带来了巨大影响。

“新现实主义”一词是由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1942年在评论鲁奇洛·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时提出的。这部反映意大利现实悲惨景象的影片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此后相继出现了《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罗马11时》《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新现实主义电影追求对生活的如实反映,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如揭露法西斯暴行,歌颂意大利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罗马,不设防城市》,反映战后人民群众悲惨贫困生活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冲突,主张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的社会问题。如《罗马11时》就是根据一则社会新闻创作而成:某公司准备招聘一名打字员,不料清早就有数百名妇女挤

历史历史电影篇三:历史上最佳250部影片排名

历史上最佳250部影片排名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数据库——IMDB网站可以说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为权威、系统、全面的电影资料网站,它所特有的电影评分系统深受影迷的欢迎,注册的用户可以给任何一部影片打分并加以评述,而网站又会根据影片所得平均分、选票的数目等计算得出影片的加权平均分并以此进行TOP 250(最佳250部影片)和Bottom 100(最差100部影片)的排行。由于影片资料的更新和所得评分的不断变化,TOP 250和

Bottom 100必定是份动态的名单,但大部分出色(或者说是受大众欢迎的)影片的位置会相对不变,于是

这份TOP榜单也就有了透视大众电影口味的意义,并对我们选看影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电影 有关历史的电影 历史电影大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