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通信历史篇一:通信发展史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

通信历史

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

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

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2.

通信发展史

有线通信

美国莫尔斯(F.B.Morse):约5km的电报(点,划,空间→字母,数字);

美国贝尔(A.G.Bell):取得电话机专利(电信号→语音);

美国普宾:通信电缆;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网的数据通信,传真通信业务;

美国:发表贝尔数据网络,英国:图像信息服务实验;

现代 通信系统利用某些集中转接设施→复杂信息网络

→"交换功能"→实现任意两点之间信号的传输.

无线通信

1864年 英国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设想;

1888年 德国赫兹(H.Hertz):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1895年 意大利马可尼:传距仅数百米的无线通信;

1901年 意大利马可尼:横渡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1938年 法国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实验广播;

1951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正式广播;

现代 无线通信遍及全球并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达数十米之内.

数学分析方法发展史

一,傅立叶分析

1822年 法国数学家傅立叶(J.Fourier):奠定傅立叶级数理论基础;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应用到电学中;

19世纪末 用于工程实际的电容器→处理各种频率的正弦信号;

20世纪 谐振电路,滤波器,正弦振荡器→扩展应用领域.

二,拉普拉斯变换

19世纪末 英国工程师赫维赛德(O.Heaviside):运算法(算子法)-先驱;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20世纪70年代后 CAD求解电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变换.

离散等其它系统的发展→

三,Z变换

1730年 英国数学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数-类似;

19世纪 拉普拉斯: 贡献

20世纪 沙尔(H.L.Seal): 贡献;

20世纪50~60年代 抽样数据控制系统 →Z变换应用.

数字计算机的研究与实践

四,状态方程分析

20世纪50年代 经典的线性系统理论(外特性);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的线性系统理论(内部特性),

卡尔曼(R.E.Kalman):状态空间方法.

通讯是为信息服务的,通讯技术的任务就是要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和交换各种形式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格局甚至是生活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通信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

通讯的基础设施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它们共同构成了通信网。终端设备包括电话机、传真机、电报机、数据终端和图像终端等。有线通信的传输设备有电缆、海底电缆、光缆和海底光缆等。无线通讯的传输设备有微波收信机、微波发信机、通讯卫星等。交换设备处在通讯网络的中心,是实现用户终端设备中信号交换、接续的装置,如电话交换机、电报交换机等。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讯、智能终端等方面,而覆盖全球的个人通讯则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一些通讯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研究试验窄带ISDN的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数据传输、高速文件传输、可视电话、会议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以及多媒体、多功能终端等新的宽带业务的要求,正在大力发展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9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传递信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也曾使用信鸽或借助烽火等方式来实现。这些通信方式效率极低,都受到地理距离及地理障碍的极大限制。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S.B.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在电报机上传递了第一条电报,大大缩小了通信时空的差距。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首次使相距数百米的两个人可以直接清晰地进行对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发展,21世纪的通信技术发展将向着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通信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简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的现状,总结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波分复用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状况,从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和光弧子通信技术,以及全光网络3个方面论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纤通信自从问世以来,给整个通信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使高速率、大容量的通信成为可能。光纤通信由于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而备受业内人士的青睐,发展非常迅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间增加了近一万倍,传输速度在过去的10年中大约提高了100倍。目前,我国长途传输网的光纤化比例已超过80%,预计到2010午,全国光缆建设长度将再增加约105km,并且将有11个大城市铺设10G以上的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1]。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进而大幅度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不断扩大了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

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自从上个世纪末,波分复用技术出现以来,由于它能极大地提高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5年以来,为了解决超大容量、超高速率和超长中继距离传输问题,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

通信历史篇二: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史

(1)古代通信: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础感官(视觉,听觉等)可达性建立通信系统,是人类基于需求的最原始通信方式。

广为人知的“烽火传讯(2700多年前的周朝)”、“信鸽传书”、“击鼓传声”、“风筝传讯(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输班和墨子为代表)”、“天灯(代表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的使用,发展到后期热气球成为其延伸)”、“旗语”以及随之发展依托于文字的“信件(周朝已经有驿站出现,传递公文)”都是古代传讯的方式,而信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人们主要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些通信方式,或者是广播式,或者是可视化的、没有连接的,但是都满足现代通信信息传递的要求,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

而这种通信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的消散在历史的潮流中,有的依然在使用,可以说,其时间是从4000年前到现在;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

1661年英国亨利·比绍普创制和使用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2)近现代通信:以电磁技术为起始,是电磁通信和数字时代的开始。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利用电和磁的技术,来实现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标志,代表性事件如下:

1835年,美国雕塑家、画家、科学爱好者塞缪乐.莫尔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有线)电报机。他发明的莫尔斯电码,利用“点”、“划”和“间隔”,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43年,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思(Alexander Bain )根据钟摆原理发明了传真。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78年,美国在纽黑文开通了世界上最早的磁石式电话总机(也称交换机),预示磁石电话和人工电话交换机诞生;

1880年,供电式电话机诞生,通过二线制模拟用户线与本地交换机接通; 1885年,发明步进式交换机;

1892年由美国人A.B.史端乔(Almon B.Strowger)发明世界上第一部自动交换机,这是一台步进式IPM电话交换机;

? 电报和电话开启了近代通信历史,但是都是小范围的应用,更大规模,

更快速度的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猛发展。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火花隙无线电发报机,成功发射穿越大西洋的长波无线电线号;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

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

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

1930年,发明超短波通信;1931年利用超短波跨越英吉利海峡通话得到成功。1934年在英国和意大利开始利用超短波频段进行多路(6~7路)通信。1940年德国首先应用超短波中继通信。中国于1946年开始用超短波中继电路,开通4路电话。

? 20世纪30年代,信息论、调制论、预测论、统计论等都获得了一系列

的突破。

1935年,发明频分复用技术;

1947年,发明大容量微波接力通信;

1956年,建设欧美长途海底电话电缆传输系统;

1957年,发明电话线数据传输;

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

通信历史篇三:通讯历史

液体发射机- 1876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人类有了最初的可用电话机,揭开了通讯交往的新篇章。

机顶盒 - 1879

1879年的这款机顶盒是用红木制成,采用高架桥制造有限公司的硬件。

Gower-Bell电话 - 1880

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麦人制造的电话,人们不大了解这一独特木制壁式电话 的制造商。

Kellogg角落台式电话 - 1902

Kellogg角落台式电话由美国Hardwood电话制造公司生产,采用Kellogg的硬件。这种角落台式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办公室和电话亭。

Strowger 11位拨号桌式电话 -1905

据传说,Almon Brown Strowger是一位殡仪业者,他相信当地的报务员把商务电话都转到他的竞争对手那里,他在1891年专利发明了自动电话交换机,不需要运算符,直接调用。

法兰克福"Bauhaus"电话 - 1925

相关热词搜索:通信 历史 中国通信历史 光纤通信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