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禁区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禁区篇一:空中禁区

龙源期刊网 .cn

空中禁区

作者:

来源:《当代体育·扣篮》2014年第07期

从禁忌从伟大

谁是篮球历史上第一个高高跃起从篮筐上方将球狠狠砸入篮筐的那个人?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找到答案,除了年代久远的原因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第一个拥有扣篮技术的球员或许为了尊重对手而不会在比赛中选择这种方式得分。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扣篮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时进入NBA的球员比他们的前辈更高更强壮。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误解,是因为早在那之前已经有球员采用扣篮。举例来说,上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世界巡游者篮球队,就喜欢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控球表演后,通过一传一扣来结束表演。

早期职业篮球对于扣篮一直没有很高的诉求,就算到了上世纪40年代,职业球队招募的球员越来越高,这反而引发了一阵对篮球运动的批评热潮,反对者声称这项运动已经变成了“畸形秀”。既然高个球员被贴上了“畸形人”的标签,扣篮在那个时代的地位自然不高,这种得分方式被看作不需要任何技术的简单操作。因此,大多数内线球员从不在比赛中扣篮,他们更倾向于把球轻轻“放”进篮筐。可以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职业球员对扣篮都是退避三舍。当然,任何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异类。在明尼阿波利斯,身高1.93米的前锋波拉德就喜欢做各种疯狂的扣篮动作,不过大多数是在训练中。波拉德的手掌也够大,可以单手把球抓稳,这为他扣篮带来便利。另外,他的垂直起跳高度据传能达到1米,这为他赢得了“弹簧人吉姆”这一绰号。

乔治·亚德利在1953年到1960年间先后效力于活塞和民族,这位1.98米的前锋也是弹跳力最好的早期NBA球员之一。亚德利对比赛中的扣篮也不是特别热衷,但他却完成过一次意味深长的扣篮。

1957-58赛季最后一场常规赛开始前,亚德利需要得到27分才能突破赛季总得分2000分大关,他的队友从比赛开始就频频把球传到他手中,第一节结束时他已经得到14分。活塞的对手是民族,对方主帅西摩不准备帮助对手在自己的球队身上创下纪录,他安排两名球员防守亚德利。当时的球队偶尔会对中锋使用这种防守策略,却从来没在前锋或后卫身上使用过。亚德利陆陆续续又得了点分,不过到比赛临近结束时,他还差一分。

亚德利非常看重得到2000分这一辉煌的里程碑(当时没有球员能做到这点),而西摩的固执让这场比赛带上点个人恩怨的味道。于是亚德利在活塞的最后几次进攻中一直游荡在中场

历史禁区篇二:文综历史试题一

24. 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点火”最有可能是指( )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

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 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5.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的报告摘录)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26.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27.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29.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0.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3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32. 2014年9月28日新闻联播:“如今的中国,每一秒钟全国就有一家民营企业注册成功,每一秒钟,民营企业的投资就增加90万元,每一秒钟,一千万家服务业企业就能创造出4亿元GDP。”与材料中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33.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34.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35.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三年自然灾害

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 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

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何特征?分析其原因(14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6分)

4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

图一 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 1958年人民日, 报相关报道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图三 1958年居民将家中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6分)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4分)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登载了这样一则短讯:“新华社北京(1979年)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才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

材料二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邓小平

材料三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邓小平的谈话内容为什么没有公开发表。(4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并从思想解放和实践效果两方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计划经济体制(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禁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区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8分)

高三历史文综训练二答案页

选择题:

40、

(1)

历史禁区篇三:三严三实试卷判断题

相关热词搜索:禁区 历史 网瘾禁区 科学禁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