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区域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区域篇一:区域史与地方文化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

东周王城:谁的王城?

作者:徐昭峰《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19日 11版)

关于东周王城,还有一些历史问题需要厘清。如王城始建于西周还是东周?它作为都城是与东周王朝相始终还是仅存在于某一时间段内?东周王城在东周时期的使用者及其地位是怎样的?敬王是否从王城迁都成周?东周王城的营建有怎样的历史背景?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我们一一解答,才能对东周王城有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东周王城出现于何时?学界尚存争议。较早关于王城地望和营建时间的记述见于《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下班固自注:“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郑玄《诗·王城谱》从其说。这些文献认为王城地望在“河南县”,营建于西周初年,并认为成周是与王城同时营建的相距不远的两座城。成王居洛邑,所以称之为王城,也是西周王朝的东都;“雒阳”则是周公迁殷遗民之地,也即成周。《后汉书·郡国志》也认为“河南”就是周公营建的洛邑,但至春秋时才改称为王城。而自此以后关于王城与成周的关系就成为历史悬案,一直纠缠不清。

应该说,成周与王城的关系、王城的地望和始建年代随着现代考古资料的丰富已基本接近历史实际。令方彝铭文同时提到“成周”和“王”,“明公朝至于成周,……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三代吉金文存》中御正卫簋也有“自王”铭文。一些学者认为铭文“王”即王城,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令方彝铭文中的“王”是某处地点或建筑;御正卫簋“王”字铭文,郭沫若先生认为指的是周王。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可信的西周文献包括金文资料中,始终不曾看到“王城”一词。根据笔者的相关研究,西周的“洛邑”和“成周”是一回事,西周时并没有所谓的“王城”,王城之名出现于春秋时期。据学者的研究,王城之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即前673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王城。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

入。杀王子颓及五大夫。”此后,《左传》也出现了关于王城的记载。

目前,考古发现与王城和成周有关的城址确定有三处。其一在涧河两岸原汉河南县城一带,发现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址一座;其二在瀍河两岸发现有始建于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其三在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县一带,发现有始建于西周晚期的城址一座。

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根据考古报告其城墙的始建年代为春秋时期。《国语·周语》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谷、洛斗”处即今涧河入洛河处,地近瞿家屯村一带,在此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应为东周王城的宫殿区。笔者经过系统研究,认为该城不仅有郭城,也有宫城,是内城外郭的形态,而且战国中晚期在郭城南新建有一座小城;其郭城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该城建有宫城,宫城内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群,在宫城东现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一带发现东周王陵区,其中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院内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被认为是东周开国之君周平王的墓葬;其他还有诸如春秋时期的道路、墓葬、手工业遗址等发现。与郭城建造及使用对应的还有发现于东周王城中部偏北小屯村一带的一至四号战国大墓,经研究应为西周君陵区。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应为东周王城无疑。

瀍河两岸发现的西周城址,面积约6平方公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存。一是大量的“殷遗民墓”和西周贵族墓地、西周平民墓地的发现,其中的北窑西周墓有学者论定为“成周八师”阵亡将士的公共墓地;二是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的西周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三是大面积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发现;四是西周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此外还有车马坑、大道等的发现。上述遗存时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地望与《尚书·洛诰》所载周公所卜及营建的成周位置相合,从《尚书·多士》《逸周书·作雒》等文献可知,成周城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迁居殷顽民以便监控。考古与文献结合可证,这座城址即应为周公营建的成周,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城垣。该城兴盛于西周早中期,废弃于西周中晚期。

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县一带的西周晚期城址,面积约4.8平方公里。与之呼应的是数量可观的西周晚期墓葬,更为重要的是闻名于世的金村东周大墓的发现,其时代从战国早期延至战国中晚期,正与敬王至慎靓王时代吻合。金村墓地学界多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东周王陵区,正与《国语·周语》韦昭解“狄泉,成周之城,周墓所在也”记载相合。据《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杜预注云:“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也。”其地望及性质比较清楚。关于其增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子朝之乱,其余党多在王城,敬王畏之,徙都成周。成周狭小,故请城之。”《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下引陆机《洛阳记》云:“洛阳城,周公所制。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汉魏益增修之。”考古资料显示,该城始建于西周晚期,东周时期向北增扩,秦代又向南增扩,东汉至魏晋面积更阔,正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则文献所言敬王徙都成周应为史实。该城与瀍河两岸的成周城存在一兴一废的关系,应是瀍河两岸的西周早中期成周城废弃后异地营建的新成周城,即敬王徙都之成周。

如此,东周王城的历史沿革应该说就比较清楚了。它始建于春秋初年,即平王为“辟戎寇”东迁之洛邑,王城之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此后相继出现了关于王城的记载。《括地志·洛州·河南县》:“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所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这是东周王城作为东周国都的地位而存在。其间,敬王元年子朝自立当居于王城,敬王不得入,先居泽,后入于周,此“周”当即汉魏洛阳故城内的成周。后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翌年晋入敬王于周。此后至考王元年,王城记载不多。公元前440年,考王立,据《史记·周本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惠公之后是为武公。据文献记载,西周惠公封其子于巩,号东周惠公,当此时,东西周分治。西周因其“故天子之国”而地位凸显。《史记·周本纪》又云:“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战国中晚期在郭城南新建的小城即为赧王所居。西周武公和赧王也可以说是共居王城。赧王徙居王城,实属寄居性质,当时王城仍为西周的

国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G009〕成果)

历史区域篇二:第八讲 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第八讲 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起源很早,《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三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

《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隋书?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

明?王士性《广志绎》

二、区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通俗性读物的普及

表现为地域文化丛书的出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区的划分,大致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八闽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江西文化、荆楚文化、台湾文化、两淮文化、徽州文化(形成较晚)、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专业性的研究

时期:集中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如周振鹤对秦汉文化区的考察,卢云对汉晋文化地理的研究等。(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地域:往往与研究者的籍贯或生活地区有关 。如:张晓虹对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张伟然对湖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历史文化地理》)

文化要素:大致涉及到语言、学术、宗教、风俗、人物,有的还涉及到了戏剧和音乐等文化要素。

三、文化区的考古学渊源

《禹贡》九州与龙山文化区系

四、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

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1)诸子的“百家争鸣” 严谨、睿智地表现了区域文化中学术层面的不同风格;

(2)《诗经》国风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区域文化中民间层面的不同风格如(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历史区域)音乐、民俗等等。

成熟期: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文化的区域特征进一步成熟,故而能明显地为当时人所意识到,表现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朱赣(《汉书? 地理志》所附“风俗”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描述。

南北文化差异较大。首先,是民族性格的区域差异。南方人的性格比较婉约,北方人比较爽直。南细北爽是汉民族性格的主要区域差异。

《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林语堂《中国人》:“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

《汉书·地理志》划秦汉时期全国为三大风俗区:

1.塞上塞外风俗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尚武、简朴。

2.黄河中下游风俗区:秦汉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可分为以下亚区:

关中亚区:即三辅地区,八百里秦川,为秦汉国都之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风俗不纯,商业发达,民风奢靡。

魏地亚区:古“三河”(河东、河内及河南三郡)之地,风俗大致相同。 韩地亚区:郑地俗男女亟聚会、颍川尚忠、南阳夸奢。

陈地亚区:今河南淮阳一带,其俗巫鬼。

齐地亚区:人物辐辏,有鱼盐之利,尊贤而尚功。

燕地亚区:愚捍少虑,敢于急人。宾客相过,以妇相待。

赵地亚区:今河北中部“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游媒富贵,遍诸侯之后宫”,其俗男盗女娼。太原、上党一带号称“难治”。

鲁地亚区:有圣人之教,西汉去圣久远,俗趋商贾,多伪巧。

宋地亚区:重厚多君子,好稼穑。农业发达。

卫地亚区:郑卫之音,好气任侠。

3.淮汉以南风俗区:待开发区。

巴蜀亚区:俗不愁苦,亡凶年忧。

楚地亚区:不忧冻饿,信巫鬼,重淫祀。

吴越亚区:轻死易发。“多失巧而少信”

东汉以后儒学为主,中原地区风俗逐渐趋同,三国后南北分裂,江淮不断开发,南北朝后,地域风俗形成南北之间的明显差异。

就饮食来说,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粗。中国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 建筑与园林,南楼北陵;伦理性和等级性明显;隐蔽性、内向性十分明显。南方建筑多敞口,空气顺畅流通,北方多严实,可以严防寒冷;南方园林多私园,北方多皇园;宗教建筑北方多石窟寺,南方多佛寺、道观。

东北十大怪、云南十八怪、陕西十大怪民俗文化与当地地理环境关系

区域文化的划分

以河流流域为基准,分为三大文化区系: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和珠江流域文化区。

五、黄河流域文化区

1.燕赵文化

地域:《禹贡》为冀州所在,相当于今河北省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特征: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民风质朴,多美姬佳人

表现:(1)荆轲刺秦王——奠定了燕赵文化的悲凉基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三曹和建安七子以邺都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建安风骨”

诗风古朴、慷慨多气。

(3)韩愈的总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三晋文化

地域:《禹贡》为冀州所在,汉以后为并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南省西北部地区。

特征: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法家和纵横家最为发达,“三晋多权变之士”。

3.中州文化

地域:《禹贡》为豫州之地,相当于今河南省。

特征:“杂燕赵悲歌之人,迩吴楚剽轻之俗”

4.齐鲁文化

地域:《禹贡》属青州和兖州之地,相当于今山东省。

特征:(1)邹、鲁以儒学著称

(2)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大国之风

其一,黄老道家色彩,表现为稷下学宫汇聚了黄老学大师。

其二,高谈阔论、奢侈豪华。

5.三秦文化

地域:《禹贡》属雍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包括陕北高原、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的文化特征:(1)先秦时期,承周朝的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2)秦汉时期:“三辅豪民”与“五陵年少”、“俗具五方”与“华戎杂错” 陕北和陇西一带表现为质朴和尚武

六、长江流域文化区

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是生长发育于长江流域的三种文化,其共同特征是具有浓厚的文学浪漫色彩和鬼神祭祀传统,表现出与黄河流域文化注重实际的政治色彩截然不同的本土风格。

江南人民“好衣甘食,虽白屋草庐,歌讴舞琴,日给月半,朝歌暮戚。”“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其俗信鬼神,好淫祀。”

1.巴蜀文化

地域:《禹贡》属梁州,汉以后析出四川盆地为益州,汉中盆地仍为梁州。相当于今四川省、陕西省南部、重庆市。地形上为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特征:封闭的地形造成了蜀文化的浓郁个性

(1)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蜀中远古文明具有自身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在学术上的表现为文学和小学(文字)的成就,以司马相如的词赋和扬雄的文字学为代表。

(3)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巴蜀文化在习俗上表现为两个区域特征: 汉中盆地(巴)民风质朴,讲求口腹之欲的满足,好祀鬼神;

蜀中的民风则是另一种风格:“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

2.荆楚文化

地域:《禹贡》属荆州,相当于今两湖地区。

特征:(1)巫文化色彩浓郁,以《楚辞》为代表,《九歌》通篇是以神灵的口吻诉说心志。

(2)民风:“南楚好辞,巧说少信。”

历史区域篇三:中国历史区域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区域专题复习

东北地区

??一、古代史

??1、西周时,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称为"肃慎"。

??2、秦朝时,在辽东半岛设辽东郡。

??3、唐朝: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②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考虑地理位置)。7世纪末,大祚荣建政权,713年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版图。③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金:①北宋中后期,黑水靺鞨发展而来的女真族的一部,完颜部强盛,统一各部。 ??②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建金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创猛安谋克制,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此后(1153年)迁都。

??5、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

??6、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 ??7、清朝:①明后期,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据点,统一女真部,创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1625年迁沈阳。

??②皇太极两政: ③顺治入关:1644

??④在东北设三个将军辖区:盛京(辽宁)、吉林、黑龙江。

??⑤1685年、1686年,康熙时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注意书上的图)

??二、近代史: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天津条约》规定开牛庄,后改为营口作通商口岸。 ??2、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其中涉及东北的有:

??①1858年《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平方公里。 ??3、甲午中日战争:①辽东战役: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约2万人,仅存36人)。旅顺--东北第一要塞。

??②《马关条约》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引发了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国为此付出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4、19世纪末20初:①19世纪末在瓜分狂潮中,俄国在东北强筑铁路,主要的是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P58地图,P56注释),1893年强租旅顺和大连湾,把东北划为势力范围。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大连设立分会。

??5、中华民国时期:①辽宁省称为奉天。

??②1928年,张学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成了统一了全国。

??③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东方会议,宣称把"满州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置于日本势力之下"。

??④1931年,日军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扶植溥仪成立伪满州国。 ??⑤国联通过调查,不承认日本独霸东北,提出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东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了抗日义勇军。

⑦中共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

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领导人。

??6、解放战争时期: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敌军退路,进而解放东北全境。

??三、现代史:

??1、1950-1953年东北人民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2、一五计划的重点工作工程项目建在东北。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工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成大庆油田,出现了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 ??4、1984年,辽宁省大连市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5、1985年,国家把包括辽宁省南部地区在内的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

??一、古代史: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2、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的井盐得到开发。

??3、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4、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兴安县内兴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5、秦始皇西南设桂林、象郡、南海进行管辖。

??6、两汉时:

??①西南地区分布着十个不同语言、风俗的少数民族,如夜郎,统称为"西南夷"。 ??②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曾赐"滇王之印"。

??③西汉末年,夷人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④东汉成都的说唱俑,造型生动活泼。

??⑤两汉时,成都是当时的五大名都之一。

??7、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63年为曹魏所灭。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8、西晋末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四川等地是重要的迁徙地区之一。

??9、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临邛的天然气井"深六十余丈",益州的一些城镇、商贸活动较为兴盛。

??10、隋唐时,成都是西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了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性。

??11、7世纪前期,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强大,于8世纪前期,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

??12、北宋时,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反映了商业的繁荣。

??13、公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统一后在西南设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14、明朝:在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设朵甘都司管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称为"改土归流",但实行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15、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清朝在西南设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行省,加强管辖。

??二、近代史: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天京变乱后,石达开率部出走,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兵包围,全军覆灭而被害。

??2、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3、20世纪初,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影响较大。 ??4、1911年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滇系唐继尧在英、美支持下,割据云南、贵州。而桂系陆荣廷则割据广东、广西。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邓小平在今广西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7、1935年1月,中共中央于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了陕北。 ??9、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10、抗战期间,国民党在贵州成立了息烽集中营,重庆中美合作所,从事残害共产党员、抗日群众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11、1945年8月,国共两党进行了43天的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习惯上称为旧政协。

??12、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和军警在昆明西南联大校园,制造了"一二·一血案"。1946年2月,又在重庆制造了"较场口血案"。1946年7月,在昆明连续杀害了李公朴和闻一多,史称"李闻血案"。

??三、现代史: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挺进大西南的军事行动,相继和平解放了云南、西藏的广大地区。

??2、一五计划期间,在西南建成了宝成铁路,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在西南新建成昆铁路,1966年成昆铁路主体工程完工。文革时期,建成了贵阳到湖南株洲的湘黔铁路。

??4、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中国援越抗美。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首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1984年,广西北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

??一、古代史:

??1、西周时,在今江苏苏州封国为吴。

??2、春秋时期,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分别定都于今江苏苏州和浙江绍兴。吴王夫差时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段。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3、秦末,项羽在今江苏苏州率众起义。

??4、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5、两汉时,浙江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

??6、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后称帝。317年司马睿以建康(同前)为都城,建立东晋政权。此后的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先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7、三国时,孙吴政权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使其生活方式与汉族差别不大。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

??8、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三吴地区农业经济最发达。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9、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10、隋炀帝时开通江南河,连接邗沟,从而沟通了江淮的三大水系:长江、钱塘江和淮河。

??11、隋唐时,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12、隋唐时期,越州盛产青瓷,尤以秘色瓷最为名贵。扬州是长江流域东端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尤其是唐后期,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称之为"天下之盛,扬为首"。造船业、铜镜业等部门较为发达。有繁华的夜市。扬州也是与韩国、日本进行双边贸易的重要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是造船业中心。

??13、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人口曾达到百万。

??14、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移到南方,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说。

??15、南宋时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元朝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江南一批小镇地因此而迅速发展。

??16、元朝时,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是最主要的粮食北运港口,大规模的海运起点。

??17、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以应天为南京。

??18、郑和下西洋出发地主要在刘家港(今江苏太仓)。

??19、明朝戚继光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20、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分工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桨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成为手工工场,如苏州地区。这说明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康熙年间,南京出现拥有五六百张织机的丝织工场。南京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清朝设江苏和浙江两个行省管辖长三角地区。上海属江苏行省。

??二、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中,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在浙江定海,裕谦在浙江镇海,陈化成在上海吴淞。海龄在江苏镇江英勇抗击英军入侵。

??2、《南京条约》开放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3、鸦片战争后江苏松江、太仓一带的棉纺织业首先受到冲击,"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地区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地区。

??4、上海是外国侵略者最早在中国建立租界的地方。1853年,英法美侵略者借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5、《天津条约》增开了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至此长三角地区的通商口岸达到了四

个。

??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7、洋务派在上海兴办的主要企业:李鸿章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军工)、上海轮船招商局(民用)。

??8、民族工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1912年荣宗敬兄弟在上海创力了福新面粉公司,此后又经营纺织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9、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了《变法通议》等论文。指出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0、20世纪初,上海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之一。

??11、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12、1919年6月后,上海工人罢工,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13、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4、192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引发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五卅运动。中共领导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15、1927年,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由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胜。

??16、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7、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指挥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国民政府不支持抗战,与日军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18、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

??19、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随之组织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淞沪会战"。

??20、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1、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日伪在上海成立了"特工总部",残害抗日爱国志士。

??22、1947年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学生齐聚南京,联合举行示威,遭反动军警镇压,史称"五二0血案"。

??23、"文革"期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4、1984年,国家开放上海、南通、宁波等。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1991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建成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西藏地区

??一、古代史:

??1、战国到东汉、西羌的几个农业部落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也是今藏族人的祖先。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制,建立军事组织,制法律,创吐蕃文字。

??3、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精美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促进

相关热词搜索:区域 历史 历史区域经济视频 历史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