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篇一: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

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

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

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

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原理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了生产

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和变革。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

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

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

进。

原理3、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原理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

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

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

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在

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

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反对从社会意识(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注: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原理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

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原理6、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

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 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 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 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反

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原理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内容:(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就成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特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样性。

(3)标准:①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

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

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方法论: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原理8、价值的创造与实践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通过劳动实

践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

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重要问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

点。

(2)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能够

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3)怎样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必须首先考虑并

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篇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

2010.4.20

原理表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是,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去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主观条件)

高考例题:

1、(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2、(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2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09北京卷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我们看到: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综上我们选B。②③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4、(09福建卷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

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C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5、(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6、(09浙江卷4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 3

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背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综合考查了中学政治三个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角度新颖,紧跟社会热点,时代性强。本问考查模块界定为《生活与哲学》,启示类型或者说是措施类型的题目。两问搜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注意:组织答案的方式:材料分析+教材理论。

【答案】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7、[2009全国卷Ⅱ文综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乃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10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

4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篇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内容提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19世纪历史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总体来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了前代的各阶段的历史观,它是一个极其严密的系统,是一套整体的理论,科学地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动力及社会结构性等问题。 首先,唯物史观有着科学的出发点——“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科学的历史观出发点的确立,是建立唯物史观体系的关键。出发点正确虽然不能保证一个理论体系正确,但却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性指明了方向。正是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出发点,找到了一条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才创立了唯物史观。

人在历史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而且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的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而在于对“现实的人”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现实的人”即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同时,这样的人主要是以劳动者为主体,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步。

其次,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的归宿点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简言之,就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是任何社会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生活在自然中,但自然并不能天然地满足人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对自然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实践,它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对于特定社会而言,这种人与自然交往关系就是物质生产力。和自然交往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了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必须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再者生产力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形式这种中介”来实现。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形式和人与自然关系相匹配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运动,那又是什么推动着历史发展呢?唯物史观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也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生活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把人自身生产和为生活提供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称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并把直接生活的生产看成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历史的发展可说是直接生活的生产推动的结果。生产——这种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庸俗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力量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包括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等一切其他因素。只是这些政治的、法律的其他因素都由经济来决定。因此历史发展的动力合理地被理解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包括人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社会生产总体,“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总的合力。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本体论先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过着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它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克服了包括旧唯物主

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中的历史唯心主义局限性,它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唯物史观 人类发展 生产力

参考文献《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陈金山

12325000047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