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背后篇一:历史的背后——读《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有感

闫红欢:历史的背后

——读《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有感

闫红欢

历史可以是平铺直叙的记录,也可以是饱含深情的诉说。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历史背后的那份情感,但我们可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尊重。

历史是具体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我所记得的历史更多的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了某事”或者“某人领导了某事”。历史教材这样写当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教材主要是为我们展示历史全貌的,而且一本书的篇幅也不允许它把每个具体事件的过程、把每个参与者的名字呈现出来。

然而,我理所当然的忽视了在背后的人们却是应该反思的。因为《亲历共和国60年》告诉我:在背后的人们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

历史的背后

共同纲领,我只知道是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但《<共同纲领>的制定》告诉我:《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经过了“三次起稿”、“三次命名”。代表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讨论,才有了得以通过的《共同纲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但《两个伟人的会面》告诉我:这个条约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谈成。虽然文章通过一些细节讲述了斯大林对毛主席的尊重。例如,“斯大林双手紧握毛主席的手”,并“对毛主席赞不绝口,说:‘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但是文章也提到签字仪式上苏方工作人员出了差错,却把责任推到中方身上时,毛主席说:“总而言之,一切错误都在中国人身上!”。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也说到:“我们同斯大林有不同意见,我们要签中苏条约,他不签;要中长路,他不给;但老虎口里的肉还是能拿出来的。”这就足以看出谈判的艰辛。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编制成的。

陈云,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在中共八大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然而《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告诉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是陈云第一个提出“进行工作重点转移应首先解决六个重大的历史问题”。而这正是与会同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一呼百应,改变了会议的议题,从而突破“两个凡是”。

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经历了6年;从“麦理浩投石问路”到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经历了5年;从1993年第一次申奥失败到2001年申奥成功经历了8年??在这一个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呢?

历史是复杂的

现在经常有一些人依仗着自己所谓的“学识”或某些秘密档案,来随意评说前人的功过是非甚至否定前人。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每一个决策的做出都有它复杂的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开国之战。而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却用这样一句话——“1950年毛泽东为什么那么愣,要打抗美援朝,把他儿子都折进去啦,他就是要让老百姓看:爷厉害,敢打美国!打完之后,打的自己断子绝孙了吧。”——否定了抗美援朝的意义、否定了毛主席。且不论这句话是不是应该出自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之口,单就他表达的意思我们且听听事情的亲历者是怎么说的。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说:在三年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洪学智在《毅然决策援朝鲜》中告诉我们:中共中央对待朝鲜问题是经过了决定出兵朝鲜到暂缓出兵再到毅然决策援朝鲜这一过程的。而这一过程背后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的。比如,苏联的态度。起初苏联是愿意出兵支持、掩护我军的,后来又犹豫不决。所以我们才会暂缓出兵。而最后毅然决策出兵,也是毛主席与彭德怀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商量后决定的。

单从这样一篇文章我们就能看到抗美援朝背后是有其深层的原因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决断。历史是复杂的,那些焚膏继晷研究历史的人们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他们掌握了很多资料却从来不会对某个事件妄下断语。我想,这既是一种做学问的谨慎态度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历史是连续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用1978年后近30年的历史否定以前的30年。因为历史是连续的。

在《亲历共和国60年》一书中共21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些篇文章中看看昨天发生了什么,历史留给了我们怎样的财富。

《共同纲领》是1949年制定的,它明确指出了我们的国体、政体等指导人民共和国各项工作的规范。正是因为它的制定我们才有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打下了一个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谁能否认这个工业化的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作用?

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们可以从本书中的两篇文章去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对祖国统一的意义。

在《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中引用了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今天

在大会上就中国代表权问题所作发言全文”中的一句话:“让我们现实的记住这么一点:中华民国一旦被驱逐,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会员国——不管以什么名字或称呼——被重新纳入联合国的可能性将会几乎是零,因为根据宪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主张接纳它的建议”。

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中有这样一段话:“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3月??我们接到中央政府的指示,要向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提出:香港、澳门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围??6月15日,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通过了决议,向联大建议将上述的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相应决议,批准了这份报告,确认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拥有主权的立场与要求??”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我们很少去想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的祖国是经历了多少曲折和磨难才发展到今天的,我们的前辈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才为我们带来了这份幸福的。看看历史,它会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它会让我们更好的珍惜今天和尊重前人。

历史的背后篇二:家族史

家族史

土木(4)班 王 坤201030213150 我的祖先一直恪守这样一个信念:王氏要成为江南望族,必须有一部完整的家族史。这部家族史记载了列祖列宗的生平教训,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向心力。以至于王家子孙在战乱、灾荒、瘟疫后,也会因为家族史在耳畔发出的巨大轰响,从四面八方集拢到祖先的栖息地。整个家族史不厌其烦,讲述了列祖列宗的生平点滴。王氏子孙在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仍能接到来自先祖的信息。为此他们兴奋不已,激动得热泪盈眶。就这样,家族史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给王姓带来了千年的积淀。惟有如此,王姓才能与江南其他大姓抗衡。

我家族的历史绵延相继,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目前到我为止。由于世代隶耕,滴墨不沾。整个家族史全凭一张口嘴,世代相传。这种原始的修史法经济节俭,强迫人把话说到点子上。但面临的风险也不言而喻,只要子孙不肖耽于此业,家族史就会产生断层,列祖列宗的努力全都白费,学史修史传史的家族传统也就消失了。那时,王家子孙站在麦收后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声嘶力竭地歌唱着祖先的歌谣,哪里又能找得到先人的足迹呢?所以,家族中每一个孩子从幼年起,就开始接触整个家族的历史。

我爷爷王有山暮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年幼的我讲述家族的历史。我爹整天早出晚归,忙着插秧打谷,没有时间给我讲。我爷爷给我讲,是两个闲人之间的游戏。而且隔代传史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不少纰误。在听史过程中,我目睹了我爷爷的衰老。他先是白了头发,再是白了胡须,最后整个上身一点一滴地向地面靠近。我想,要是有一天老家伙把话讲完,恐怕也就死了。

那时我还小,每一天都是人生经历的突飞猛进。我很难相信这个满嘴只剩下两颗牙的老人居然说了几百年的事。我问,你才活了八十多岁,怎么知道几百年前的事情呢?谁知道是真是假?我爷爷讲史时眼睛浑浊无光,仿佛随时都能睡去。嘴中吐出含糊不清的字节,下一个是上一个的翻版,永远是一个调。可闻听此言,他兀突的眼眶居然流露出一点凶狠。厉声喝道,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你敢不信么?我有点害怕,也有点兴奋。心想,没想到老家伙还会用别的语气说话,到底活得像个人样。

我最初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我的家族史。盘踞在家族史中的大小人物,和我从别处听来的人物差不多。我对他们的喜欢或憎恶、崇拜或淡漠,完全是事情本身带给人的正常反应。换句话说,我很难在这些消失的魂灵与自身的由来之间构建某种联系。我爷爷曾这样质问我,你以为你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我一摆手,说,我不知道。

家族史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是朝代、年号、官府、赋税、地主和佃户,是安庆、徽州、桐城和祁门,是土地、庄稼、灾荒、饥饿和迁徙,是王家的人物以及与王家世代相交的仇人和友人。这些希奇古怪的名词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作为人类共同的经验,依然在今人的生活中自由出入;有的完成了历史使命,沉睡在各种各样的典籍中;有的已经消失,不见于任

何经典,仅仅在王家家族史中有一席之地。我爷爷曾经告诉我,肥猪也可以叫pō猪,碗底也可以叫碗dù。而现在,这两个字已经消失了

我爷爷告诉我,王家的源头在遥远的魏晋时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问,一千年有多长?我爷爷说,不知道。我又问,要是人能活一千年的话,那会怎样?我爷爷思考了一会,说,恐怕和猫狗一样,两只手变成脚,只能在地上爬行了。我爷爷用稀奇而贴切的比喻,将我轻易地带进一个魔幻的现实世界。人都老成猫狗了,可见时间把人和人之间隔得有多远。

我幼年时最完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我爷爷在生机勃勃的田埂上促膝交谈。而我爷爷从生到死,都和遥远的先祖有千年之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不幸在于,我爷爷在传史的过程中,把追寻祖先的使命交给了我。以至于七八岁的我,一看见蓝天白云就止不住地一阵悲凉。

王家的源头人物是王籍,据史书记载,王籍以荒唐怪诞闻名于世,或褒或贬。王父在当时也是个人物,以文才被曹氏收于门下。他所从事的是一个逍遥的职业,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和一群清高的文人唱和呼应。王籍站在父亲肩膀之上,本能轻易地高居朝廷要职,度过几十年富足而快乐的时光。可他却不思出仕,隐居山林。王籍高呼:礼岂为我辈而设也!

史书记载的王籍超然于世,自由得没有一点人情味,我感觉他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史籍中人物具有一个通病,往往在时间中风干成一具躯壳,被人放在神台上三叩九拜。一个人只能当着神看,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别扭。而我爷爷嘴中提到的王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提到王籍时,就像多年后我对别人提起我爷爷一样,平静的语调中充满了深不可测的敬意。

我爷爷说,王家之所以自王籍始,是因为他塑造了王家的精神。我爷爷又说,姓氏最初仅仅是为了区别,发展到后来,不同的姓氏便有了不同的精神。有的姓氏以文才见长,譬如李姓;有的姓氏以柔媚见长,譬如唐姓。王姓则以自由飘逸著称。人自诩万物灵长,实际上牵绊的事太多。老子明白这点,骑青牛飘然而去。王籍明白这点,一辈子独立特行,不拘于世事。我爷爷说,在老王家历史上,有官做得比王籍大的,有文章比王籍写得好的,可谈到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及王籍。

我问,这么说王籍是个怪人。我爷爷笑道,你不理解他,自然认为他是怪人。当然,如果你不了解他,认为他是怪人也无妨。我爷爷讲家族史从一个怪人开始,是一个好的开端。每天中午吃完饭,我便飞快地从门前的稻田里小便回来,开始听爷爷讲家族的历史。

我爷爷说,王籍对母亲很孝顺。孝顺是什么东西?我仅有的几年生活经验告诉我,看一个人是否孝顺,莫过于两个时候。一是久病榻前是否嘘寒问暖,二是婆婆和媳妇吵架时儿子站在哪一边。有一天,王籍外出访友。王母早上还好好的,可午饭后吸了几口凉风,晚上就不行了。家人前来报信,王籍正在和别人下棋。他平静地说,等一下,等我把棋下完。一局战罢,王籍回到家中,王母已经撒手归西了。王籍不由仰天长啸,口中鲜血如注。

我爷爷戚戚地说,人生不孝,猪狗不如。王籍性情中人,一生不守任何礼法。孝母之情所以如此,乃发自内心,出乎自然。而我们村里的有些人,尽做些生前不孝死后胡闹的事。他们生前对老人不闻不问,推卸责任。死后大加祭祀,不过是做表面文章给别人看罢了。王籍后来在守丧期间,因为破戒吃肉而为人诟病。可不是王家人,又怎能知道他内心的丧母之痛?这个失去母亲的人因为伤心过度,整个身子已经垮了。我说,孝顺就真的这么重要?我

爷爷点点头,说,孝顺的人也许一无是处,但绝对不会是坏人。

晋受魏祚之际,朝纲不振,王籍是以不出而仕之。我爷爷说,正史都说王籍这样做是为了自保,可是,谁又能知道,借酒所销之愁,乃忧民忧天下之心啊。王籍心有块垒,整天郁郁寡欢。一次放马驰骋,误入沟壑之中。进退两难之际,王籍放声大哭:苍天啊!我找不到路了。我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你必须明白,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不是某人或某个集团的天下。所以,爱天下是爱国,是爱百姓,而不是爱朝廷。这一点,从古到今,又有几人能分清?

王籍孤零零地来孤零零地去,只留下一身傲气和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天地之间。王籍是自由的精灵,却不自由地被来者视为王氏源头。此后,王氏家族追宗寻祖,都要到王籍为止。王籍的父亲空有一世之名,也只能躲在历史的背后,在建安八子的虚名中淹没。我说,王籍崇尚的是自由,可你说的只是他孝顺,心忧天下。我爷爷说,崇尚自由的人,如果品行不端,到头来也没什么自由可言;如果不关注天下苍生,不过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自由。

我爷爷又说,老王家立祖并非立贤立能,更不计较尊卑贵贱,出生由来,立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和从容不迫的气节。倘若这种精神和气节不在,整个家族史就只剩下一些风干的骷髅。这种精神和气节的精髓,是文字所不能尽叙的。所以,老王家最终选择了用嘴传史,以口传心。语言就是一把钥匙,打开历史之门,我们通过语言找到历史之河,也就找到家族的发源地。

历史的背后篇三:末代黄帝

《末代黄帝》观后感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09市营林丽红 13号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电视剧历史的背后 日记背后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