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济文化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经济文化篇一:高中历史事件一览表经济、政治、文化时间大集合,适合文科生

历史经济文化篇二:历史整体分析(经济政治文化)

选校网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 中 历 史 重 点 知 识 总 结(1)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时期以来,儒学

历史经济文化

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单元二 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秦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

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两汉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考不考。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这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

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建立联系。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

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如汉赋,兵马俑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核心,两对矛盾(含义),五方面内容和趋势,六个阶段,两面影响。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含义和趋势: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权力原则-两者相互联系.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 五方面内容和趋势: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权弱权;选官制度不断强化;监察制度不断严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六个阶段:秦建立,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结束.

两面影响:前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上风.积极-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定发展;消极-皇权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保守阻碍新生因素。

单元三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1、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单元四 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货币,市场发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

2、中央采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参看后表。

(四)、外交-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海陆交通空前发达畅通;交往的国家地区空前广阔,交往的形式和深度空前发展,交往的影响空前深远。具体参看后表。

(五)、文化-辉煌灿烂

这一时期,应用型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辉煌灿烂,艺术多彩多姿。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隋炀帝.

功过都相当突出.

功显著:促成南北统一;设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修驰道,加强和北方联系;兴修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联系,并派人去台湾;对外开放,和日本,中亚,西亚等交流密切.

过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劳役,严刑酷罚导致隋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盛世的出现的原因和认识.

原因:根本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具体来说,(1)经过前朝农民起义冲击,农民得到一定生产资料;(2)后继统治者进行政策调整励精图治-①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资料,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等.

②政治上革新制度,善于用人,革新吏治,反对腐败等; ③民族上,政策开明,相互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④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产工具改良,水利兴修等.

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开放交流.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认识: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 单元

五 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年到979年是五代十国,979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79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的对峙时期,1279年到1368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

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

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 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

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承前一时期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2)马克思精辟地评价了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杠。这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三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3)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我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火药在中国不仅没能轰塌封建专制制度,反而成为娱乐的烟花爆竹,成为宋元时期民族战争的武器。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西方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印刷术对于中国社会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划时代作用,对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单元六 封建国家的衰落和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明清(鸦战前))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

(一)、政治-国家统一空前巩固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统一空前巩固:清朝前期,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国家统一空前强化。

2、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宰相归六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牵制,设特务机关,地方设三司,完善大明律;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经济-赋税定型和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经济文化篇三: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之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 、 ;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

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 出现冶炼生铁;② 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③战国时提出政策。④ 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 (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

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 秦朝 (重点记忆)

1、 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其特征是 。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

二) 汉朝(尤指汉武帝时期)

1、政治方面:① 为加强皇权,实行中外朝制度;② 为加强中央权力,实行推恩令

和酎金夺爵(削弱封国实力);设刺史监察地方(削弱郡县实力)。③选官制度实行制和 制。

2、经济方面:农业 ①水利工程有、;②汉代起,政府组织治河工程;

③边疆西域地区的坎儿井;④西汉中期,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

手工业 ①汉代,用煤做燃料。②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成为“丝国”;③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商业 ①汉朝时,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文化方面:

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内容、实质、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作用; 科技:① 蔡伦改进造纸术;② 张衡的成就;③ 东汉的《》标志着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④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⑤东汉的张仲景和华佗。 文艺:① 汉代绘画的特点;② 汉赋的特点及代表人;

总结:汉武帝如何开拓大一统事业的?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到589年)(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个人情感融入书法、绘画;三教并立,

文化多元。

一)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二)经济方面:① 三国曹魏出现翻车;② 南北朝出现白瓷;

三)文化方面:

思想:、 、 三教并立;

科技: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北朝的贾思勰写出《 》; 文艺: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成自觉地书法艺术;② 东晋王羲之;③ 东

晋顾恺之;

四、隋唐时期(581年到907年)

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全

面辉煌,尽显雍容华贵、开朗奔放的盛唐气象,注重规范法度。

一)政治方面:① 实行三省六部制;② 选官方面实行科举制;③ 中唐之后,形成

藩镇割据局面。

二)经济方面:

农业:唐代出现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① 唐代出现缂丝; ② 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商业:① 商业贸易发展;② 外国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③ 以

长安为例掌握周秦到唐朝城市的特点。④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松动例如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三)文化方面:

科技:① 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② 唐朝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③ 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长

度;④ “药王”孙思邈,著有《 》。

文艺:① 草书的张旭、;楷书的、 、颜真卿著有

《 》;② 绘画有 “画圣”吴道子,代表作是 《 》; ③唐诗在初唐、盛唐、中唐的代表人;

五、宋朝(960年到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

朝的时代。

时代背景:宋代重文轻武,商业繁荣,社会生活丰富。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

金人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诗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

一)政治方面:① 为加强皇权实行二府三司制;② 为加强中央权力,从权、

手工业:① 北宋时用煤冶铁普遍,南宋末年用冶铁;② 景德镇

成 “瓷都”;

商业: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三)文化方面:

思想:程朱理学的特点、评价;

科技:①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②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 火药广泛应用; 文艺:① 宋代书法的特点、代表人;② 山水画成独立的画种;

③ 绘画与宋词(区分山水画与风俗画;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原因、代表

人及作品);

六、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前身为1206年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地区。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西到新疆,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1368年灭亡。(简单了解其兴亡史)

时代背景: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一):政治方面 ① 在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但削弱了皇权,加强了相权。② 在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省级行政制度之先河。

二):经济方面 ① 宋末元初以来,棉花向内地传播;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发明三锭纺车;② 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期,例如青花瓷、釉里红;③ 元代更广泛流行纸币;

三):文化方面

① 科技: ①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元朝在13世纪时外传;② 天文

学家郭守敬,制成简仪,著有《授时历》;③ 元朝出现珠算法;④ 王祯的《 》,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② 文艺: 元曲的含义及代表人。

七、明清时期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君主专

制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导致人民起义不断,阶级毛段尖锐;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思想;传统科技走向衰落,近代科技传入;

一)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政治方面: ① 为加强皇权,明太祖撤中书,废丞相,亲掌六部,设立殿

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② 在地方实行三司制;

经济方面:① 明朝流行用焦炭冶铁;②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

业中心;③ 明后期棉布成主要衣料;④ 瓷器出现斗彩和五彩瓷;⑤ 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从中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方面:

科技: 明朝徐光启《,本人誉为 “” 宋应星《 》,誉为“ ” 李时珍《,誉为“”; 文艺: ① 明代书法特点是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② 明代 “四大奇书”、 “三言二拍”

二) 清朝(1644年到年)

政治方面:雍正设

经济方面:① 瓷器出现粉彩、珐琅彩;②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③

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经济功能的城市;

文化方面:

思想 ①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原因、代表人、主张、评价、为推动社会变

革的原因;

文艺 ① 明清时期出现风格奇特的画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② 流行木刻

版画,百姓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充满生活气息;③ 清代涌现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如《 》、《 》 、《儒林外史》 。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 文化 历史 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大事 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