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二会考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非常详细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10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 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8,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985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48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3月28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3月,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日,次日凌晨,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起义取得胜利。期间,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政权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1993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政策。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必修2)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和晋商(北方)。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

高二会考历史篇二: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一、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原因:1、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决心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②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直接原因(借口)是: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① 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 危害: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的统治。

③ 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评价林则徐:

A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②林到广州后,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等);1839年6月,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了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所以是民族英雄。

B、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B、在鸦片战争中,他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评价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主要是因为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二)、经过:1840---1842年;爱国军民的抗英斗争:民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结果:

1、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2、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A、???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①1842年。②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特权:(协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关税的主权)

③、危害:◎香港岛的被割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巨额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五口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B、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所取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领土和主权开..

始遭到严重破坏;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潮。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一)、原因:目的:是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借口分别是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二)、经过:1856年爆发,英法联军。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攻陷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三)、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A、《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处通商口岸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B、《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等;

C、近代史上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俄国,共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

(四)影响:政治上:①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经济上;③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1)目的: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性质: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3)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总之,两次战争的目的、性质及影响相同,因此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三、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1、阶级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

(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其理论特点是把西方基督教议 、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三)经过:金田起义(1851年初);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北伐(目的是为了推翻 清政府的统治;失败原因是偏师北伐 、孤军深入;)、东征(目的是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西征(目的是为了巩固天京大本营)。

鼎盛时期(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后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坐镇安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为什么无法实施?

A、主要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的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B、性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C、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D、为什么无法实施?: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功绩: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崩溃。②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④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使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⑤它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特点:后四点功绩+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教训: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五、“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一)、原因:

1、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前,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根源: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

3、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二)、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评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方面。

2、意义:①《资政新篇》具有,②是先进的中国人③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没有实行的原因:因为它不是的产物,没有反映

???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把同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内容:三个“要不要”(看材料。)

②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③作用: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④维新派是怎样把关于变法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付诸行动的?A、推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B、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措施是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3、经过:公车上书:1895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施政纲领是《 应诏统筹全局折》;开始变法的标志是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变法法令主要内容:变法内容没有实施君主立宪的主张,行动比宣言退步)

5、结果: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发动,将光绪帝囚禁,变法内容除

6、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意义:①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逐步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②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原因: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发展资本主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②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在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意义:A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A、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激烈的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B、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二、??????什么是三民主义?进步性、局限性?

(1)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2)①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武昌起义:直接原因: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间:(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此次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1912年为民国元年。2、南京临时政府的致命弱点是:革命阵营中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3、法令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颁布,参议院制定。

②内容:最重要的是-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目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④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为什么说它失败?: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四运动

1、背景: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第一阶段:“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第二阶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③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质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作用:③、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④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共二大: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其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②意义: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第一次国共合(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高二会考历史)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条件:2、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一大”:A、时间、地点: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B、内容:改组问题。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③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主要区别: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中共最高革命纲领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二、国民大革命的开始:(1924――1927年)

(一)、???黄埔军校: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了同等重要地位。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①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斗争是省港大罢工②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原因:A、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叛军;B、得到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C、成立国民革命军;)

(四)、北伐战争:对象:吴佩孚(英)、孙传芳(英)、张作霖(日)

1、作战方针:先北上打吴佩孚→东进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

①主战场:湖南、湖北 ②过程:湖北(汀泗桥、贺胜桥)→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冯玉祥响应北伐);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2、北伐期间,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A、北伐期间,上海工人有何壮举?北伐军经过的哪三个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尤以的农民运动最为迅猛。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D、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3、北伐胜利的原因:群众的支持;C、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五)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局部失败);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就此失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同样发生了血腥大屠杀,著名的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李大钊殉难(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上述史实说明蒋介石已蜕变成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镇压革命的代理人.

3、???大革命的性质、功绩、影响、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①性质: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功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影响: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航程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④经验教训: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员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始于什么事件? 九一八事变。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1、“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包含了哪些阶级和阶层?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的报告,有何意义? 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一二·九”运动:①1935年12月9日,华北五省自治”等。②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具体见考题如下)

⑴简答下列问题:①西安事变何人发动?答: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何时?1936年12月12日;②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A、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政权。B、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希望和平解决事变,营救蒋介石。C、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③经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什么主张,使西安事变得以解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战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平、津”指什么地方? 北平、天津。

(2)“中华民族危急”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战争,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什么“新的大事变”? 八一三事变。其直接目的是什么?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针对“新的大事变”,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 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共产党将西北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其领导人:①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②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二、???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主要战役:

高二会考历史篇三:上海高中高二会考历史最新复习资料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起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国家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

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以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

1. 书写特点:又名“钉头文字”,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

2. 历史地位:BC3100之前,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目的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4】、历史价值

1. 集古代两河流域之大成

(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2)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3)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 (4)严惩各种社会犯罪

2. 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重要地位

3. 比较清楚的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1】、埃及的位置

1. 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2. 环境与影响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使古代埃及成了沙漠里的一块绿洲,适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2】、法老专制统治

1. 建立

随着氏族公社的逐渐瓦解,早起埃及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型国家。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以及更多的财富,这些国家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先后出现过31个王朝)。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2. 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1)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2) 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3)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4)拥有

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5)控制着所有的军队

(6)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金字塔

1. 著名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哈夫拉金字塔

2. 象征意义

(1)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2)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3)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象形文字 创立

1. 时间:BC 3500以前

2. 书写特点:与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

【5】、象形文字 发展

1. 材料

刻刀+石头 —→ 笔和墨水 + 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 纸草最为普及 2. 历史变迁

(1)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 2)BC 322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像是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3)BC 3世纪 只能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

(4)AD 639 埃及陪阿拉伯人征服,被迅速“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人忘却。

第3课 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

1. 分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后期出现的旃荼罗

2. 特点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3. 影响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佛教 创立

1. 时间:BC 6c 2. 地点:北印度

3. 创始人:悉达多,又称“释迦摩尼”、“佛陀”

【3】、佛教 发展

1. 经典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在15世纪欧洲殖民势力入侵以前,古代美洲和黑非洲的历史大致上是独立发展的。古代美洲的创造者是印第安人,他们利用丰饶的自然财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化、阿兹塔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制于复杂的自然条 件,经过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借鉴相邻地区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麦罗埃文明和阿克苏姆文明,并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津巴布韦文明。

第4课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1】、代表

1. 杰出代表: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文化地位及贡献

1. 地位: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2. 贡献

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养了包括 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地位与位置

1. 地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2. 地理位置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城邦制度

3. 基本特征:小国寡民 4. 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2)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制约 5. 影响及作用

(1)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城邦制度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3】、古典时代

1. 时间:BC 5世纪 ~ BC 4世纪上半叶

2. 意义:

(1)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2)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雅典民主政治 发展

1. 地位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2. 核心: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 3. 背景

(1)在广大贫民和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 (2)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4. 两个里程碑

(1)BC 594 “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先河

(2)BC 508 “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5】、伯里克利时代

1. 概况

BC 5世纪以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伯里克利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2. 历史影响

(1)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 (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3. 局限性

(1)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

(2)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

1. 简介:史诗又称为“英雄史诗”

2. 《荷马史诗》:BC 9世纪的盲诗人 荷马 所做 3. 意义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哲学

1. 地位: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2. 概况

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冲破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 3.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历史

1. “历史”一词的解释: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2. 历史学

诞生于古典时代,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1)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2)《历史》关于希波战争,开创了以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时期

1. 开始:BC 509,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的历史

1. BC 27,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2. AD 2c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 AD 395,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 4. AD 476,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古代历史终结,中世纪开始。

【3】、基督教

1. 时间:AD 1世纪上半叶 2. 历史过程:

(1)兴起——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 (2)里程碑——AD 392,基督教被正式宣传为罗马国教。 3. 经典:《圣经》 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 出现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BC 451 ~ BC 450,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其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2】、十二铜表法 意义及影响

1. 意义

(1)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体现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2. 影响

(1)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

(3)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公民法

1. 背景

(1)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

(2)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3)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2. 特点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受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4】、“公民法”与“万民法”的统一 及 意义影响

1. 意义和影响

(1)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2)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创立于AD 7c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 创立

1. 背景

(1)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曾经是连接欧亚的重要国际商路,因此较早突破了封闭状态,社会经济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AD 6c,半岛居民阿拉伯人正处于国家形成前夜,内部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3)周边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频频侵扰,只是经济严重衰退 2. 起源: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3. 创立

(1)创立者:穆罕默德 (2)地点:麦加 (3)真主:安拉 (4)信徒:穆斯林 4. 《古兰经》

(1)时间:AD 7c中叶成书 (2)内容

① 穆罕默德生前言行

② 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礼仪作了全面的阐述 ③ 阿拉伯半岛早期的社会状况 (3)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会考 高二 历史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高二历史会考模拟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