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①知识点强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方对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 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

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 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 “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

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 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

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

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 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 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

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 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 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 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

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主革命的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无产阶级领导

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1. 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 扭转中英贸易逆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

3. 在《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4.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 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7.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8. 1859年《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实施的

原因是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

9.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标志甲午

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0. 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

的体现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1. 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

12. 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13. 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14.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 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8. 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

19. 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0. 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2.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3. 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农村

24.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

25. 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 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27.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

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海外战场:远征缅甸

28. 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9.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

进攻对象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0.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 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内容: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还处于上升期

6.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说明的二月革命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7.《四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8.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 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

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 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

区:西藏自治区

5. 文革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

制建设方针

7. 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

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 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 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 “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

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 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 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一边倒”(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2. 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3.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有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5.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

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6.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

国家的支持

7.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8. 新时期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加剧

2.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 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

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 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5. 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 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

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

8.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召开

9. 不结盟运功的特点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0.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

尔巴乔夫改革

12.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3. 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14.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史识

修总一结1

历 必 知 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第2课 秦汉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

3

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4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制度: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在传承, 面形成。王位采用,有时,有时 。夏商统治

者依靠 来强化王权。商朝中央设有 和 等,掌管政务。地方 和 (义务:A

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让他们

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 。职位世袭、

对卿大夫再分封、及、 、 等。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 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

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核心),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利用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关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

2、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度

①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②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③秦始皇首创的,体现了中国封建

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 ; ; 。

3、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①在中央,设置帮助

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负

责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

4、.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守和县令都由任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有效控制。中央集权的表现。

5、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①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的沿袭与变化):

①汉初并存。汉武帝颁布“”,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把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行政上由中央派 (知州)做地方官,同时设

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元朝除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省之下,设路、

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行省制度创立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做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省决策, 省审议, 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

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制。作用: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 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为削弱相权,增设、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

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

⑤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背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措施:1380年,朱元璋裁撤 和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明成祖设 。

内阁始终不是,只是 。

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进一步加强。

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康熙帝设 ,与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帝设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

裁决。军机处的设置,不仅 ,而且 完全集中到皇

帝手中, 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拔标准

“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选拔标准

▲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 、扩

大、提高。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 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

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 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明

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城邦基本特征 和 。公民资格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公元前6世纪初,

①内容:根据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

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废除债奴制。

②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改革,雅典民主政治

①内容:建立十个 部落;设立,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扩大

公民大会的权力。

②作用: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1、改革,雅典民主达到"。

①内容:所有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公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成

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向公民发放。

②作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对雅典民主的认识:

①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建立在 上的 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②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③原则:少数服从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④作用(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的先河。

消极影响: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①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平民进行反

对的斗争。

②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的利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2、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 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 法律,即

“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①对罗马的作用: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保

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

家的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近代资产阶级有力武器。

局限:维护。

护 ,法律面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了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制的建立

1、背景:1688年,“

2、确立:1689年,颁布的权利,保证的

权利,议会不但掌握的权力,还可以 。国王开始

逐渐处于“ ”的地位。

3、发展: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一个政党成为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 任

命为,作为内阁的首脑,内阁成员是,内阁成员 ,要与首相,

内阁对负责。如果议会通过 内阁就 ,但首相也有权

4、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 获得更多的议会议席,为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特点: 、 、。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内容及原则:

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的国家,权力高于各州,各州有一定自主

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特点: 和结合。

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确立的制度。总统:是 掌

握、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与外国缔约,但须得到国会的

批准方可生效。 议会:财政权和; 最高法院: 最高解释权,三

者,但,以防止。

民主原则:和 都由民选产生。

3、评价:①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宪法;②体现了原则,避免权力过

于集中,有一定的民主性;③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④有局限性,如允许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 和印第安人的民主权利。

两党制:“驴”和“象”讽刺和。两党, ,是美国政体一大特色,

有利于美国民主制度的。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立法权属于__________,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______选,参议院议员

由__________选举产生。国家的行政权由__________掌握。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__________副署。总

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__________负责。

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实行__________ 制。皇帝有权__________官员、召集和解散__________和决定__________

政策等。__________主持政府,由__________任命,只对__________负责。__________议会和__________议会是立法机构。德意志帝国是国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 。

特点:主义和主义。评价:是一种 的代议制,推动了 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否定专制政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2)以__________的形式巩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巩固国家统一。

(3)实行__________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有利于防止__________和官僚腐败。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目的):列强为夺取更多的 和

②直接原因:林则徐 英美鸦片

2、: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

内容: ①割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 中国贸易主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列强攫取 权、 权和 特权。

影响: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

3、战火再燃:①原因:列强向清政府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②过程:1856年,清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英法联军进逼天津,1958年与清政府签

订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天津,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 (增开

天津为商埠)。?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中外势力。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 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连年发生 ,中国面临的 和 空前激化。

(正式建立政权, 与清廷对峙),1856:北伐推翻清廷,西征巩固天京,东征充实力量(全盛时期)1856

秋:(由盛到衰转折)1857:提拔年轻将领(补救措施)1858:后期防御(稳 定政局),

186:(失败)

3、纲领性文件:1853年冬,颁布 ,是太平天国的 。反映了 的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 的思想结晶。它体现的 思想,严重脱

离 ,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洪仁玕提出 ,提出 ,是先进的

中国人首次提出 的设想。局限性:__________ 。

2、过程:1851:,(开始)1852春:(初步建立政权),1853: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原因: ①根本原因:(“大陆政策”)②直接原因:

经过:、、 、 。黄海大战失败后,日本控制黄海制

海权; 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结果:1895年签订 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 给日本②赔

款。③开放沙市、 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 ,

(标志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①割地:破坏了中国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

设厂:拓展了列强 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2、《辛丑条约》签订:1901年 清政府与8国和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定。

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 ②划定

北京 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

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 的官吏,永远禁止 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

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设立外务部使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清政府成

为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 。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人教版 高中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