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城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长城篇一: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摘自《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李文龙

长城作为古代社会最宏伟、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近年来,国内外的长城研究有了许多新成就,其中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修筑、分布与走向,长城的功能与作用,长城美学思想,长城与古代民族关系,长城沿线的屯垦,长城沿线的环境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开拓性的。笔者近年来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对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试陈陋见,希望可供研究者参考。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长城的修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和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变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逐渐确立,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的侵略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各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步骑兵协同作战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车战,战争的机动性和运动性加强。这样,战争的防御手段大为改进,长城这种冷兵器时代最为理想的防御工程就应运而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战国时期各国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之间互为攻守,除秦、赵、燕三国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外,其它长城均为各国互相防御之用,方向较为混乱,如齐长城大致为东—西走向,秦长城为西南—东北走向,燕南长城为西北—东南走向,中山长城大致为南—北走向,这也是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变化较大的体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始皇为了彻底消灭分裂割据局面,“堕毁城郭,夷去险阻”,内地诸侯国长城和关隘被拆毁。另一方面,他看到原秦、赵、燕三国北境抵御胡人的长城互不相连,布局也不甚合理,于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至此,东西延绵的万里长城初步奠定了格局,以后各个封建王朝所修筑的长城,大多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大体也是东—西走向的。

长城既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其本身就是一条有形的文化界线,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草原游牧和定居农耕的分野。《易经》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东汉蔡邕曾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殊异俗也。”因此,长城从出现到发展完备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其修筑历史和建筑形制及其附属设施的发展演变分析,长城大体经历了原始型、初级型、基本型、完备型四个阶段。 原始型:原始长城的出现当以距今约4000年的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为主要区域。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最早提出“原始长城”这个概念。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村落密集分布于河谷地带,几乎都有土石砌筑的“城堡”,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在内蒙古赤峰北部沿英金河一线,小石城密集分布,连成一串,恰与后来的燕秦长城平行或重合。在河北北部的围场、平泉等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70余座,它们各自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组成山城的群落。平泉茅兰沟城址群,多在山之阳坡用石块砌成方形城址,一座大城周围有几个小城,有门址,城址中部略高,文化堆积很厚。这种小城堡群有两种布局,一种是大范围内

的星罗棋布,一种是边缘地带的连成一串。后者是国家的集体防御体系,其功能与后来的长城类似。

长城首先出现于辽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地区是中原、北方两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属亦农亦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着发达而自成系统的考古学文化。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融合,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舞台。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方国时代”,其首领以“城堡”作为他们对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对外抵御入侵的防御工程,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封建王朝的国家防御观念。

西周时期,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犭严狁”多次骚扰西周边境,严重威胁着都城镐京的安全。公元前$世纪,周宣王多次出兵反击,并派大将南仲在约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和黄河以北修筑城堡和烽火台,史称“周南仲城”。《诗经·小雅·出车》中有如下的记载:“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周南仲城作为原始长城的一种类型,虽已难觅其遗迹,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是参照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堡之类的建筑。其后有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可能就在今陕西临潼南的骊山之上。总之,西周长城在历史上应是存在的,并为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所仿效。初级型: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其中许多长城是利用河流堤防改造而成的。如齐长城就起于济水之旁的防门(今山东长清西南),齐国曾经“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左传·襄公十八年》)楚长城又称“连堤”,《吕氏春秋·下贤篇》言:“(魏文侯)南胜楚于连堤。”秦国曾“堑洛”、“堑河”,即利用洛水和黄河堤防抵御魏国进攻。赵国南长城由漳水、滏水堤防连接扩建而成,《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载:“我先王因世之变,??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燕国南长城是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即以“易水长城”称之。这是由于当时人们不断修筑堤防来防止日益频繁的洪水侵害,堤防普遍出现,工程比以前坚固,尤其是夯筑技术的发展成熟,使修筑连续的、大规模的堤防成为现实。由于各国多以河为界,故堤防逐渐被改造为军事防御工程。各国长城的另一特点为多利用堤防连接山脉而建成,以齐长城、楚长城、燕南长城最为典型。墙体在山上为石砌或土石混砌,在平地则用土夯筑,均较单薄,墙体有收分,横断面呈梯形。长城沿线开始设关城、障城、烽燧等附属设施,屯田戍边制已开始实行。此时不论是长城的建筑还是边境防御体系的设置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均较简单、不完备,但“因地形,用险制塞”作为守备疆土的设防措施已得到普遍应用。基本型:指秦汉至隋唐时期长城。这是封建制度在中国逐渐确立并发展到兴盛的时期。这其中以汉长城的修筑技术最为成熟,成就也最高,其东、西两端分别延伸至朝鲜、新疆,是修建长城最多、最长的封建王朝。其建筑技术和沿线防御体系的建设都超过前代,修筑有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设置两重复线,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西北地区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墙体中加入芦苇和红柳,以增加其坚固性。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的土则用来筑墙。有些地方根据地形,巧妙利用山川险阻,不筑连续的长墙,而以相隔不远的烽台构筑防御和报警系统。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边地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屯田制度广泛推广,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生活保障,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此外,此时的烽燧制度已建立完备,有了专门的“烽火品”。到了北魏时期,为防御蠕蠕族的南下侵扰,北魏统治者在沿长城线设“六镇”守备边境,开始出现了分段管理、分区防御的布局。直至北朝末年,镇戍制一直是北方长城沿线的一种防御制度。这一切都说明长城的基本功能和形态在这一时期都已具备。

完备型:可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两个时代,即金代和明代。金长城又称界壕、壕堑,主要为了对付崛起于蒙古高原、行动迅速的蒙古骑兵。金长城的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但墙体外侧普遍挖掘一道象护城河一样的壕沟,重要地段双墙、双壕连续并列,形成外壕、副墙、

内壕、主墙的布局,有些地方还设有支线。墙体外侧增筑马面、烽燧,内侧设关城、边堡戍守。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西北、西南、临潢、东北四路招讨使。金长城还延伸至俄罗斯、蒙古国境内,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把长城修筑到周边国家的王朝。和前代长城及附属设施相比,金长城的防御体系更加严密,墙壕并列有利于阻击敌骑,马面增加了墙体自身防御功能,沿墙密布的戍堡有利于就近驻防,互相支援,掘壕筑墙省工就料,是长城修建技术上的一个进步。金长城的这些优点,为明长城所沿袭。

明代在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它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以一重或多重关堡和烽燧为支撑点,构成一个从中央政权通过各级军事、行政机构,联系最基层军事单位以及守城戍卒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纵深的防御体系。明代在长城沿线设九镇,确立了分段修筑、分段管理、分段防守的制度。镇下设路、关,沿线设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敌台、烽燧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机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原来的夯土墙改为砖石结构或内夯土外包砖石,使墙体更加宽厚坚固。其中又以蓟镇长城因处于京师北面而修筑得异常坚固,原来墙体上的马面被发展完善为骑墙墩台,继而又由著名将领戚继光改进为可驻兵、积薪、储粮、御敌的空心敌楼。墙体上设雉堞、宇墙、障墙、瞭望孔、射孔等附属设施,使墙体本身的防御功能大大增强。此外,火炮此时已用于战争之中,在长城附近曾出土明代火炮、火铳等,这更增加了长城的防御手段。总之,明长城布局合理,战斗生活设施齐备,后勤供应得到有效保障,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建筑奇迹。

综括以上所论,在以冷兵器为主要战争武器的年代,以长城进行军事设防,是中华民族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长城的修建和使用伴随着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工程宏伟,历史悠久,经历朝代多,分布地区广泛,其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对长城的研究与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要全面搞清古代长城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踏实、具体的工作。长城不应当仅是“但留形胜壮山河”的历史遗物,更要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历史的长城篇二:长城历史

人类历史的奇迹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 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文文化化宝宝藏藏,,历历史史丰丰碑碑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 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 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 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 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 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 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 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 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 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 永在。

山海关是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枕

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 山海关在秦皇岛市以东约10多公里处,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西门名迎恩,南门名望佯,北门名威远,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建钟鼓楼,城外有护城河。在东西城门之外,还各建一个小城圈,俗称罗城或瓮城。

1985年,修复山海关长城,1987年竣工。

有关长城的传说

孟孟姜姜女女哭哭长长城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秦代甘肃东部长城,是当时甘肃自有历史以来最具规模的一次营造建筑活动,也是甘肃人民在秦朝时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秦长城西段的建成,对于保护甘肃东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筑上郡塞”以御赵。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根据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贵族再次南下,继续营造一条规模更大的长城是十分必要的。

长城一个关于宇宙大尺度构造的天文学名词。1989年在天文学家玛格丽特·杰勒(Margaret Geller)和约翰·修兹劳(John Huchra)试着标示约一万五千个恒星系(和地球所在的银河系一样层级的星系)的分布时,发现星系、星系团的分布,即使在大尺度下,也并不是以往所想像的均匀分布,反而连结成条状结构。两位天文学家当时所标示出来的那个天文学长城,离地球的银河系足足有两亿光年之遥。它有五亿光年长、三亿光年宽,并且有一千五百万光年那么厚。

在其他天文学家试着以其他的剖面绘制星系、星系团的分布图时,也发现了相同的疏密不均、具有密集与空洞处的情况,而且目前尚未发现比长城更大的宇宙构造。因此目前一般相信大尺度的宇宙结构为泡状,也就是宇宙空洞结构。 照这些剖面图看来,银河系和本星系群也位于星系团密集处,因此一般预料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位于某条长城上。然而「本」长城有多长、多宽、多厚,目前却不得而知,因为被大量的宇宙尘和宇宙气体遮挡,以至于无法观测。参见大引力子。

关于长城和泡状结构的起源,目前的假设之一和黑暗物质(dark matter)有关。就像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有些气体形成行星、有些则失败而散成小行星或彗星一样,那些泡状「空洞」中的质量可能大规模地形成暗物质而不是星系群,而只有在边缘、也就是泡壁之处的质量有机会大量地形成星系群。

更多关于长城文化方面的资料,百科里有很多

建议你看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蒙培元

中国古代交通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 班雅明·艾尔曼

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Klaas

中国的门文化 吴裕成著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专制主义 李慎之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 朱学勤

不能没有历史文化之魂——陈述彭院士谈“数字城市”

开拓西部的长城文化 李永良

从“浑脱”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芮传明

中国会不会出现一个文化创造的大时期? 《北京日报》2001年5月13日 张建树

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 文史哲学报第4期(1998.12出版) 周伯戡

佛教入华初期传布地理考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册 何启民

点线与分和 选自《历史分光镜》 许倬云

中国文化的历史回顾 朱维铮

佛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述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李凤山

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齐文化与齐长城》序言 徐北文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湖南电视台《新青年千年论坛》 林毅夫 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 葛剑雄

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 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总第44期) 谢建文

永嘉乱后汉人对河西的迁移及其文化意义 葛剑雄

蒙古:文化视角下的观察 牟淑媛

野蛮的没落——蒙古国的启示 文祯元

从新罗建国神话传说看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 张京华

“长城文化”现象与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塑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9卷第1期 刘文泉 朱屹

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 《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总第44期) 谢建文

西汉“两关”与丝绸之路 韩跃成

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 田广金 郭素新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 王岳川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 丁毅华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赵林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安康师专学报第15卷2003年3月 项晓静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钱穆

秦汉时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丁毅华

长城与中国文化地理 陶玉坤 《阴山学刊》2005年10月

关于长城文化的思索 刘志庆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上 林沄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下 林沄

历史的长城篇三:寻找历史中的长城

寻找历史中的长城

能登上长城,是我这么多年的梦想。真正到了北京,好多朋友劝我去八达岭。我却是不想去了。我不想看现代人维修一新了的长城。我心中的长城是一种充满沧桑感的长城,是一种记载着历史的阵痛,记载着荣光和耻辱的长城!

我于是花了800元钱,包了一台北京现代的出租车,去寻找我记忆中的长城! 车子风驰电掣,很快就出了北京城,又很快进了怀柔县城,后又驶出了怀柔县城,向偏僻的大山深处跑去。我们一边走,一边不停的向路人打听着,问那没有修葺的,人烟罕至的长城怎么走?小车走了4个多小时后,房屋和商铺越来越少了,树木越来越多了。我才突然记起我和太太还没有吃早餐。于是才找了一家路边小吃店,去吃早餐。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大盆馄饨,却是怎么也吃不完。太太又去了旁边卖菜的小摊上花了1。20元钱,买了4条一尺多长的嫩黄瓜。结账时多给了那个小贩3毛钱,那个小贩主动用清水把黄瓜洗得干干净净,包好,递给她。

车继续往山林深处开去,路越来越窄了,沿途的居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少看到耕田,差不多都是果园和蔬菜。沿途的指路人告诉我们,这里的蔬菜和果园都是绿色环保的,是不施农药的。又开了1个半小时的车,终于抵达了路人所说的林彪率领115师大战小日本的平型关旧战场了。

我从车窗,远远的看到了残破不堪的古长城了,我的心加速跳动了起来。 长城,我终于来了!

下了车,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我们便上山了。路的两边全是野生的果树和散落在地象星星一样的野花。我不由得想起了沧桑沉重的历史,从深处一路走来,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气喘吁吁,爬到了长城城墙下面。却是没有工具,望着7米多高的城墙和9米多高的烽火台,很是失望。这时,发现附近拐角的城墙门洞旁架着一部锈迹斑斑的铁梯。于是向铁梯主人,山下的村民交了4元钱的过梯费,怀着兴奋的心情,爬上了长城。

终于站在了长城上了,千疮百孔的古老的长城被我踩在脚下了。远远望去,被风从北方吹来的沙尘构成一副朦胧的景象!我抚摸着墙砖,像是握着着一位沧桑的老人的手,听他讲述古老的过去。

歇息了一会儿后,我们便沿着城墙向东走去。由于这段长城一直没有被维修过,所以很多地方只有墙体,没有了护墙和城垛,护墙和城垛都滚到山下去了。走在上面很危险,一步留神,就很可能会摔跤,而一摔跤,最大的可能就是滚下城墙。我们小心翼翼的行走着,我太太紧紧的抓着我的手,不让我走到城墙边上。我们每走到一个城垛上或者稍微平缓一点的地方,我们就开始欢呼,拍照留影。没有倒塌的城墙上每隔5米左右有一个射箭的孔,是朝下的,所以敌人的箭很难射进来。长城是沿着山脊绵延的,在山的凹陷最低处和山腰,各有城垛,是作为稳固长城和搬运军用物资的。在山顶上,是最雄伟的烽火台,可以看很远。主要是观望敌情和指挥用的。一旦发现敌情了,就在烽火台上点染干柴,通过烽火把消息传出去。

由于年久未修,好多地方都长了灌木和野花。大概走了5里多路,我们随着长城上了一个山顶。太太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她看地势越来越陡了,担心回去的时候下不了长城。我于是把她留在了那个烽火台上,一个人继续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走去。太太担心我出事,就每隔5分钟喊一声,我在这边应和一下。后来叫不应了,她就用手机发信息给我。

我在一个烽火台的下面发现一块石碑,我仔细看了一会儿,发现这个石碑是明朝隆庆三年维修了这段长城之后立的。即是公元1569年,距今438年。我在给那个石碑拍照的时候,发现一个年轻的老外背着一个背包也在那里拍照。看到我,他向我微笑,然后伸出了一只手,我们互相击了一次掌。我们浅浅的谈了几句,他说他是美国人。他的登山工具很齐,沿着长城,他已经走了4天了,晚上就住在烽火台上。他是自费来考察长城的。

我们便一起往上走。天上的苍鹰,地上的斑鸠,还有因为沙尘而灰蒙蒙的山,我们都一一摄了下来。最后,我们爬上了这一段长城的最高处,在烽火台上,我们停留了大约20多分钟,拍照和休息。然后我们又继续往前走,沿着山势往下走了大约50多米,就发现城墙倒塌了一半,只有另一半勉强可以行走。又小心翼翼往前走了大约30米远的距离,却发现前面大约有60多米的的城墙完全倒塌了,只有一堆烂砖残石堆在哪里,满目的萧条残败。再往前望了过去,可以看到可以看得见的长城墙体上面都长满了灌木和杂草,郁郁葱葱的,象一堆陈旧的历史上面,散发着醇郁的历史的气息。

我们站在那里,犹豫着。这时,太太发过来信息,说她一个人在那个烽火台上很害怕,要我转身回去。我于是就同那个年轻的老外分手了。他从背包里拿出飞抓和绳子,在城墙垛

子上抓牢,然后抓紧绳子,溜下了城墙,再从灌木的缝隙向下一段城墙走去。当我回到山顶烽火台再回头望时,他已经通过飞抓爬上了那长满灌木的城墙,向我挥动着双手,吼道:“噢……”我也回应到:“噢……”

其实,古老的长城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结晶,代表着中国最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从积极进攻转化为消极防御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由于西北苦寒之地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骚扰,但秦始皇进行反击时又捞不到油水。而当时相对于富饶的六国都归他占有了,为了专心巩固劳动成果,他便修建了第一条长城。当时他并没有把长城作为安心享受的屏障,只是作为一个步兵对付骑兵的要塞使用。其实在战国时代,靠北边的几个国家都修了几段这样的城墙,秦始皇只不过把它们连接起来并加长加固了。

后来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初期也没有保守的以长城为界,而是积极的反击北方的匈奴。但当时由于连年的征战,连皇帝出行想寻找同样颜色的拉马车的马匹都找不到,更不用说大批量的骑兵部队了。所以当他以疲劳的步兵来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时,就注定了他的反击的失败。当老刘回到都城后,就只有下令加长加固长城了。但汉武帝刘彻为刘老头出了一口恶气。他派卫青霍去病率大军3次反击匈奴。特别是小霍率孤军深入到匈奴腹地一万多里,不带粮草马匹,完全靠击败匈奴后就地抢劫补给。打得匈奴人离长城远远的,远远的躲避到了中亚,在中亚抢了一块地方,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只可惜后来一些大儒很混账的说小霍杀戮太多,遭了报应,所以年纪轻轻就染病去世了。)所以后来100多年朝廷没有维修长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例外。

后来的历朝朝廷,都是每年拨出专门经费,加长加固长城的。但每一个朝代的初期的防御都是积极的防御,就是在防御的时候,还是在寻找战机,积极出击,把敌人打败打残。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初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不敢轻易的来爬长城。可到了每一个朝代的中后期,都转化为消极的防御了。就是说绝对不出长城一步,只有你爬上了城墙,就把你赶下去就算了。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能安逸一天算一天。但当时肥沃的中原大地对于生存都很艰难的贫穷苦寒的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就意味着拥有无数金钱、美女的幸福的天堂!所以他们怀着能够很好的生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前仆后继,用灯蛾扑火的勇气扑向了长城。

以前的中原大地,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西面是难以逾越的高原和雪山,南面是乖顺依附的贫穷的小国,真正有威胁的就只是北边剽悍的游牧民族。所以一道绵长坚固的长城,就使统治者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的享受和内扛。结果在后唐时代,宋朝暮年,明朝末年,游牧民族都爬上了长城,象潮水一样汹涌南下。就连最能守城的明末的袁崇焕也只守了12年,在他一死,清军就爬上了山海关。但这些剽悍的民族一进关,就被中原富庶安逸的生活给同化了,结果很快就被历史给踩到了脚下,成为了汹涌的历史长河里的一朵飞溅的浪花。

所以古老的长城是北方和南方两种思想的一次撞击,是北南两方两种文明的一次撞击。它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结晶,但也是我们固步自封,保守,后来变得落后挨打的一种象征。是我们的骄傲,但也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祖先想通过一条一万多里的长城,把我们舒适的生活与相对的野蛮的战乱生活隔绝开来,他们不再崇尚进攻,只想守住我们的文明,但我们最后却被不断的外来文明征服着,匈奴人,突厥人,辽人,金人,蒙古人,满族人,以及后来从海上过来的八国联军……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其实就是放在现在,除了进攻,也是没有更好的防守了,更不用说一条孤独的长城了!

气喘吁吁的回到了太太所呆的烽火台,同她一起慢慢的往回走。由于地势太陡,往下走打滑,她只得脱掉了鞋和袜子,光着脚丫子,扶着我的一只手,慢慢往下移动着。

在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烽火台上有几个写字比我更差的民间诗人留下的歪七扭八的古体诗。我用相机拍下来的时候,太太在旁边嘀咕着:“老公,你的字和诗歌都比他们写得好,你也留一首!”我笑着说:“我如果也留一首狗屁不通的诗歌在这里,那是对长城对历史的一种侮辱!”

又沿着那架锈迹斑斑的铁梯,小心的爬下了城墙。却在下山的途中,发现了10多个对着我们微笑的来爬长城的老外。可惜没有看到一个前来爬长(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的长城)城的中国人,倒是有4个前来兜售核桃和其他土特产的中年妇女,太太向每一个人都买了10多元钱的东西,她们便都很高兴的散了。下山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块石头上写的歪歪斜斜的标语:“注意卫生,违凡者发款50——100元。”总共13个字的标语竟然错别字有2个,这不能不说是对长城对中国古文明的一种侮辱。

回到停车的地方,叫醒了司机,找了一个小餐馆,点了几份野菜和野菇,还有一份这里很有地方特色驴肉火锅,美美的补充了一下体力,已经就是下午5点了。我们便回到了北京城。

相关热词搜索:长城 历史 瓜棚下的怪谈 先民的歌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