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岳麓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必修一历史岳麓篇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③分封制 ——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 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

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必修一历史岳麓)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 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必修一历史岳麓篇二: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复习(岳麓版)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2010级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参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

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

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

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

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城邦政体的特点: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权力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

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

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决定实行五族共和,建国

号为中华民国。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

2、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

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

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必修一历史岳麓篇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

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是他最为常设

政治制度,在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三、 宋朝: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

跪受笔录。

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

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历程

1、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

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

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

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

法表而成。

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

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

士丁尼法典。

3、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

首相。

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

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背景:A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法国的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三、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四、 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传统。

五、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3、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历史 岳麓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