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的历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石河子大学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古代史专题》 课程论文

学院 经管学院 班级 经济1班 姓名赵越磊 学号2012516229成绩

写作要求:

1、完成一篇与《史学专题》相关内容的课程论文,选题大小适当,难易度适中,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内,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5分)

2、条理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使用规范性学术语言. (40分)

3、鼓励创新性观点,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物。(20分)

4、要求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分别置于作业题目的下方,内容摘要是对文章重要内容的一个简单介绍,以200-300字为宜,关键词一般不要超过5个。参考文献(每篇至少要有4个)(15分)

5、谨守学术规范,尊重学者的劳动成果,引文须明确注明出处。(违者不予评定成绩)

6、A4纸张打印,并交电子稿。邮箱:yangfapeng323@163.com

命题组长签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我认为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民族斗争,而深的民心的一方在历史上永远是胜利者。华夏民族自黄帝统一中原之日起,至满清王朝被推翻之日结束,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时代的终结,古代的中国有过繁荣有过落寞,有过太平有过战乱,在朝代更替的周期性中,古代中国渐渐陨落。然而有一个规律自始至终都不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关键词:注重民生、开明的政治、以民为本、轻徭薄税。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东方在黎明中的文明变得灿烂而辉煌,华夏文明把东方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古代。在战国时代,儒学亚圣孟子说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由此,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顺应历史的潮流,以民为本,轻徭薄税,方可兴盛。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证明。西汉初年,在经历了秦的灭亡与楚汉相争的军阀混战之后的中国,相对来说是非常虚弱的。北有匈奴的不断侵扰,西有羌人的虎视眈眈,南有越人的割据势力。而汉朝就是在这样的危机中艰难生存。在文帝时期,提出“贵粟政策”,注重粮食的生产,使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一度得到改善。在当年,文帝又提出“轻徭薄税”政策,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减轻徭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在畜牧方面,修“复

马令”鼓励人民养马,为军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帝与景帝时期,废除肉刑,使得天下民心进一步归汉。在景帝时期削藩,解除了地方贵族的特权,使天下又归汉,加强了中央集权。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做出了决定性的基础,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就很难有汉武帝北伐的成就,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汉朝最终会偏安一隅无法开疆扩土,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大汉民族就不会名扬天下。

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改善统治。他曾经多次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们认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会被人民推翻。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者是政敌而舍贤才。这对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唐太宗兼听纳谏,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时期,君臣们都很重视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太宗曾说:残酷剥削人民的“亡国之主”是咎由自取。在唐太宗即位之初,全国各地连续数年发生水旱霜蝗等灾,灾民很多。唐太宗下令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开官仓赈济灾民,并准许灾民到非灾区就食,还拿出御府金帛为因灾荒而卖子女者赎回子女。为减轻人民负担,裁撤官吏六百余人,合并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开支。在采

取着一系列的措施,再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农业生产连获丰收,流散的人民逐渐返回故乡。

正因为唐太宗的所作所为,才使华夏族在历史上有了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才使得唐代的中国在世界上盛极一时,才使得中国名扬天下。

总的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帝景帝与唐太宗之所以能在当时创立盛世,得因于他们能把人民看做根本,体恤民情,安抚民心,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民生作为统治的根基。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汉代与唐代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两颗星。为后世的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模范作用。

二、违背历史的车轮,苛捐杂税猛于虎的时代,不会长久。 帝辛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君王,在历史上做出了不朽贡献。奴隶时代的中国是一个神权与王权并存的时代,神权的代表一般是祭祀,而王权的代表则是帝王。在殷商的最后时期,帝辛废除了神权,用王权统一思想,帝辛赶走了西戎,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殷商。然而功成名就的他却从此骄奢淫逸,胡乱放纵,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帝辛就是商纣王,不注重民生的他,就被历史的车轮永远的踩在了脚下,就永远地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战国末期的秦国出函谷关而扫六合,建立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的国家,然而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地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在渭南上林苑修建阿房宫,又在骊山造陵墓,征发的人力有七十多万。频繁的徭役不仅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

生产,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应,其中主要也是从农业生产中征收,秦的赋税的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秦的刑法残酷至极,徒刑的名目繁多,一人犯罪,诛连亲属、邻居,处刑后要长期为“徒刑”,服苦役。因此,秦朝就在陈胜、吴广的呐喊声中,如摧枯拉朽般的崩溃,秦的辉煌伴随着阿房宫与秦始皇的陵墓,消失在农民起义军与旧贵族军队洪流中之中。

总而言之,在徭役繁重,苛捐杂税猛于虎的时代,总是会被人民推翻。人民是统治的载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统治不会长久。古代的中国是在艰难之中蜗行摸索,而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每一个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在充满了权力斗争的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不会变化,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1.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上》,为古代四书之一。

2.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的历史论文篇二:中国历史专题论文

题目 皇帝与皇权

姓名与学号 张燕燕 3110102114

指导教师陈志坚

年级与专业 大一人文大类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

皇帝与皇权

张燕燕

摘要:中国的古代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它的制度,而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不得的说道它的核心——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而最为最高权力,它有很多的特征,但是也因为皇权的这些特点,引起了很多的纷争:一、皇权的争夺;二、皇权和其它权力之间的抗衡。无疑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也要讨论一下它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弊端,同时以几位帝皇为例展开讨论。

关键字: 皇权的制约 皇权的争夺 皇帝制度的利弊 引言: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王权时代(夏商周三代)和皇权时代(秦以后)。王权时期王与贵族是大小股东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了贵族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皇帝作为最大的地主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宰者,皇帝制度也随之产生,而各种由于抢夺皇位而产生的皇族血案也随之而来,皇权成为了权力的中心,皇位成为了香馍馍。 正文:公元前三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是专制制度。作为专制制度的推行者——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皇帝一词是秦始皇的发明:王曰:去秦著王,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1】秦始皇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制度的第一位体验者,并赋予皇权几个特性:1.至高无上性,没有任何的限制所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 这和更早些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在认知上是完全一致的;2.独断性,皇帝的所有论断都不可否认的被默认为是正确的,如提出质疑,将被视为向皇权提出的挑战;3.唯一性,皇帝是整个皇朝所有权力的来源。

皇权的特性决定了皇权的来源。皇帝俗称天子,意为上天之子,是神的派生,负责处理天下事物,而处理这些事物的权力就是皇权,可见皇权的来源便是上天,也就有了奉天承运之说。皇帝的权力如此之大就需要对它进行制约,制约的途径有四种:一是制度的限制,二是士大夫的限制,三是舆论的限制,四是传统的限制。我着重要讲的是第二条士大夫的限制。中国前现代官僚制度的早熟性一直为外人所称道。宰相制度、从秦汉时期的列卿到隋唐以来的六部行政制度、负有弹劾和谏诤之责的监察制度,乃至州、郡、府、县等地方行政制度,构成中国前现代官僚体系的庞大系统。从专制主义研究角度看,这个系统在角色和功能定位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内在紧张:一方面,官僚机构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其身份客观上包含公共性的品质和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皇权权力系统中的一部分,官僚机构又必须唯天子之命是从,其身份具有明显的官奴特征,事实上充当着统治者私臣的角色。【4】在这种紧张的官僚体系中诞生了一个重大的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在先秦乃至两汉魏晋,国家的权力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君权,由皇帝掌握;相权,由宰相掌握;军权,由太尉掌握。最主要的是君权和相权,相权其实就是

行政权,宰相就像国务院总理,是国家中央政府首长,负责一般行政事物的处理,而国君,负责管理后宫,以及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般的事务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君权和相权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既互相扶持,又存在一些交叉,所以君主和宰相之间是有矛盾的。君主专权,则宰相无能,宰相专权,则君主懦弱。良相明君只是一时的和谐,由于历史上有太多的如同王莽和汉平帝这样的故事,以致宰相最终在朱元璋手里被废黜。宰相一位一除皇权便更加的集中,而士大夫对其的限制也可谓微乎其微了。可见无论如何制约,只是以一种建议的形式使皇命更严谨,而绝对不会动摇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皇权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争夺皇权掀起了历史上无数的腥风血雨。皇权的争夺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皇族的骨肉相残;2.只手遮天的外戚和宦官;3.权臣篡位。【5】就第一条我举巫蛊之祸为例,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的宫廷奇祸。起于征和二年的巫蛊之祸持续数年,被牵连而死的有皇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丞相公孙贺,诸邑、阳石公主,三皇孙及众多的公卿大臣,都城长安丧生者数以万计,而问起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汉武帝晚年多病、多疑,听信江允诬告,认为太子对自己的皇位窥伺已久而酿成的惨剧。第二条我以武则天为例。武则天不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更是少有的对自己的儿女子孙毫无感情、任意杀戮的女皇帝。唐高宗的八个儿子在她手中被杀的有五个,其中两个是她的亲生儿子,他以酷吏政治大杀唐室宗族,只要是损害了她的利益,无不杀之,史学家也称其为“千古未有之忍人也”。第三条我以司马懿为例,在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从曹操时期的韬光养晦,到曹丕时期的大方异彩,到曹芳时代的国之重臣,司马懿一步步登上了权力之巅。高平陵之变,他一举诛灭了曹氏家族,杀戮了数千忠于曹氏的大臣,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终结者。

皇权是整个皇帝制度的权力来源,透过皇权我们也可以看到皇帝制度的利于弊。

皇帝制度的利:

首先,在政治稳定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中国的历史论文)政治结构,它是在中国社会内部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分散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国家统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袭的贵族制而实现的。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是重中之重。他集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充分拥有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同时,他也拥有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等的任免、奖罚、生杀予夺的权力。从而可以随时调节整个统治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历史证明,只要皇权的这种调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整个国家将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强大的中央王朝就会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格局。 其次,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正是在以皇帝制度为突出标志的封建大一统社会里,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由于皇权的巩固与发展是以大量存在的自耕农为其主要经济基础的,因此,皇权必定要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无论哪一朝,哪一代,统治者对农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他们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来对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把“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国策来施行的。他们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手段打击商人、封建地主与地方势力,给自耕农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使得自耕农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在这种政治体制下,中国封建经济曾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

皇帝制度的弊: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的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创立了皇帝制度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仍然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野心。不断的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当社会矛盾激化时更是采用严刑峻法来 镇压人民的反抗。结果秦朝在二世时迅速灭亡。这与秦始皇滥用权力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期间喜好游玩,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离宫,每次出游都征发大量的劳役。同时,他穷兵黩武,先后三次对高丽用兵都失败了。由于他的横征暴敛,人民苦不堪言,纷纷起来反抗,隋炀帝本人也被臣下宇文化及所杀。除了这些滥用权力的皇帝之外,还有一些皇帝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在建立自己的王朝后,总是想着子孙后代可以把皇帝之位传承下去。他们认为秦朝迅速灭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分封子弟,当王朝有难时这些同宗们没有实力来救助。于是,他们分封子弟们为诸王,手握重兵散落在全国各地,这样就可以保证王朝的稳定。然而,正是这些藩王们,当他们有了实力时,就想着得到更大的权力。汉文帝时的“七国之乱”,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野心膨胀的后果,这些战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果,王朝的创建者不采用分封制的话,同室操戈的悲剧也就不会出现。

这还是强势皇帝的行为,虽然他们运用权力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他们能够保证政出一门,皇帝的意志可以在全国内实现。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把握和运用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尤其是当皇帝比较弱小或者昏庸无能的时候。皇权便会旁落,被皇帝身边的各种政治势力所窃取。在这些政治势力中,宦官和外戚的势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孤独的,也是多疑的,他对整个官僚机构有一种本能的对抗情绪。为此,皇帝通常都会用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去对抗官僚阶层,而他身边最近的人就是他的后妃和伺候他的宦官。于是,皇帝便会赐予他们权力,让他们去打击、迫害士大夫官僚,以巩固自己的皇权。从而使得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大增,到后来皇帝的权力逐渐落入这些近臣手中,形成宦官专权或者外戚当政的局面,皇帝成为摆设。所以说,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引自《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的“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之章句。

【3】《诗?北山》

【4】张博树《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诗经·小雅·北山.

【3】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2)

【4】李强《皇权血酬游戏》

【5】李政《宰相与帝皇》

中国的历史论文篇三: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如今中国也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发展中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要想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要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有过的变化,就是由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但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而我今天所想要写的也只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

一、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 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这些都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政治上,虽然清政府依旧进行着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大量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推销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国门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手攻打清王朝,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这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而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随着中国军队的战败,懦弱的清政府则进一步加紧了向外国列强的乞降活动。1895年2月11日,清帝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甲午战争所签订的《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是自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来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它表明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条约签订后,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便利日本进一步侵华,助长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力量.允许在华设厂,增辟商埠,便利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所签订的《辛丑条约》之后。1900年8月14日,英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随即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租界),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政府发号施令;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

施令的权利。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讲到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不得不提到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此之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非常曲折,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资本主义有个“短暂的春天”。但是一战后,列强又卷土重来。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到抗战爆发前夕的十年,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资再次有了短暂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势头被日本的全面侵华所打断。民国后期,由于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巨大打击。

.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史称辛亥革命。导致清朝帝制覆灭,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虽然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这时的社会却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仍然是半殖半封社会。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标榜着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实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力量也不够把持政权,政权还是为以各国侵略势力和各地封建势力的代表人大军阀把持的,只不过冠以民主的口号罢了,所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结束的。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在1949年年末到1956年间,新中国政府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改造,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中国的过度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新中国中央政府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到了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很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稳定,为接下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了确立。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而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将会一直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奋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中国人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多次的奋斗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尤其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我们应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 中国汽车历史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