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东北历史篇一:东北让国人误解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基本常识

关于南方朋友对于东北的误解 做以下更正 “??当中国人习惯于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的时候,满洲人(东北人民)已经习惯每天去工厂上班,然后领取工资了??”

——张学良的日本顾问于1927年的日记。

本人在南方生活3年,对于内地居民的知识面经济观念偏重政治地理概念较模糊的普遍现象有较深体会。也碰到不少次尴尬难以回答的幼稚甚至低级问题。由于媒体的 歪解宣传,政史学家的大汉中原思维,内地人一提到北方就统一想到东北、华北、西北、等等普遍印象,我们能理解绝大部分关内人对东北了解的太少。可是却在东北论坛里面大谈特谈,严重者更是大骂特骂,看来不仅滑稽,更让人觉得知识面见识太狭隘了。今天搜集些部分资料和我个人的总结,请所有到东北论坛里的关内人包括不了解家乡的东北人先扫扫盲。认真看看下面几点再发言。

1、大部分内地人人认为东北的工业是新中国解放以后由 中国建设的。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东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东亚的繁华的工业地区,而且经济也十分繁荣,后来的满洲国富强程度更是超过了日本本土,东北成为亚洲最繁华最富强的“国家”。1945年时东北的GDP占中国的85%,而当时中国内地(包括上海,台湾)仅仅占中国整体的15%。所以请不要再 说是新中国建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连日本侵占,苏联支援建设都是后来的事情,东北经济的繁荣和富裕规模雏形完全是有东北人自己建立的,是东北王张作霖时 代的民族工业兴起之时就开始的。

当时东北三省到处现代能源几乎均全面开发起来,造飞机、造船、造火车、人造石油、开矿山、化工业、食品业、服装业、轻工业全面开始发展、兴修铁路、公路,也建立了中国当时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且全副世界先进装备的东北军。至此,俄日欧才距上次八国联军侵华后,全面开始再次盯住东北的。而中国直至今日不愿向国民公正这个事实:至少顺序该是这样的,因为军法时期张作霖时代的东北富裕了,才有了日俄争夺东北,再后来前苏联战败后,才是日本侵略东北,然后才是日本在东北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建设东北,尤其是满洲国时期,经济建设更是达到了世界惊人的满洲速度!直至45年GDP占据了中国的85%,

然后才是国共两党争夺东北,接下来才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亚洲最富裕的东北工业地区上不懂经济的胡乱规划了今天国人所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百年来,无论是张作霖的军阀战争,俄国侵占,日本侵略国内所谓的掠夺,满洲国的水深火热等,却都保证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经济增长和速度,也保证了上世纪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向满洲移民潮,所谓的闯关东!倘若东北当时真的水深火热,会有上千万的关内人冒死前去移民吗?而直到国共争夺,再到新中国接管后东北才遭到了真正严重的破坏,无论从经济,工业基础,资源环境的污染,森林的砍伐,包括建国后对东北100个城市 杂乱无章的重新乱建设,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曾与华盛顿齐名的长春,当时远东的金融中心与巴黎称为姐妹城的哈尔滨,世界闻名工业地带东方鲁尔沈阳和完全由德国规划建设的大连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沦落为国内2、3线城市。)

而国共两党那时在关内忙于内争连关内都争不过来,更别说参与当时国 际形势极其复杂的东北地区这个真空地带。接下来,随着日本从东北侵华后,(其实早在抗战八年之前,日本就已在东北发动战争3年了,如果当时政府把东北看作 中华一分子,至少该在史书上称为抗战十一年才对,至少前三年是东北人自己打的,后八年是东北人联合国内同胞一起打的)。而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败的1945 年,东北当时作为想要国际共管区域被日,国、共拆台后,国共才为了夺天下方首次拿出血本来争夺东北这块肥肉的。至于建国后的共和国长子,大家可想而知了,共产党坐取渔翁之利,再不给东北各美名就更说不过去了。该贴详看日志里《不为认知的东北》

毛泽东也说过:要想得天下,必须不惜一切争夺东北。

新中国成立得有几个大城市啊,得有工业呀,去东北找找城市规划的经验,找找发展经济的经验吧。

如果关内拿不下来,先定都长春。

2、很多关内人认为东北人蛮不讲理,是“野人”的故乡。更是笑掉大牙,东北的犯罪率在中国算是比较低的,比起关内所谓发达地区的广东,比起关内的其它地区,东 北的犯罪率都很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东北人都比较有正义感,而且敢于与犯罪份子做斗争。前不久看新闻,说的是吉林某地有一伙外地人(省籍是关内某省)当街抢劫,却不想被当地人围攻并扭送派出所。这些外地人说:以前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人阻拦,没想到在东北栽了。

在国民教育方面,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从20年代起百名国民中拥有大学生比例至今仍是全国最高的,甚至一度超越东亚地区最重视教育的日本,朝鲜和台湾地区。所以才有了至今保留多张当年留学东北的朝鲜人、日本人、台湾人、俄国人的照片。著名的吉林毓文中学是朝鲜主席金日成读书的母校,至于哈工大、白求恩医科大、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等诸多名校都是那个时代就建设的,而当年东北大学的教授薪水更是高达北京大学教授的6倍之多。这点从东北至今仍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科研机构、航天科学机构、医疗科研中心、遍地的大学就可以看出。以2004年长春为例,400万的城区人口中大学生的数量就有90万(当时大学

东北历史

生需将户口 转进长春的)。而除90万大学生外,长春2004年来自日、韩、朝、俄以及其他亚非拉第三世界的留学生就高达17万余即可看出东北在教育方面百年来的投入及影响。

20年代满洲全面教育的女子学校

东北历史篇二:东北曾经的辉煌

东北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形势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北亚各大政治势力的演武场,多少次文化建设在毁灭性战争后几乎要重新来做,这是东北古代文化缺少遗存的重要原因,而东北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令史学家望而却步。可叹的是,在文化纪录和传播手段日益完备的近现代,我们仍然难以知道东北的那段岁月。

零星读到过《奉天日报》和《满洲日日新闻》等张作霖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的报纸,但对东北从1920年到1949年的历史一片模糊。读罢曲晓范先生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除了惊讶于东北昔日的富强,更佩服于曲先生治学的公心、魄力,悲叹于中国的文化胸怀。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东北1949年以前的历史,讲的只是奉系军阀和关内军阀一样压榨百姓,伪满洲国的14年就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对关内中国工商业介绍得太多,以致于谁都知道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知道江浙财团。关于中国电影史则总是反复讲上海影业的繁荣,阮玲玉、胡蝶、赵丹广为人知,而对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厂——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只字不提,总是直接跳到1945年中共到长春接受日伪设备、厂房、人员,成立东北电影公司。这就有太多的自相矛盾,怎么1949年的东北突然就成了共和国长子?东北又是拿什么来支援解放战争和赤贫中国的建设?长春又怎么突然成了新中国

电影的摇篮?其实,东北人从年纪大的长辈那里很难听到象关内那样的对于旧社会生活的痛苦回忆,小时候的疑问在曲先生这部书里我们找到了线索。

1925年,奉系军阀在第三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占领上海,这背后的基础就是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这成为9.18事变的经济诱因。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而直到1949年,关内中国可怜的的工业还只是局限于几个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转经沈阳。东北易臶前夕,东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易职后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当我们广泛宣传上海滩的繁华时,千万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哈尔滨,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 1809个。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 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

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 1943年,当时世界上约有80个独立国家或政权,承认伪满洲国的有苏联、泰国等23个,中华民国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后与其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从1933年到1942年,伪满当局详尽规划了大大小小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的全面系统规划我们还没有做过。

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34年,长春建成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还有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伪满洲国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

一。由于关内连年内战,赤贫的中国人口大量涌向关外,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东北在张氏家族时代就以惊人的城市化进度超越东部沿海,伪满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增长,1931年9.18事变前夕,东北城市化水平为11.5%,1942年达到23.8%,而中国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达到18.96%(2001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52.1%,而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7%,)。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1945年达到11479公里,而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22000公里,1943年东北公路总里程近6万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国含东北在内公路总里程才8.09万公里。 1932年,东北航空线总里程1.5万公里,当年或近年的中国航空线总里程目前没有数据,但是可以参考的是,1950年的中国民用航空线总里程才1.14 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由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

东北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而且有亚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发电,1943年,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作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城市,长春一度成为许多学者讨论国民政府还都何处的首选。胶着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为了换取苏联参战以大幅减少自己对日作战的伤亡,在雅尔塔,美英合伙秘密出卖了中国,以中国在外蒙古和东北权益的巨大丧失为代价换取了苏联的参战,他们指出:“惟有苏联参战,才能最终战胜和彻底摧毁日本”。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150万军队在满洲里、朝鲜半岛北部、南萨哈林岛(库页岛)迅速摧毁了日本军队。仅仅23天的战争,苏联军队以极少的对日作战伤亡从中国换取了巨大利益,(中国抗战后没敢追究关于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加入苏联成

东北历史篇三:东北迷你古代史

东北迷你古代史

一、“东北”一词的含义

“东北”或称“中国东北”,韩

国和日本一般称之为“满洲”,有着

多重含义。狭义的东北,仅指东北三

省(图中红色部分),而广义的东北,

还包括内蒙古的东四盟(现在的呼伦

贝尔、兴安、通辽、赤峰四个地区,

图中淡红色部分),其西南和南面大

体上以大兴安岭和山海关为界。(此

版图约相当于满洲国)如果是从古代

东北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东北”

一词,还应该包括“外东北”,也就

是沙俄从我国掠夺过去的土地(图右

上方中最淡的红色区域)。

二、东北的民族

自古以来,在东北地区就生活着

很多各种各样的民族,金毓黼把其分

为四种:汉族、秽貊系、东胡系、肃慎系。其中汉族通常仅占据辽东地区,而且相比其他三个族系,进入东北的时间较晚(战国时期,燕将秦开扩疆),所以,下面仅简要介绍其他三个族系的情况。

(1)秽貊系,历史上建立了扶余、高句丽等国家,后来,一部分被朝鲜族吸收(当时的新罗),一部分被中华民族吸收(内迁到关内和被靺鞨人的政权渤海国吸收,以后的兴替是渤海—辽—金—元—女真(满清))。古朝鲜的主体民族可能也是秽貊系,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

(2)东胡系,起

先源于内蒙古东

部,西辽河上游,

被匈奴打败以后,

分为鲜卑和乌桓,

鲜卑族的拓跋氏

建立了南北朝的

北魏,而慕容氏

(《天龙八部》里

慕容复的家族)长

期控制着辽东地

区。之后,鲜卑和

乌桓先后都融入

汉族。有观点认

为,继匈奴和鲜卑

称雄北方草原的

柔然也是东胡一

系,其中一支化为后来的契丹,建立了辽国。蒙古族的先人室韦同样也是东胡一系的。东胡一系现存主要的分支只有蒙古族了。(上图中的某些观点不是笔者观点)

(3)肃慎系,东北世居民族,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到长白山的广大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有:挹娄、靺鞨、勿吉、女真(后改为满洲族),建立了渤海国、金朝及清朝。肃慎系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渤海国(其主体是靺鞨人,但不包括黑水靺鞨),后来渤海国灭于辽国,辽国又灭于金国(由

黑水靺鞨中的一支演化的女真建立),金国被元朝灭,其后肃慎系主体民族一直以“女真”之名生活在东北地区,明朝时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后来,建州女真统合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后来的清朝),并改族名为“满洲”(也就是现在的满族)。清朝灭亡以后,满族逐渐被汉化,到现在基本上已与汉族无甚区别。

三、东北地区建立过的主要政权

(1)古朝鲜(BC7世纪?~BC108)

古朝鲜是东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政权。史书

上提及“朝鲜”一词最早的应该是《管子》和《山

海经》,都是战国时期成形的书籍,也就是说最

迟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朝鲜”的概念,但当时

“朝鲜”更可能指的是一种地域概念而不是国

家。现在,根据文献及考古成果,韩国学界一般

认为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辽东地区已经形成

国家,通常称为“古朝鲜”。(韩国学界一部分人

也称“檀君朝鲜”)据文献记载,BC323年,燕

国称王,朝鲜也随之称王,可见此时朝鲜已经有

相当实力。后来,燕国将领秦开(荆轲刺秦王时,

荆轲的助手秦武阳的爷爷),北击东胡千里,再

东击朝鲜两千里,把古朝鲜的活动中心由辽东逼

到了现在的平壤附近。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

部发掘出来的琵琶形铜剑(韩国的命名,日本通

常称为辽宁式铜剑,中国的叫法不详)对这种说

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琵琶形铜剑的分布中

心也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中国转移到了朝

鲜半岛北部,并发展成细型铜剑,继而分布在整个朝鲜半岛上的。

BC194年,古朝鲜被从中土亡命过来的卫满(汉初燕王卢绾叛入匈奴,其将卫满也偕千人亡入朝鲜,朝鲜王准命其镇守西部边界)灭亡,卫满朝鲜建立,国号仍称“朝鲜”。卫满登上王位以后,大力整合周边的小国和部落,很快成为地区性的强国。到其孙右渠当国王时,汉武帝以朝鲜阻拦其他国家向汉朝入贡为由,发兵攻入朝鲜,并在BC108年灭亡卫满朝鲜,并在其地建立四郡,史称“汉四郡”,四郡中的玄菟郡,其地域就包括了东北地

区的一部分。(玄菟郡的首县(即首府)就是高

句丽县,也是高句丽兴起之处)汉四郡真正并立

的时间很短,BC82年临屯和真番就被取消,设

立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辖制,控制力下降;BC75

年,玄菟郡内迁至辽东(韩国学者称,是由于高

句丽人的反抗),汉四郡就只有乐浪郡保留下来

了。乐浪郡持续了很长时间(其间于204年在故

真番地析置带方郡),直到313年,在高句丽的

持续高强度攻击和中原政权由于自身混乱(西晋

永嘉之乱,316年西晋正式灭亡),无法提供有效

支援的情况下,内附辽东慕容廆。(带方郡也于

次年灭亡)从此,除了短暂的设立在平壤的安东

都护府之外,汉族再也未能有效支配过朝鲜半岛

北部。(由图中的疆域不代表笔者的观点,笔者

认为右图中真番郡和临屯郡的南界太靠下)

以前,因卫满篡国而未改国号,为了区分先

后两个政权,称前一个朝鲜称为“古朝鲜”,后

一个朝鲜为“卫满朝鲜”。(日本称“卫氏朝鲜”)现在,“古朝鲜”通常是这两者的合称。韩国学者一般称卫满以前的朝鲜为“檀君朝鲜”,不承认据称殷商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中国学者一般称卫满以前的朝鲜为“箕子朝鲜”,不承认“檀君朝鲜”。实际上,由于缺乏实证,其他国家的学者(如日本、俄罗斯)一般都不认为这两种是信史。在出土决定性的文字资料(不过,可能性不大)之前,此时期的政权老老实实称为“古朝鲜”还是最为合理。(笔者认为,在未出土文字以前,原则上应以考古学的话语系统为主)

古朝鲜的居民肯定不是汉族一系,这从继承古朝鲜的乐浪郡的考古文物可见一斑。典型的如墓葬、生活器皿、青铜器都跟中土文明有很大区别。据出土的乐浪木简的人口统计来看,公元前45年乐浪郡有28万人口,其中七分之一是汉人(这个比例忘了从什么地方看来的),剩下都是“土人”,这些土人应该就是以前构成“古朝鲜”的主要部分。现在,认为古朝鲜人属于秽貊系的观点较为主流。

(2)扶余(BC2世纪?~494)

汉武帝灭亡卫满朝鲜时,东北的北部地区已经有

扶余国存在(再往东往北就是肃慎系的居住地)。扶余

国是秽貊系建立的国家,一直到灭亡都不是很强势,

于494年灭于高句丽。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的王室

据说来自扶余,而百济的王室来自高句丽,也就是三

国中的两国的统治者都源于扶余。(甚至,百济的王姓

就是“扶余”)

扶余国的疆域大体以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其政治

中心可能在现在的吉林省农安县。

(3)高句丽(BC37~668)

秽貊系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早先源于汉武帝所

设汉四郡中玄菟郡的首县高句丽县,后来于公元前37

年建立了国家。(此年份源自《三国史记》,但三国史

记中三国的建国年份有很大问题,刻意美化新罗,本

应最落后的新罗建国比最早发展的高句丽还早(BC57

年),所以不是新罗的建国年份早,就是高句丽的建国

年份晚。但是根据玄菟郡的迁移历史,最早也不应早过公元前1世纪中叶。北朝鲜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建立了起来了,但是纯属无稽之谈,难道汉武帝置郡,首县会设在别国尚建在的首都?)

不可否认,高句丽碰上了好时候。高句丽统合周边势力时,因为实力尚小,汉朝政府也未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在东北地区汉族政权认为只有辽东地区才是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利益,其他地区能控制就控制,不能控制就放弃。这可以从汉四郡中玄菟郡的迁移历史和676年唐罗战争后,唐朝对东北地区的处置可见一斑),得以顺利发展。到了东汉末年,中土大乱,各方诸侯只管逐鹿中原,哪有精力关心东北一隅之事?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300年间,是历史上中原最混乱的时期,高句丽也随着这股大势发展起来,虽然中途也有挫折(如被毋丘俭攻入都城,几近亡国),但是最终还是成长为东北地区的第一强国。

高句丽早期的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后于3年迁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246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大破高句丽,东川王亡至今咸镜道境内,70年后才由美川王还都。313年逼迫汉人势力退出朝鲜半岛(趁着东晋末年永嘉之乱),但其政治中心尚不在朝鲜半岛。有证据表明,即使是313年之后,还有不少汉人继续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391年,广开土大王即位后,高句丽开始进入其最强盛的时期,征服了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并令新罗和百济臣服,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413年,长寿王继位,并于427年迁都平壤。(约在此后,高句丽的扩张主要是朝鲜半岛方向,窃以为是因为中国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比较稳固,在西南方向的扩张受阻)。475年,吞并汉江流域,使其领土达到鼎盛。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从高句丽手里抢走汉江流域,使高句丽的实力大减。(历史上,谁掌握汉江流域就会在三国之中拥有最强的实力。汉江流域依次掌握在百济、高句丽、

新罗手里,而这正是三个国家鼎盛时期的顺序)

随着581年隋朝的建立,东北地区的形式开始变化。先是612年,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攻高句丽,结果几全灭(一般认为,隋朝的灭亡与此事件关系颇大),然后是618年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在处置突厥问题的同时,一直想收复辽东地区,但两次对高句丽的用兵均以失败告终。668年,唐朝在高宗朝时终于灭了高句丽,并于其地建九个都督府,由设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一管理。但在670~676年的唐罗战争之后,唐朝放弃了其在朝鲜半岛北

部的统治,安东都护府也回迁辽东。(同时回迁

重置的还有设在百济故地的熊津都督府)

高句丽政权存续期间,东北的其他地域的情

况大致如下:

高句丽以西一直被东胡系掌握。先是鲜卑和

乌桓并存,乌桓在东汉末年没落以后,此地就由

鲜卑数部掌握了。鲜卑的拓跋氏南下统治北中

国,慕容氏则在河北、辽东一带先后建有以“燕”

为名的数个国家。后来,隋朝建立,鲜卑也没落

了,契丹开始兴起。

在统合东部和东南部的秽貊系诸小国以后,

高句丽的东北就剩下靺鞨人了。当时靺鞨分七

部,其中除了黑水靺鞨之外,靺鞨其他部都在高

句丽的统治和影响之下。高句丽的军队中就有靺

鞨人的队伍,而高句丽灭亡以后,统一新罗的中

央直属军“九誓幢”中,就有一支是由靺鞨人组

成的。右图中把粟末部和白山部划在了高句丽版

图之外,笔者认为是不对的。

对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和朝韩两国有较

大争议。在中国史学界,传统上一般认为427

年之前的高句丽因其政治中心和主要版图都在当今中国的领土之上,所以应属中国史;427年之后,高句丽迁都平壤,其主要的扩张方向是朝鲜半岛,所以应属韩国史。也就是从时间上分割了高句丽史,前期属于中国,后期属于韩国。后来,随着东北工程的开展,在国内学术界上高句丽全部都是中国史的论点占据统治地位,而朝韩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全部都是韩国(朝鲜)史。客观的来讲,笔者认为,从时间上分开讨论是比较恰当的做法。至于中国和韩国以高句丽灭亡以后其遗民的去向为历史归属的判断依据,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无甚意义。高句丽灭亡以后,其统治阶级基本上是归于唐朝的,只有一小部分,投了新罗。至于一般的民众,虽然有投新罗者,被强迁关内者,投契丹、靺鞨者,但其主流应该认为没有离开其故土,在30年后,渤海国建立时被融入到渤海人里去了。再者,高句丽与百济、新罗不同。百济、新罗的民众主要是三韩遗民(虽然百济的统治层来自高句丽,但其民众的主体还是三韩遗民),而高句丽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其民众的主要成分,除了秽貊系的高句丽人(统合周边诸秽貊系小国),还有众多靺鞨人(其版图就融合了大片靺鞨人世居地),其他应该还有一些汉人和鲜卑人。现代朝鲜民族的形成应该是从百济和高句丽灭亡以后的统一新罗开始的。统一新罗的民众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原新罗、百济人和居于大同江以南地区的高句丽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原新罗人为主,高句丽和百济都处在被融合的地位。也就是说,高句丽人在朝鲜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未起到关键作用,反而是高句丽人的大半融合在了中国的各个民族之中。现在,认为高句丽既属于韩国史,也属于中国史应该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4)渤海国(698~926)

渤海国是以靺鞨人为主导,整合了靺鞨人(除了黑水靺鞨)和原高句丽人的政权。

698年,契丹李尽忠占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营州大乱。粟末靺鞨部乞乞仲象和白山靺鞨部乞四比羽率众(应是高句丽人和原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人)东奔出逃。在出逃过程中,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均故,乞乞仲象子大祚荣成为首领,并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市附近)立国,国号“震”。713

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始称“渤海国”。

渤海国同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仅有一次与唐朝有过冲突(732年,渤海王大武艺派张文休从海路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而且,渤海国的汉化程度很高,所以,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曰:“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国与统一新罗的关系不是很好,比较著名的例子是897年渤海与新罗争长之事。当时,唐朝众藩国在官方场合是有一定顺序的,之前一直都

是新罗居各藩国中的首位。后来,渤海国要求把

自己的国家排在第一位,遭到唐朝官方的拒绝。

于是,新罗末期著名文人崔致远(曾留学唐朝)

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感谢唐朝政府没有让渤

海国居于新罗之前。

926年,渤海灭于契丹。其遗民主要融入当时

的东北各民族,有一部分投高丽而去。后来,辽

灭于金,原渤海人多融入到金人里去了。《金史·太

祖本纪》载,1114年十月,完颜阿骨打“招谕渤

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阿骨打建国时

最重要的军师杨朴,就是汉化的渤海人。金国登

用被辽国俘虏的原渤海贵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汉

人之上。可见,金人对同出靺鞨的渤海人有很强

的认同感。(因为,金人就是由黑水靺鞨的一支演

化过来的)

关于渤海,中国和朝韩的分歧也很大。中国

学术界认为渤海国是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建立的,

以靺鞨人为主体的国家,从头至尾都属于中国史,

而朝韩学者多认为渤海国的立国者大祚荣是高句

丽人,渤海国是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的国家,所以应该属于韩国(朝鲜)史。

首先从大祚荣是哪个族属说起。《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中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朝韩学者多依此认定大祚荣是高句丽人。《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中国学者,多依次为据,认为大祚荣是靺鞨人。笔者认为,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比较合理。如果大祚荣是高句丽人,史书上就直接写“大祚荣,本高句丽苗裔”了,而不会是“别种”。

其次,退一万步,即使大祚荣真是高句丽人,也不能认为渤海国就属于韩国(朝鲜)史,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渤海国的民众是以高句丽人为主(注意:高句丽遗民不全是秽貊系的高句丽人,可能更多的是靺鞨人)。虽然渤海国交于日本的国书中曾自称“高丽国”(高句丽后期自称“高丽”,中国方面的史书也是两者混用),但不能成为渤海国就是高句丽继承国的铁证。同一个国号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叫“宋国”的有战国时期的,有南北朝时期的,也有北宋和南宋,但这几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即使自己标榜是某国的继承国也不能成为证据,如王建立“高丽”,标榜继承“高句丽”,但是此时离高句丽灭亡已有两百多年了,其领土也与高句丽灭亡时的领土几无重叠,谈不上继承。

最后,从民族认同感而言,作为当时朝鲜民族主体的新罗人不认为渤海人是与自己同种属的人,反而是万般警戒,极力诋毁。如崔致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用“靺鞨”、“粟末小蕃”、“句骊遗烬,勿吉杂流”等极具贬低意味的词汇来形容渤海人。也就是说,当时的新罗人也认为渤海是粟末靺鞨的国家。

总之,跟高句丽史的归属尚有商榷余地不同,渤海史属于中国是毫无疑义的。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台风论坛 天气在线850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