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地方历史篇一:广州有名的历史地方

广州简介

广州别名羊城,简称穗,广东省省会。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辖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8区和增城市、从化市2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誉。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分 —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 — 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广州悠久历史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一十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生动地反映了广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广州的城垣建造始于秦代。当时南海郡的统治者任嚣率军平定了百粤,就在这里筑建城池,取名 “任嚣城”。后任嚣城的名字改为番禺城,位于今日的边仓街附近。其后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再次扩建了番禺城。三国时期的吴国,划交州东部为广州,番禺遂为广州所管辖,自此,广州之名正式出现了。广州有悠久的历史,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而留下众多的古迹。主要有镇海楼、五仙观、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石室等。

广州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鲁迅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 等是广州近代史的见证。这些历史景观与白云游览区、越秀公园、流花公园、麓湖、华南植物园、东方乐园、南湖乐园、世界大观等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广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现代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风云,同样在此留下辉煌的过去。英雄的史迹,令人缅怀追思,肃然起敬。同时,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沿海重要港口城市,为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千古不衰的繁荣、兴旺、美好的景象。

广州物产资源

广州目前已发现52个矿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 广州地区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其中兽类40多种、鸟类150多种、两栖类20多种。广州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达40.9万千瓦。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50℃ — 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广州的花卉和盆景也久负盛名,主要有白兰、桂花、含笑、茉莉、米兰、剑兰、菊花、金桔150多个品种,分为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

广州旅游资源

广州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1996年,广州评选出十大旅游美景,分别是: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州世界大观、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东方游.情中留(东方乐园)、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近年,又陆续新建了一批公园 。

广州又被誉为花城,一年四季均有鲜花盛开。红棉花色彩美艳,又有"英雄花"之称,故被广州评为市花,成为广州的象征。广州还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其主要景点有:三元里、黄花岗、中山纪念堂、白云山、越秀山、荔枝湾、光孝塔、光塔等。“羊城八景”则为:红陵旭日、海珠丹心、越秀远眺、双桥烟雨、东湖春晓、鹅潭夜月、白云松涛、罗岗香雪八景。

广州华侨之乡

广州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广州是华侨最多的大城市。据统计,全市有海外乡亲135万人,其中华侨、外籍华人52万人,主要分布在世界116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港澳同胞83万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亲属100多万人。广大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一向热心支持祖国的家乡的建设,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还热心帮助家乡公益事业,兴建了一批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1998年,21位对广州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对外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外国友好人士被授予第九批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至此,广州市荣誉市民共有161位。

广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特色的南国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发达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今日广州,百业繁荣,日新月异。这一座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名城、旅游胜地,正以迷人的风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广州正式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终没有变迁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极为罕见,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足够的底气。

前世之历史

公元前214年,广州建“任嚣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又下决心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一路顺北江而下占据了番禺。 到后来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之后,解决了南下秦军的后勤给养问题,

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岭南的战争,最终由任嚣带领赵佗等人南攻南越,终于统一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大业完成,岭南地区从此纳入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今天广东省大部分属南海郡,郡治在番禺,这是广州行政区划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番禺筑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旧仓巷一带),史称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史记·南越列传》载,任嚣在临终前对赵佗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为了巩固统一岭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设置郡县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岭南实行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主要有“屯垦戍边”、“筑道设关”、“谪戍移民,与越杂处”等。

广州又有“楚庭”之称一说,越秀公园内正有其牌坊。

1959年制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广州的标志。

在越秀公园内的“古之楚庭”石碑。

遗址自然没有,昔日文物却倒真有,就在俗称为“五层楼(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该馆藏有各朝代文物万余件,可谓浓缩了广州两千多年历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历史物证。

1962年区庄螺岗出土的秦戈,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变迁之路

三国时,得广州之名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难得的是,广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广州位居“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虚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广州地区范围已有人类活动。广州面临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很早就开始了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在广州的龙眼洞、飞鹅岭等地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凿、石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后来,随着耕作和捕猎技术的提高,学会了各种手工艺技术,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必从速耕种,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乡村,而是集中居住,从而奠定了广州城的基础。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古广州名)。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这些都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晋之际,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地方历史篇二:新疆地方历史

《新疆地方历史》

通过近半个学期对《新疆地方史》的学习,使我对祖国的西部边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教程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疆的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三点的新疆民族史。

时间在指尖跳荡,转眼间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楼兰古城。是谁,手持戈戟在为新疆而战,又是谁,淋漓的鲜血,为了民族的荣誉而战。多少年的血雨腥风,多少次的刀剑相交,不灭的是新疆民族精神,不熄的是中国历代王朝与新疆民族地深切友情!新疆,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恒古不变。谁也撼动不了,谁也改变不了。

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2008年,从西域都护府到新疆人民政府,从匈奴帝国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13个民则大杂居到55个民族小聚居,从一条古丝绸之路到8个国际通商口岸,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新疆人民在为人民生活奋斗,新疆人民在为国际和平尽力! 纵观新疆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新疆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

地方历史

着中原地带对新疆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新疆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新疆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我国任然将保卫新疆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新疆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新疆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国人民用智慧总结了其核心,又根据中国当前现状,研制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理论内容提到: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 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就当前新疆的发展状况而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的实例。“好心的维吾尔族的哥见义勇为”“善良的新疆姑娘为少数民族青年无偿捐献肾脏”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那你更会被新疆人的热情所感染。听“欢迎你来我们新疆!”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好客的哈萨克大妈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感动从心底交融,热情在指尖迸发,弹起手鼓唱起歌,新疆人民欢迎您的到来!

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

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

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新疆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 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早在隋唐时期,新疆人民就已经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形式。其中以伊斯兰教最为广泛。人民在宗教的教诲下进行着和睦的发展,没有暴力和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新疆后,党中央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其深远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特制定出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其中以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现今,奥运的圣火在欧洲传递时受到了各别民族分裂势力的阻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宣传负面信息,破坏了民族团结的宗旨,新疆人民一支团结起来反对恶势力对新疆的毒

害。“3?14打砸抢”事件又无常反应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新疆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将奥

运之火传递下去!

通过学习新疆地方史,我相信,新疆人民一定会为民族团结事业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为世界民族团结事业做榜样,亲手将奥运的火种交给北京。

对《新疆地方史》的学习,教会了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把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同西部大开发结合在一起同新疆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

喀纳斯的湖水映着晚霞泛着瑕光,塔里木湖在沙漠中流淌,广阔无边的新疆;风雨磨砺的新疆,神秘玄奇的新疆,热情好客的新疆,载歌载舞的新疆,不可分割的新疆。谁也拉不开新疆同祖国的臂膀,谁也擦不去新疆同祖国的历史,历史在流长,新疆在成长。

新疆人民爱好和平,新疆人民团结一心,祝新疆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新疆地方史》

院系: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学号:2010505164 姓名:贾宁

地方历史篇三:四川地方史

四川地方史(21幢114版)

第一章 四川地理概况 第一节 四川地形地貌

一、四川地理位置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老四川指的1997年重庆未划为直辖市之前,包括今四川省及重庆市的全部地域范围。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邻湖北,湖南,北接陕甘,南通贵州、云南,西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1997年以前,省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6%,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的大省。1997、3月14,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四川省面积48· 5万平方公里。

二、“四川”之得名

关于四川的得名,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唐时剑南一道,止分东西两川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原注: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原注:后改为潼川府路,即今潼川州)、利州路(原注:今保宁府广元县)、夔州路,谓之川陕四路。后遂省文,名为四川。”又《四川通志》卷二也说:“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 自从四川的名称出现以后,基本上没有更易,元代称四川行省,明代称四川布政使司,从清代就称四川省。

三、四川地形地貌单元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显著。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四川全省地形以龙门山----峨嵋山-----大凉山连线划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是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东部是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东、西两部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实况都有很大差异,历史进程也就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原本是远古时期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来因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冲积使湖盆不断抬升并。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湖水最终切割开东南面的巫山而外泄,大约在7000万年前形成盆地。四川盆地地域范围大致以川北之广元---川东之奉节----川南之叙永----川西之雅安四点连线做为盆地的底部与四面高山的分界线。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四面高山:东北缘是大巴山、米仓山;东南缘是巫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是龙门山、邛崃山等;该区主要山脉有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盆地区内最高峰是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故常称为盆周山区。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于山地之间,山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秀山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川藏公路是川西北高原地区与川西南山区的大致分界线。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

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主要是高山峡谷,也有一些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这些地方高山耸峙,河谷深切。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木里县境内夏俄多季峰海拔5958米,而东南部的河谷平原最低处在雷波县境内的金沙江河谷底,海拔仅为305米,相对高差达5600米左右。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南北长118公里,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四、四川的河流湖泊

千水之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

条,所以号称“千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四川主要河流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公里。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区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自然湖泊有泸沽湖,又名左所海、永宁海、勒得海,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 72 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个断陷湖。四川冰川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全省共有冰川200条,总覆盖面积51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210亿立方米。达古冰川

第二节 四川地理特点

一、地形地貌的封闭性

四川省四面由高原和高山环抱。对外自成封闭性的大地貌单元,内部各小地貌单元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逢走半天”。剑门关是天下险关、雄关,是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方,“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守住剑门关,四川得安然”。

二、地貌类形多样性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山原、河谷、湖泊、岩溶、冰川遗迹等地貌,而各种地貌又巧妙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三、资源丰富性

天府之国。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手工业资源、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丰富的黑色、有色金属和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天然气、煤、太阳能,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众多的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大省。

四、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重庆市未划出之前,四川省人囗居全国第一。四川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10%的人口

五、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世代居住在省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 白、纳西、布依等14个民族。四川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3个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 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此外,按民族县对待的尚有北川、石棉、盐边、?米易县和仁和、金口河区。民族自治地幅员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其分布地域遼阔,人口密度小,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

六、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

四川的行政区划表现为东部区乡密集,西部区乡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性。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西部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仅有10%的区乡。

第三节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但历史非常悠久,从三星堆遗址到现代化产业,无一不是以历史的事实告之我们,四川各族在开发四川的过程中,创造发展了一支有别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齐鲁文明却又毫不逊色的巴蜀文明,中国历代的许多历史大事与四川密切相连。四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历史上四川的开发虽然落后于黃河流域,但自战国以后,特别是都江堰建成之后,为四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旱涝保收人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历代常有蜀粮外运,蜀锦誉滿天下,并沿南方絲绸之路频频外运。历史上常有河洛关陇诸地灾民入川就食,而少有川民逃荒外出的现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市,有“扬(州)一益二”之说。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略要地

虽然地处西南偏隅之地,与历代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较远,但江山险固,地土肥饶却使四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司马迁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先取关中或巴蜀做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外线作战方能有兵源和财源的补充,才可能建成统一天下的中央政权。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其一,四川封闭型地形地貌,遼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形成自给性很强的经济结构,既可是为国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为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说“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其二,四川做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非常重要,历史证明凡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反之则影响整个国家大局。如诸葛亮坚定执行“西和诸戎”的政策,与孟获屡战终和。使南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后方;相反、东汉地方官因压榨奴役过重则引发羌人的反抗,东汉政府一镇压,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其引向民族仇杀,三次大战导致东汉政府财政空虚,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黃巾起义。故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己治蜀未治。

其三,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东西差异、少数民族与汉族差异。山区与坝区的差异。贫富对立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第二章先秦时的四川

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古人类学家认为,亚州西南部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四川南邻发现我国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北邻陕西省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距今110万年),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悬念,在云贵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间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的遗存?

而巫山县大庙镇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告诉我们: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四川古人类悠久历史的明证。有的学者认为巫山“人”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范畴。此外,在资阳黄鳝溪和鲤鱼桥、成都市羊子山、川西南的汉源县大渡河北岸的富林镇、川东的铜梁县城附近、重庆九龙坡马王场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远古时代的四川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以1951年在资阳县黄鳝溪发现的“资阳人”最著名。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化石,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属于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四川分布广泛,已发现200多处。其地域东起巫山,西至雅垄江、大渡河,北至阆中,南到长宁皆有发现。而在广元营盘梁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巫山大溪遗址、广汉三星堆文化一期、西昌礼州遗址,成都市、青衣江、岷江上游文化遗址等等,都有四川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距今5000~7000年。为我们提供了先民们在盆地四周,从事以农业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畜牧等经济活动的证据。

新津县宝墩文化遗址(距今4500年),已有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城”出现。紧随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我们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周围,并且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二、古史传说

在中国古史传说的丰富资料中,保存着有关远古四川历史的片段记载,从这些古史传说中,也可以了解一些远古四川的状况。女娲、皇帝元妃嫘祖、帝高阳(帝颛顼)、大禹

三、古代的巴蜀

古代四川大地上,生活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和群落。其中巴、蜀两族最大。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巴人和蜀人至迟在春秋时期己进入奴隶制时代。建立过巴国、蜀国。

(一)巴族与巴国 1、巴名称的由来

至于“巴”之得名,也有诸多说法。《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渝州,《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已佚失的汉代谯周所著的《巴记》。《史记·张仪列传》说“苴、蜀相攻击”。唐司马贞《索引》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 苴是芦苇,俗称巴茅草,盛产于川东一带,巴人以此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蛇食象”。

后一种说法沿自《山海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还有人说巴就是坝,生活在坝区的人也。童恩正先生认为“巴族祖先廪君有生于石穴的传说,而在川东方言中,又长期地呼石为巴”故认为巴最早含义应是指“石”或“石穴”,巴人即生活在石穴中的人。

2、巴族的起源

《山海经》说巴人是太皞氏后裔。《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华阳国志》说巴人是黃帝的后裔。《华阳国志·巴志》:“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人矣。 ”童恩正先生认为巴人是从湖北武落钟离山辗转迁徙而来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

3、巴国的兴衰

巴人活动范围曾达到汉中地区,并与陕西的周族有所联系。《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灭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是说商后期巴人曾参予武王灭纣的战争。西周建立后,大封诸侯,巴也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其首领为巴子。巴子转化为有土有民的君主,强悍的巴师成为维护统治的坚强支柱。巴国的活动在以重庆中心的川东地区。其地域“东至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贵州、涪陵)”,其势最強时,曾据有今湖北西部和贵州东部。巴人勇武善战,活动的地方很广,长江沿岸的丰都、涪陵、巴县,嘉陵江上的合川、阆中等地,都是巴人建过都的地方。巴人曾臣属于楚国,后来巴楚不断发生战争,又与蜀有矛盾,公元前316年与蜀战,巴求救于秦,秦乘机灭巴、蜀而得到四川。

(二)蜀族与蜀国 1、蜀族的来源及早期历史

西来说:蜀族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进入成都平原的。古史记载说它是黄帝后世的子孙。蜀人也世世代代自称为皇帝的后代。大致反映了蜀族的祖先与西北地区的氐羌先民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东来说:东方有缗氏的后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蜀族的第一代始祖叫蚕从,后代称蚕从氏。蚕从之后成为蜀族首领的先后有蜀王柏灌和蜀王鱼凫。《蜀王本纪》称蚕从、柏灌、鱼凫为“三代”,并说:“此三代各数百年”。

2、古蜀国的兴衰

古蜀国活动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其地域据有今成都市及乐山、雅安、绵阳、内江等地区,以及阿坝州、凉山州和宜宾地区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代奴隶制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相续1500~1600年之久。西周时代,蜀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今郫县)。杜宇致力于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在礼制方面,杜宇王国已初成制度。1929年在广汉中兴场一个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一批数千年前的玉器和石器,揭开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经多次发掘和调查,发现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外,还出了两坑玉器,数量达三百多件,制作精美,属于古代“礼器”范畴,礼是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下人们行为规范,礼器的大量出现意谓着奴隶制国家的存在。证明这里是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古蜀国政治经济中心。

杜宇王国在政治制度上受到周王朝较大影响。蜀在国内还按照西周分封制的要求修建社稷禅坛。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上限为西周。杜宇王国的统治维持了大约一百余年。春秋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蜀王本纪》载:杜宇在中原了七雄称王时,他建立国家,“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都于郫”。后来一个名鳖灵的人自“荊”入川,逐渐取代杜宇建立了开明王朝。而四川先民因怀念杜宇便产生出他“死化杜鹃,”的传说。今郫县有望丛祠,是纪念杜宇的建筑。开明王朝存在约300年,前后十二世,对开发四川有过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初,原定居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九世开明帝后迁到成都。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开明王朝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是实行分封制。而广大被统治阶级被编制固定在一种称为“五丁”的社会组织中。1986年发现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展现距今4700~3000年前四川先民的文明成就。这里城墙高耸,壕沟深掘。南城墙外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大型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方圆2.6k㎡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三) 巴蜀的社会经济 1、巴的社会经济

巴人早期以善于涉猎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之以原始的粗放农业。西周中叶以后,巴深受蜀地农业的影响,致力于农耕,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巴国农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在农耕技术方面,江边河岸台地平坦之区已经开辟成种植水稻的良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普遍开垦畲田,种黍、稷等作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谷物多有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巴地出产一种叫“巴清酒”的名酒,香醇浓郁,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名列《周礼》“三酒”之一。 手工业方面,巴人成就很多。从巴地出土的陶器看,制作技术已有提高,出土了轮制方法。陶器品种有炊器、饮具,又有装饰用品,可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巴人的竹木器编制业颇为

发达。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船棺,在棺低有六棱孔眼的篾垫遗迹。 随葬器物中,有的漆盘使用竹编胎骨而不用木制。昭化宝轮院的巴人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残篾器和一件木梳,木梳制作精美,与长沙楚墓所出在形制上几乎完全相同。 纺织业相当兴盛。巴县冬笋坝曾发现麻布和绢的痕迹。文献记载战国后期巴地的一些民户以布代赋,称賨布或幏布。

巴人手工业中最富盛名的是青铜器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青铜冶炼技术相当高超。运用现代方法对涪陵小田溪巴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测定,发现铜锡比例合乎常规。

2、蜀的社会经济

早期蜀族在经济生活中以狩猎畜牧为主。阴卜辞中有蜀族向殷王朝提供射手和御人的辞例。除田猎外,早期蜀族也兼营粗耕农业,以作为经济的补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早期蜀族,民无常居,人口稀少。西周中叶以后,随着杜宇王国的建立和大力推行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蜀的农业逐渐进步,成为经济生活中主要因素。春秋后,随着开明氏入蜀,一些进步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蜀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并促进酿酒业的进步。战国后,蜀地已经是沃野千里,土地肥美。 后人记载这里有“桑、漆、麻、紵之饶”, “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成熟,靡不有焉。”战国后期秦灭蜀后,很快就在蜀地调集了六百万斛大米,以资秦师东伐楚国之粮,充分反映了蜀地的富饶程度。蜀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是与水利事业的兴建密切相关的。鳖令治水的最主要的工程是开凿玉垒山作为分水口,挖掘人工河道,把岷江分流入沱江。由于水利事业的兴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除此之外,蜀人还从少数民族处引进新的品种,如胡豆。《蜀中广记》卷64: “戎菽,蜀人所谓胡豆也。《志》云:蜀人得种于羌戎,故名。 ”蜀最富传统的是纺织业。到了战国时代,蜀锦生产已有相当规模。秦灭巴蜀后,张仪、张若修成都城,“于彝里桥南立锦官”。山谦之《丹阳记》言:“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童恩正先生认为:在中原地区,锦的出现也是很早的,但 “蜀锦”质地较厚,表面光滑,实际上是一种缎。在矿业方面,蜀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璧玉、金、银、铁等。《禹贡》称在古代梁州的贡品中,就有铁和镂。古代蜀国的青铜制造业相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蜀国的商品交换。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蜀人在度量衡方面约定俗成,自成系统。广汉蜀国遗址曾出土数十件大小轻重厚薄不一的圆形石璧,重者达百斤以上,这些石璧即是在交换时用来平轻重的衡石。古代的蜀人在交通方面发明了栈道和索桥。栈道有土栈和木栈。土栈是在茂密的森林山地中斩木铺地,木栈则是在峭壁上凿孔设木。 褒斜道是秦蜀两地人民最早相互沟通的一条谷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栈道之一。在未修栈道以前,仅是一条谷道,行人只能绕道翻越山岭而行。至战国时期,中国有了冶铁工业,有了穿凿山崖的工具,此时,才有可能在路经之悬崖绝壁处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褒斜栈道始通于范雎为相的秦昭王时期,即公元前266年至前255年。《战国策·秦策》及《史记·蔡泽范雎列传》均称范雎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据说蜀主打猎到了褒斜山谷,与秦王相遇,秦王因知道蜀王贪财好色。秦乃凿石牛五头,预先放金在牛后,声言牛能屎金,愿送蜀王以石牛和美女。蜀王想得到秦的屎金之牛和美女,即命五丁力士开道修路,以迎美女和庞大的石牛。但是他迎来的不仅是石牛和美女,还有秦国的大军。古代蜀人在交通方面还发明了索桥。索桥又称笮桥,在河流湍急不易渡越之处,编竹成索,两端分系于两岸所凿石鼻之中,手足循索即可玄渡而过。

(四) 古巴蜀的文化 1、语言文字

在巴国的上层统治集团中,通行一种尚处于原始阶段阶段的文字,这种文字常常铭刻在战国时代巴国的铜兵器和其他铜器上,目前还不能释读。李学勤先生把巴蜀文字分作甲、乙两类,认为巴蜀文字甲类图形意味厚重,可能有音符、意符的区别,乙类则是“方块字”,“似汉字而非汉字”。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古代蜀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蜀王本纪》说蜀的古代,“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由于鳖令来自楚国,楚国使用的文字属汉字系统,所以蜀国统治集团使用汉字是完全可能的。

早期蜀族在语言上与中原很不相同,被称为“蜀左言”。随着战国时代蜀与楚、秦及中原列国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蜀人的语言成分发生了极大变化,到战国末已是“言语颇与华同”。

2、音乐舞蹈

巴渝舞:据记载,周武王伐纣时,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这种乐舞属于古代战争乐舞即武舞性质。据汉、唐

相关热词搜索:地方 历史 湘西地方历史 遵义市地方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