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类与历史篇一: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谈谈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谈谈文化人类与历史学的关系

本学期我有幸选修了一门《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老师在给我们授课之时所展示的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讲解,严谨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本人主修历史专业,接下来我就我个人在学习之余的一点见解,来谈谈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泰勒曾经提出过:“所谓文化或文明,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任何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句话明确地给文化人类学下了定义,并且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人类学其庞大而又有体系的领域及其分支。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果再细细将文化人类学分解,可划分为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学科。然而我们历史学所研究的范畴不就是囊括了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吗? 从总体来说,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对象、理论的方法与历史学戛然不同。然而,文化人类学既然要研究规约人类的民族文化,而文化又必然是历史的沉淀的总成,以至于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文化并不是天外飞来的外在社会规范,而是着生于具体民族历史过程的社会规范积累。就这一点而言,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文化从来就是有历史的文化,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一言以蔽之,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是历经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并且具有人类文明的气息的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文化人类学对历史学的关

注,几乎与文化人类学的诞生同步,只不过历经时代的沧桑,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历史的理解不同罢了。所以说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就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来说,文化人类学更加侧重于研究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和阶段,而历史学,者注重于课题。题目的缩小化,即研究某个民族的生活过程。一前者侧重普遍性,而后者者侧重特殊性。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进化论者理解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演变过程。他们所理解的历史是整体的人类文化史,而不是具体的民族的历史。

其次,历史学注重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其研究有时极为详尽和具体,而文化人类学注重的文化规范研究,视野很少局限于某种事或某个人,比较抽象。有人说“历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其实,我基本不同意于这种说法,如果你把历史当做一件艺术一样的话,那么历史就会失去它本来的面目,而是由着所欣赏人的思想与思维。所以历史只能是客观实在,因此,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接近历史事实。我国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终于成就了此书。正是由于他这种严谨的史学态度的作风,以至于才有了刘向等人的“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评价。这就是历史学与文化文类学

在对待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载上的不同。

第三,从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来看,文化人类学从形成到成熟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社会功能,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理解。一是文化人类学可以探索奇闻轶事,这一点基本同历史学相同。二是文化人类学是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海外政策的得力助手。这一功能可以说是殖民制度的帮凶,因此实际上,也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帮助和理论的支持。比如,当某一个强大的国家要占领并且要统治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有头脑的殖民者则会通过分析当地的风土人情来采取相应的殖民政策,以此来祈求统治长久。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对日本宣战,因为急于要了解日本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化,以利于政府制定相关的对日政策。后来本尼迪克特在短短几个月内,通过各种书籍、影视资料精心研究,写出了《菊与刀》这本书,成为美国对日本制定政策的良好借鉴。这大概就是中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另一种解读。此时人类文化学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凶”作用。文化人类学的最后一个社会功能就它的现实意义,即帮助大中型企业开拓市场。当某一种产品要占领当地的市场,就必须被当地人所接收。比如在印度,牛被看做是神灵,因此牛制品的开发在印度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相比于文化人类的功能,历史学的功能就显得犹为简单。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则是准确还原历史,并且起到一定的惊醒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以史为鉴,展望未来”通过这一点,我认为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最大的不同

则是两者的社会功能不同。

第四、就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涉及的领域来说,历史学涉及较广,而文化人类则涉及较窄。文化人类研究史前文化和当代文化,试图探索社会间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历史学者是比较具体化,甚至会涉及到某个显赫人物的浪漫史。就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来说,文化人类学会研究其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民间信仰等、而历史学则是通过史料分析莎士比亚有如此成就的原因。者就是两者的区别。

文化学不等于历史学,因为历史学家着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人类学家却着重人类体质与文化的研究,所以历史学也不能取代文化学。以上是我个人从四个方面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不同的分析,但是两者的联系又是什么呢?现如今,文化人类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科,但是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学会逐渐从局部事件的研究向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及至更为综合的文化史方向发展。

类与历史篇二: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与变革

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与变革

1.什么是国家的历史类型?为什么说国家历史类型的分类是科学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建立在同一类型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同一阶级实质的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看来,划分国家类型,必须以各种类型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二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即阶级本身。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国家。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看到,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四种社会经济形态: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制。与此相适应的也有四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的经济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可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但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不同,所维护的剥削形式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有区别。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与一切剥削者历史类型的国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是唯一的科学分类就在于: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近、现代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的分类,如按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主权或地理环境等等来分类。这些划分仅仅是对国家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无法说明划分国家种类 的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历史特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不仅揭示了同一类型的各个国家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一种类型国家与另一种类型国家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划分各种国家提供了确切的标准,而且为国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2.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地主阶级占有制。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领主制经济形式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交纳税赋,提供兵役等。领主的领地可世代相袭,但不能自由买卖,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庄园,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农奴。其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己的工具耕种份地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同时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并承担本领地的贡赋、徭役等。

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主占有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打破了“田里不鬻”的原则,承认了土地买卖的合法化。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耕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中国与西方封建制国家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封建制国家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决定封建制国家本质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成为封建国家特征的决定因。.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封建生产关系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制国家的特征也必然不尽相同。总的说来这些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领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世代相袭,不能买卖,因而领主个人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同时,领主主要以劳役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这就要求农民对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因此,在领主封建社会里,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手中。由于大领主在其所辖领域内几乎

行使着全部国家权力,因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

9 回复: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指南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与西方领主相比,作为大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而且,地主主要以实物或货币地租为手段占有 农民的剩余劳动。其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地主个人无权直接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必然要求建立 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自秦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西方封建社会的领主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因此,逐级分封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就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不仅土地所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而且,阶级划分与等级划分也是一致的。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拥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即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被剥削、被压迫者。这种以领地分封为基础的阶梯式的权力结构,是西方封建制国家的重要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土地所有制的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地主阶级在政、法律上的等级划分也很不严格。因此中国不存在西方的封建等级制。但是中国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由专职官吏行使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封建官僚制。其特点是: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政权权力结构,各级官僚不是凭借经济地位,而是通过科举等途径,由国家任命并领取俸禄。其次,官僚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的严密组织,建立了九品三十等级的官阶制度。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和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宗教化,从而达到控制人民思想的目的。

4.什么是法西斯国家及其产生的根源?

法西斯国家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所采取的一种极端统治形式,是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季米特洛夫指出;“法西斯的获得政权,并不是寻常一个资产阶级政 府继承另一个资本阶级政府,而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形式——公开的恐怖独裁——代替另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形式——资产阶级民主。”

法西斯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全面危机的产物。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首先,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资本主义大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特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其次,经济危机大大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资本主义民主制已无法解决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公开的恐怖专政来挽救资本主义的命运,在无产阶级的力量由于社会民主党的叛变而被削弱的条件下,为法西斯专政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法西斯专政制度,从统治方式来看是君主制的变种,它取消了最后一点点资产阶级民主,把公开的恐怖的暴力宣布为神圣的制度,暴露了垄断寡头的真实面目。历史证明,法西斯专政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灭绝人性的反动政权,必将被世界人民推动的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碎。

5.“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以推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增进国民福利为重要活动方向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保证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和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则利用社会福利政策缓和阶级冲突。其特点是在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下扩大政府权力,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是在帝国主义时期为了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秩序”范围内的一种新的改良的统治方法。就连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福利国家的拥护者仍旧是资本主义者??他们的动机并不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扶持起来,使它能为较多数人的利益更有效地服务。”

作者: 我爱夏天131 2006-3-9 18:55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指南

福利国家的理论,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垄断资产阶级意志的理论,它企图为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寻找一条出路。但这个理论只是一种改良的权宜之计,而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首先,福利国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基本矛盾。福利政策,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占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充其量只能一时地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不改变的情况下,企图在分配领域里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福利国家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加重国家负担,使国家对频频袭来的经济危机变得无能为力。

再次,福利国家利用福利政策根本无法解决阶级矛盾。因为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决定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由国家再分配,财源又不在国家手中,这种再分配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未改变的情况下,企图在分配领域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企图用国家再分配的办法解决社会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福利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法,是面对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力量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福利国家将和垄断资产阶级一起成为历史的陈迹。

6.什么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权组织上有什么特点?

帝国主义国家,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由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管理委员会,改变为垄断资本直接控制的、为垄断资本服务的管理委员会。在治理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的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从政治趋势看,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走向反动。

垄断资本为了对付日益激化的国内外矛盾,必然由以自由主义为主的统治方法转变为以暴力压迫为主的统治方法。这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帝国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对内对外政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了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为议会权力

的弱化、行政权力的扩大和行政机构的膨胀化。

第二,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大资产阶级控制政府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间接掌握国家政权,二是亲自出马直接执掌国家政权或担任政府要职。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美国历届总统及其内阁,都有财团背景。

第三,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文化和公共事业,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全面统治。日本学者真田足在《现代社会问题理论》中分析了“积极干预政策”的真实背景: 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出场是垄断资本主义内度结构变化和全面危机的必然产物。其直接目的,就是利用国家为垄断资本经济与社会利益服务。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以保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二是通过经济规划和行政命令影响、控制生产的盲目性,以避免经济危机;三是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垄断资本通过政府来制定经济、财政金融政策以摆脱经济危机。

第四,在帝国主义时期,国家的外部职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随着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和跨国资本集团的形成,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超出了国界,加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实施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国家制度方面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弱化立法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把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以维护垄断资本家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把广大劳动人民控制在垄断资本统治的秩序范围内。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实施统治的方法在实质上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这是其主要特征所在。

转载

11 回复: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指南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笔记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 政治的定义

二、 几种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四、 政治的地位

第二节 政治学

一、 什么是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政治学 2、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3、西方政治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四、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略)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的定义。什么是政治学。中国古代政治学。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西方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1、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 2、政治权力主体结构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合法性 2、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 3、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具备的条件 4、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之间的主要关系。

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权力的概念。政治权力的类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合法性。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具备的条件。 领会: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政治权力主体结构。政治权力的基础。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之间的主要关系。

应用: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编 政治意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政治意识基本框架,了解和认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

第二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 政治文化的概念

1、中外学者对政治文化颇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二、 政治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 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 2、大众政治文化 3、狭隘型文化 4、顺从型文化 5、参与型文化

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 2、社会资本的特征 3、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类与历史篇三:浅谈材料与人类历史

浅谈材料与人类

摘要: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发展力水平,材料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铜器、铁器、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等八个时期。目前,各种新型材料在各个领域应用极其广泛。本文将从材料的发展历史、材料与人类关系、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展望等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材料 人类(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类与历史)历史 发展 应用 新型材料 展望

前言: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正是材料的使用、发现和发明,才使得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走出落后混沌的时代,发展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从石器时代到高分子材料和硅材料时代,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70年代,人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得益于各种材料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人类历史文明得以更好的发扬,社会得以更快的进步。总之材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一.材料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学家将材料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天然材料、陶瓷、青铜、铁、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曾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1.1天然材料

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包括竹、木、骨、牙、皮、毛、石等材料,如棉花、沙子、石材、蚕丝、煤矿、石油、铁矿、亚麻、羊毛、皮革、粘土、石墨等。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当中获取,经过比较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利用。所对应的是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是极端低下,所以社会发展极其缓慢,人类文化也是相当简单和粗俗的。

1.2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我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常见的陶瓷有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盘、碟碗等;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等;工业陶瓷如砖瓦、卫生洁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及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磁性瓷、金属陶瓷等。陶器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无机非金属材料,这个划时代的发明不仅意味着使用材料的变化,而且比这更深远重要的是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创造发明了自然界没有的,并且全新性能的“新”材料。

1.3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其冶炼温度较低,制作器具的成型性好,是人类最早大规模利用的金属材料。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我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我国青铜器代表着我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常见的青铜制品有鼎、鬲、爵、角、罍、尊、盘、壶、编钟等,其中我国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

1.4铁器

铁器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的早期铁器时代,虽然商代铁刃铜钺的发现,表明金属铁早在3000多年前即已被古人认识,但是从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确切时间仍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省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主此外还有手工器具如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等。铁的价格便宜,铁制农具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铁的耐磨性能高于青铜,铁制农具更加耐用,对农业生产和军事进步有了更大的促进作用。

1.6钢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4%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钢的主要构成元素有碳、镉、锰、钼、镍、磷、硅、钨、钒等,其冶炼温度高,强度较高,用途很广。在人类发明炼铁之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由于钢较之最初的生铁有更好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钢的应用一直受到钢的产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的应用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钢铁建筑的奇迹,是杰出代表。

1.7有色金属

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有色金属可分为重金属、轻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如铜、铝、金、银、钾、钠、钙、钡、铅、锌、锡、钴、镍、锑、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电阻比纯金属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锡合金、钛合金等。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人民日常生活及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离不开有色金属。

1.8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

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可见,材料和这些重大突破都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在科学的引导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的双重作用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神奇的新材料,也正是这些日新月异的材料构成了20世纪人类新技术新文明的基础。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材料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之,人类生活离不开材料,材料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

二.材料应用与人类生活

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也非常深远。举凡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乐、医疗、通讯以至军事国防及太空发展??等等,无一不与材料有关。而除了上述的应用之外,目前更积极研发新材料,如高温超导材料、钻石膜材料以及附有人工智能的材料,而新材料势必将主导未来的世界。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材料科学的发展是具前瞻性的,是走在时代的尖端,它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地提升,材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甚巨,以前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2.1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路面、建筑物、桥梁、沟渠、航空航天、工业制品零件等许多方面,主要利用材料所具有的耐高温、耐磨擦、耐腐蚀以及高强度、高硬度等力学和热学方面的优异性能。常见的结构材料可分为高温结构材料、超硬结构材料、高强高韧结构材料等。高温结构材料主要是陶瓷材料,包括非氧化物系统和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的复合系统,其中包括氧化铝陶瓷、氧化镁陶瓷、碳化硅、氮化铝等应用广泛。金属陶瓷作为超硬结构材料,以其耐高温耐磨的特性作为良好的刀片材料。热固性增强塑料和工程塑料是高强高韧的结构材料,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DAP、ABS、尼龙等。

2.2包装材料

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产品都需要包装才能进入商品流通,因此,包装材料显得很重要。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和包装运输、包装装潢、包装印刷等有关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总称。包装种类很多,按内外层次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材料,按照功能分为防水包装、防潮包装、防霉包装、防辐射包装、防伪包装等,包装材料的性能涉及很多方面,与其理化和力学性质相关。根据材料的不同,包装分为纸质包装(如纸板包装、瓦楞纸包装)、木质包装(如木箱包装、木桶包装)、玻璃包装(玻璃容器)、陶瓷包装、金属包装(金属桶罐、喷雾包装)、复合包装等。

2.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造建筑物时所用的的各种材料的总称,包括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地面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以及装饰材料。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不仅与建筑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国防建设以及高科技领域,是改善人民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重要商品。新型建筑材料主要有新型墙体、新型防水、新型建

筑保温和装饰材料等系列产品,如伊通加气混泥土墙体材料、氯丁橡胶沥青防水材料、玻璃棉、泡沫塑料、不锈钢等建筑材料应用广泛。

2.4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功能材料有电功能材料(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材料)、磁功能材料(软磁、硬磁、高分子磁性材料)、智能材料、敏感材料、光功能材料(玻璃光纤、激光材料、红外材料等)、形状记忆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等。

2.5生物材料

与人体相联系的、移入人体起某种人体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生物材料。由于材料的不同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四类生物材料。生物无机非金属材料指生物玻璃、生物陶瓷、生物水泥及生物玻璃陶瓷等,稳定性好,抗压性好,易于消毒;生物高分子材料常用于制造人工脏器、人工组织等;生物金属材料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在整形外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钛合金;常见的生物复合材料有石墨纤维/铝复合材料、生物活性玻璃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2.6化工材料

化工材料是建造化工装置所需工程材料的简称。化工材料除应具有一般工程材料的性能外,还应具备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化工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化工用金属材料又可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主要指铁和钢,多数化工机械设备是用铸铁和碳钢制成的。高合金铁、高合金钢(如高硅铁、高镍铁和各类不锈钢)以及镍、铜、铝、钛、锆及其合金,也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非金属材料在化工中的使用日益广泛,主要有塑料、橡胶、玻璃、陶瓷、搪瓷、不透性石墨等。

2.7农用材料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新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用材料的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在农业上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田间作业、农田排灌、农业器械上。如:温室用的塑料薄膜、人造土壤、聚氯乙烯塑料、收割机、拖拉机等。

2.8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医药使用纳米技术能使药品生产过程越来越精细,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的纳米膜。总之,纳米技术正成为各国科技界所关注的焦点,正如钱学森院士所预言的那样:"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2.9复合材料及其他材料

自然界中有不少的天然的复合材料存在,如木材等。复合材料是有高分

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几类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除以上介绍的几种材料之外,还有在交通、机械、电子电器与信息、日常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材料,如汽车材料、电子电器与信息材料、机械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船舶材料等。

三.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舍弃传统材料,选用新型材料是当前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等。目前材料更新的主要发展倾向是用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单一材料,用精细的工程化材料代替传统的简单材料。据预测,纳米材料领域、生物材料领域会出现很大的进展。如何让以最少的原材料,消耗最少的能量,在最温和的条件下制造所需的制品,且制造过程对自然界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是人类还需继续探讨的热点。

随着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资源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关注,因此,新材料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的特点:(1)新材料的发展更注重将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材料如太阳能与光伏材料、核能材料、储氢材料、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材料、风能材料、生物质能材料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倍受现代社会的的青睐;(2)新型材料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进年来,产品材料的设计都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如抗菌、灭菌、消毒、除臭、防火、消磁、防紫外等;(3)新材料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和应用关系更加紧密。21世纪,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是材料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高寿命化,同时,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减少材料的浪费,节约资源。 结论: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材料经历多个发展时期,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人们曾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随着高技术群的兴起,又把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豪不客气的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在以后的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必定将目光投向于节能的、环保的、高效的、低成本的材料的开发及生产,让材料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达飞. 材料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3:221、227、235、240、270

[2].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公司. 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9).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1-4

[3].材料行业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历史类网游 历史类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