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物古迹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文物古迹篇一:富县历史、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简介

富县历史、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简介

富县简介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东靠黄龙山系以晋师庙梁为界与宜川相邻;东南和南部与洛川、黄陵相连;西隔子午岭、关山梁与甘肃省的合水、宁县毗邻;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壤。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总人口14.7万人。

历史沿革

秦为雕阴县地。汉置直路县。魏、晋匈奴等族入据,县废。东晋设长城县,西魏改三川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分北部增设洛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县城兼设鄜州,三年在西部分置直罗县。宋降三川县为镇,并入洛交县。元至元四年(1267年)撤洛交、直罗二县,辖地划归鄜州。1912年废鄜州设鄜县。1940年4月2日解放。1958年并入洛川县。1961年复设鄜县。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

开元寺塔

位于县城西山(龟山)半山腰间,修建于盛唐贞观年间(627—649),传为敬德任鄜州大督都时监造。造型为中空平面正方形,类似西安小雁塔,高大挺拔,古朴雄伟。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

方形十一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又名富县塔,残约40米;底层高7.13明、米,边长8.5米,底层东面辟券门,门宽1.46米,高2.75米。厚壁空心式,塔室方形,一层塔壁厚2.18米。塔身每面为一间,二层以上均为四面辟券门。塔檐下隐有出澜额,一层额上隐出“一斗三升”斗拱,补间斗拱两朵;二层斗拱亦为“一斗三升”;三,四层只有坐斗;以上无斗拱。第四层东门两侧饰方形假窗。层间以平砖加饰菱角牙子十三层叠涩出檐,塔顶残破,塔刹无存。塔内原置登临木梯,已毁。1956年和1995年政府曾拨款对塔身和塔基进行过加固维修,但现在塔身上部残损较大,时有残砖落下。

《延安府志》(明弘治本),卷五载:开元寺,在城北,内有白松奇石······;《陕西通志》(清雍正本)卷二十八引《鄜州志》:开元寺“在州城西北山阿,

寺门石勒敕修二字,年代无考······”。《延安市文物志》引《陕西金石志》卷二十八:《大开元寺兴致》记载,认为,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据此认为:开元寺塔“始建于开元二十八”。

杜甫羌村故居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2年)。祖籍湖北襄阳。祖上迁居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早年他南游吴、越,北游齐、鲁,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西入长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四十四岁时,才勉强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杜甫携妻带女避难到鄜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村)。这个“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的偏僻小山村成为诗人及全家寓居之地。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为肃宗。杜甫在羌村听到此消息,决定北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送长安,诗人在狱中非常想念家居鄜州的妻儿,便作了《月夜》来表达思念之情。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移驾凤翔。郭子仪率兵进至长安附近,这时杜甫才摆脱叛军的监视,潜出长安投奔肃宗。这位备尝人间辛苦的大诗人,并没有得到肃宗的重视,仅仅授给他一个八品小官--左拾遗。同年八月,杜甫因上疏谏劝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一事,触怒肃宗。被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力救,方获免,放还鄜州羌村省亲。他回到家中后,悲喜交集,写下了广为流传的《羌村三首》。十月唐军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携家人离开羌村迁往长安,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生活。

羌村自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圣访古的向往之地。名万历年间,御史中丞王邦俊在距羌村四里处的一块巨石上,题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一九四一年视查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沧落洛水毁鄜城,沟通于今尚纵横。落上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对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富县太和山历史

太和山道观是古老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当地健在的老人回忆,曾目睹过隋朝立的石碑,可见最晚在隋朝即有道观建于此地。此后历经战役,几兴几毁,目前可资佐证的仅有明之天启、清之康、乾三次重修之碑记。“文革”破“四旧”,太和山首当其冲,多有毁坏,仅存玉皇楼残迹,“文革”前山上有石碑三十通,现仅存四通,最早的一通是明朝的,也为残碑。其余三通都是清朝年间复修山庙所立功德碑,字迹依稀可辨。

清光绪二十五年,鄜州城内有一卖粽子的农民宋高娲,大号宋汉贞,为人老实忠厚,每天骑着毛驴,驼两筐粽子四处叫卖,劝人行善,所收布施用于重修太和山庙之用。所到陕北、渭北、甘肃、隆坊,不拘远近皆一日往返。有好奇之人,暗循高娲踪迹,只见毛驴四蹄腾空,如在雾中一般,转瞬间便没了身影。宋高娲在劝善的同时还说过许多预言,皆无根无据,玄之又玄之语,不为世人所信,但事后每每逢时成真,屡试不爽,后世之人方口服心服,尊宋高娲为“宋神仙”,而不知其名为宋汉贞。县志也有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富县城内有位神奇之人名叫宋高娲,人称‘宋神仙’,在采铜川受‘黄袍道人’点化,传其无字真言,料事如神,无不应验”。

太和山的朝天门外第一梯有台阶三十三个,是为了纪念宋高娲每天骑驴每户募集布施三十三文钱重修太和庙之举。来至朝天门,两侧有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九龙腾跃眼前。门楼有正门和两个侧门,门楼正中是玉皇楼三层,第二层为观音殿,第三层为玉皇阁。玉皇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钟楼内悬有享誉“天下第一钟”美称的唐宝室寺铜钟。走进太和山门楼,院内古柏参天,院正中为聚仙厅,“聚仙厅”三字为全国道协会长任法融所题。建筑风格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宇宙的朦胧认识。厅内依次供奉着真武祖师、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铜体塑像。厅内现存清朝遗留的三通石碑,记载着两次重修真武庙的经过。正殿为真武祖师大殿,坐落在院落的正北,两侧分别建有三清庙、龙王宫、财神庙等各路神仙庙宇52座,皆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宝室寺铜钟

宝室寺铜钟属国家一级文物。原为古鄜州(现名富县)宝室寺梵钟,铸造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诞生最早的大钟而享誉“天下第一古钟”的美称。

铜钟高1.55米,腰围4.20米,重三千斤(折现在1800斤)。大钟的肩部镂饰象征佛教清净界的展瓣莲花。几何纹和葵纹组成的宽带条纹把钟体分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铸一飞天。中部每面铸一朱雀。底部三面,两面各铸一青龙,另一面铸有318字的阴刻正书铭纹一方。

宝室寺铜钟,造型精美,图案生动,秀丽逼真,铸工匀称,钟声雄浑、深沉,声闻数十里。这样硕大的铜钟,无论从铸造工艺和图案装饰上,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研究唐初的佛教、书法、绘画以及铸造工艺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铜钟优美的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其神秘感。是全国存世最早的一口铜钟,堪为国宝,享有“天下第一古钟”美称。

大秦帝国高速公路——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侵扰,命大将蒙恬调数万人修建了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包头的军事要道—秦直道。秦直道穿越陕、甘、蒙三省区,全长700公里,最宽处60米。秦军由此路从咸阳出兵,三天三夜便可到达阴山脚下,对巩固边防起着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秦直道在富县境内共125公里,占秦直道总长度的17%。因道路沿子午岭山脊而建,因此成为全程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路段。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富县秦直道盘山道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它以出土文物和多年准确的地层叠加压关系,卡住了秦直道的绝对年代;秦直道旁同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对了解附属设施的分布和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本成果为700公里秦直道上修建博物馆抢占了先机,优美的子午岭自然风光环绕直道,青兰高速公路由此经过,开发旅游极具实力。。

修筑时如《史记》所载:“斩山湮谷千八百里”。费尽人力物力。富县境内直道至今清晰可辩。一般宽约30余米,行宫和兵站最宽处有50余米。可容40路方阵大军齐头并进。铁甲骑兵从云阳林光宫出发。三昼夜可达阴山脚下,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卒不敢弯弓而抱怨”。秦直道可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珠联璧合,相互辉映。

石泓寺石窟

石泓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有大小窟洞9个,大小造像3370余尊。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主窟规模大,保存完整。窟高5.4米,宽10.3米,深10.7米,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有基坛,坛基的四角各有方形大石柱上承窟顶,气势宏伟。坛上有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弟子(迦叶、阿难),佛与菩萨均跏跌坐莲花座上。佛高1.86米,座高1.59米,佛头饰螺髻,大耳,右手附膝,左手放在小腹前,身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袒胸,下著大裙。双目微闭,一付善貌庄严的身躯大有邪不可侵之势。二弟子阿难高1.74米,迦叶高1.62米,分立两侧,双手合什作祈祷状,温顺而文静,窟顶雕饰极其华丽,并镌刻有“释迦如来,香花供养”等字样。窟壁及四柱浮雕大小造像3270余尊(其中最大浮雕1.5米左右,最小浮雕0.2米左右),整个画面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窟内有金皇统二年(公元1141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和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等许多造像题记。

该石窟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使其石窟有着独特的风格。造像从雕刻和构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柱及窟壁雕刻的小佛像,排列有序,遥相呼应,神态各异,浮雕自然流畅,各主像雕刻刀法细腻,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舒适,极富质感。石泓寺石窟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被誉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

直罗战役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民党为乘红军立足未稳全歼红军有生力量,调集敌109师一个师和106师部分兵力对陕北围剿。11月1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到达富县东村,和周恩来、彭德怀共同研究布置了直罗战役,毛泽东亲自指挥了直罗战役。11月23日深夜,红军向进驻直罗镇的敌109师发起进攻。全歼了敌109师和敌106师的一个团,共歼敌6000余人,活捉106师师长牛元峰,取得战役彻底胜利,为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历史的文物古迹篇二:浅谈文物古迹的展示方法

浅谈文物古迹的展示方法

本篇文章来源于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而文物估计是一个国家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并且展示文物古迹。

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明,让人们能够走进历史,了解其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展示,而展示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按原状复原展示:是指按照文物古迹的特性对于其残缺的地方进行复原,或者对于地下遗迹发掘清理后按照原有的规模和形式重现那你。代写论文认为这种展示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展示文物估计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不会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造成破坏,而且能够再现它的宏伟气势,让人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它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方法必须要依据严格的考古资料,对其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恢复其真实性。

(2)揭露展示: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保护厅展示、露天展示和露天原状展示三种方法。保护厅展示方法是指对一些不宜露天展示的文物估计进行覆盖保护并进行展示,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露天展示是指在维持原状的条件下,对要展示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进行展示;露天原状展示是指在原址进行陈列展示,并且在其遗址上不能附加任何建筑设施进行展示。

(3)标识展示:是指对文物古迹的布局形式和分布进行重现,避免其遭到现代建筑的破坏,从而起到保护历史文化信息的作用。

(4)虚拟展示:是指使用三维动画等设计软件或者文物古迹的模型对其进行展示,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加立体深入的感受到文物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克服了其他方法展示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文物古迹指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我们要严格的保护它并且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以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biyelunwen/lishi/2012/1228/3280.html

历史的文物古迹篇三:家乡的文物古迹

家乡的文物古迹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课组成员:杨豪 雷畅舟 赖建辉 指导老师:周林松

摘要:文章写了3个组员去分别去网站上,各塔所在地调查各塔现在以及以前的情况有组长整理成一篇研究报告。内容有以下几点:各塔在几年建造、在建筑好以后是否有被毁坏的经历、被毁后现在的面貌还有在几几年被列为县级的文物或省级的文物。本次研究报告结束后,我们体会到要保护家乡的文物古迹,不让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贝毁坏在我们的手上,要保护好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贝。 课题组成员特长和负责内容:

杨豪——主要负责记录、上网查询、编写正文。

赖建辉——主要负责收集照片、总结文章摘要、穿插图片。

雷畅舟——主要负责修改添加及打印。

浙江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它就是我们的家乡龙游。家乡的变化很大,因此我们现在所在的家乡——龙游是座繁荣昌盛的小都市。听隔壁的老人说:龙游的历史悠久。我惊奇的想一个小地方也有如同西安古城般的历史吗?于是我和同学打算问清老人关于家乡的历史,老人说:“龙游的原名是不叫龙游的,而是因为历史的更新这个美丽的地方名字也一直在变化。”但是老大爷也不知道确切的实况只是听他的爸爸说过。所以我怀着好奇的想法,开始猜测龙游是不是皇帝来游玩过呢?因为皇帝在百姓眼中是龙,所以取名为龙(皇帝)游(玩)呢?但是光靠猜测是不准确的,好奇的我上网查询了知道才知道:吴越宝正六年(931)钱谬以“丘”为墓,不祥,改龙游称龙游县隶衢州,宋宣和三年(1121) ,因有记讳“龙”字,改名盈川隶衢州。 南宋绍兴元年(1131)是年复名龙游隶衢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称龙游县隶衢州路(元改制,衢州为路)。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太祖(朱元璋)己亥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称龙游县隶龙游府,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丙午年改龙游府改衢州府,至中华民国,称龙游县隶衢州。龙游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家乡龙游原来也是如古城西安那样的历史悠久,这让我身为一个龙游人而感到十分自豪!

我查找资料时还惊奇的发现龙游县境有“十殿九塔”之说,殿已经不存在了,塔尚存8座,皆砖塔,其中6座沿灵山江,衢江分布。1座为宋塔,其余7座塔皆建于明嘉靖至万历间。

舍利塔

在县城东11公里湖镇下街,始建无考,北宋嘉祐三年(1058)

重建。六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6.4米,基座砖砌,每面宽2.30米,须弥座高1.60米。每层每面有倚柱、佛龛呈壶门状,内臵玉佛,底下四层玉佛已盗失。倚柱间用阑额相连,上有砖砌扶壁栱二朵,为四铺作出单杪。腰檐为菱角牙子叠涩组成,檐头挂风铃,顶部塔刹完整。造型精致,为省内宋塔中少见。198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山塔

在县城北16公里横山乡横山村,明嘉靖十二年(1534)建。八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0余

历史的文物古迹

米,塔内直径3.5米,壁体厚1.16米。塔基及须弥座以红砂岩砌成,高0.59米,束腰部分刻卷草纹饰。各层收分较和缓,配富于变化腰檐,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平身科亦绘一斗三升斗栱。塔身底层东南西北各有壶门,以上各层皆有四壶门,设平座,方向错开。塔刹上部相轮已毁,塔砖脱落严重。塔砖刻“大明嘉靖甲午张氏横山塔砖”等字样。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

湖岩塔

在县城东9公里七都乡曹垄村,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0米。塔基须弥座用条石叠砌。塔身收分缓和,每层隔面有拱券门。砖砌倚柱,施阑额。每层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刹石制。第二层正面砖砌匾额上有“湖岩状观”4字。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鸣塔

在县城东南郊鸡鸣山上,明嘉靖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1.4米,基座条石砌成。各层腰檐均以4道菱角子叠涩组成。塔身收分明显,顶上二层尤甚。各层檐下均砖制一斗三升斗栱,各层转角处皆砖砌倚柱,倚柱间额枋相连。底层东北、东南、西南面拱券门,二层以上层面有壶门。塔刹无存,东北向各层塔檐损坏严重,塔身裂口多道。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洲塔

又名文峰塔,在县城东北新桥头。明隆庆年间始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重建,故第三层砖砌匾额“龙洲耸秀”4个大字边款有“乾隆五十三秋月吉旦”等字。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6.13米。塔基二层条石砌成,高0.48米,塔身倚柱砖砌,柱头上施一斗三升式转角斗栱,底层及第二层平身科施二攒,二层以上一攒。底层南面有1拱券门,以上各层隔面有壶门。塔内原有木结构,现无存。塔檐除底层外,各层东北角及西北角均坍塌,塔刹已毁。1982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浮杯塔

在县城东4公里七都乡朱家村,明万历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40余米。基座用条石砌筑,底层西面有1拱券门,以上每层隔面做有拱券门,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臵铜质露盘,四面用铁索固定,塔身第三层石匾上有“浮石宝塔”4字。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刹下塔

在县城北志棠乡塔下叶村,明万历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

式空心砖塔。高30.3米,石制须弥座高1.1米,束腰部分0.36米,下枭刻有花纹图案。底层塔身特高,各层砖砌倚柱都向中心倾斜,构成塔身向内递收的轮廓。底层有七道菱角牙子叠涩出檐,三层以上减为6道,檐角上翘,造型富有向上感。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和平身斜斗栱,底层正北、东南、西南3面开拱券门,塔顶覆钵形,塔刹大部已毁。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沐尘塔

在县城南23公里沐尘乡沐尘村雷峰山,建筑年代无考,

据形制推测当属明朝。六面七层空心砖塔。塔身第七层以上被雷击毁残高约13米。塔壁厚1.15米,塔基须弥座用粗麻石板平砌成。徒刑如同六棱柱,通体用25×13厘米青砖实砌,自上而下收分较大。第二层起每面每层有拱券形假门。每1券门两侧槏柱。第一层东南向有10.42米宽,1.45米高拱券门可供人进出。1986年7月列为县级文物单位。

我知道了原来我们这个小城市虽然没有西安古城那么多的历史文物,但也是我们这个小城市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啊!我们要尊重我们祖先的劳动成果,不去破坏它而去保护它。

相关热词搜索:文物古迹 历史 历史文物古迹手抄报 临汾历史文物古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