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就是现在摘抄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改变就是现在摘抄篇一:备战中考作文2015年

第三章 备战2015年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必备素材

人生故事

李子君的追求

在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长春1 5 岁小将李子君包揽了花滑赛女子单人表演自由滑、女子单人短节目、女子单人自由滑三枚金牌,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李子君5岁走上花滑之路,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午饭在去训练馆的路上吃。中午训练结束后回学校上课,晚上放学再去训练:一直练到晚十点。即使这样艰苦,她也没有一次提出过放弃。年少的她对体育的理解很深刻,“我很享受比赛的过程,真是乐在其中,每一次跳跃成功都能让我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不论能不能上领奖台,我都喜欢去参加比赛,只要每一次都要进步,就是对自己的突破,每一次都为了更强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就是跨越新生。”

适用话题:目标、坚韧、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阿甘——跨越缺陷,成就精彩

影片《阿甘正传》讲述了阿甘由一个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有障碍、智商低下的人,最后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的感人故事。阿甘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成功的光环在他头上闪耀着。阿甘是一个智障人,但是他跨越了自身的缺陷,在不断的奔跑中成就了自己,创造了奇迹。

适用话题:缺陷、跨越

孟非——电视月老的不懈追求

孟非,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由他主持的《非诚勿扰》节目收视率一度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高考落榜后,孟非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深圳淘金,严酷的现实让他不得已做了一名搬运工。一个月后,他开始认真思考未来,觉得只要从头做起,相信一定能实现人生的跨越。回到南京后,他到一家印刷厂当起了工人,同时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拿到文凭后,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一名记者!有了目标,他开始了一步步的跨越,于是从一名业余记者,到一名新闻工作者,从新闻工作者到著名主持人,孟非走向了成功。孟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命运给我生命中一个低谷,我会用它来创造巅峰。”

适用话题:追求、目标、跨越、从头做起

利兹的故事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警醒的美国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利兹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兹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利兹很受震动,她意识到如果沉沦下去,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她以真诚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最终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迈入她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

适用话题:拼搏、超越、追求、改变

姚明——用汗水战胜半聋缺陷

篮球运动中,敏锐的听力对于一名球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在防守中,时刻都要借助队友的提示、教练的呐喊以及身后的脚步声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然而,刚刚退役的姚明却告诉人们,早在8岁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耳聋了。回忆原因,是由于姚明服用了一种对自己过敏的药物,因此不幸失去了左耳的听力。为了弥补先天的不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姚明就把精力放在熟记教练安排的战术以及不断的训练上,以此让自己变得更强,不断用汗

水征服半聋的缺陷。乐观的姚明并不认为听力不佳是自己的缺陷。

姚明左耳早已失聪的消息传出后,立刻让那些患有耳疾的人们产生了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既然半聋的姚明都可以成为篮球队巨星,我为什么不坚强面对生活呢?眼泪有的时候并不代表全部,当你把泪水流干后还是需要面对现实,而在这个时候,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才是一位强者应该做的事情。毫无疑问,姚明做到的,而他的行为也感动了整个中国,让弱势群体们找到了精神依托。

适用话题:乐观、拼搏、残缺与完美

乔布斯与iPhone

2011年6月24日,万众瞩目的第4代iPhone正式发售。一如以前,“苹果迷”纷纷排长队抢购。创办35年来,苹果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电子商业圈的奇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被认为是乔布斯的人生忠告。以iPhone为例,当乔布斯在董事会上宣布要生产手机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可是在他“疯”了一般的坚持下,短短几年,全世界就兴起了iPhone热。另一方面,苹果不停地推陈出新,在变通中求得发展。

适用话题:执着、创新、内心的声音

“衣加衣”活动

2011年11月底,天寒地冻,腾讯网和西部某报社联合发起了“衣加衣项目”,这一活动原本只是想给甘肃部分地区的孩子捐赠冬衣,但令发起者没有想到的是,“衣加衣”迅速在全国引起反响。并且,随着“衣加衣”温暖行动的持续深

改变就是现在摘抄

入,人们见到了更多的山区孩子,虽然一件棉衣可以带给他们冬天的温暖,可是孩子们却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为了让这些特别贫困的孩子得到持续关注,“衣加衣”温暖行动发起倡议,号召爱心人士和贫困山区的孩子“手牵手”结对子,通过经常的联系带给山区孩子们永驻的温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这句话,在“衣加衣”活动中得到了现代诠释。“衣加衣等于爱,一加一等于不再孤单,这种简单不过的等式,让人们看到了公益行动的真谛。

适用话题:爱心、温暖

当代孝子

2011年6月,即将毕业的武大化学院博士黄碧海,因科研能力突出,被导师推荐到日本一家世界顶尖的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博士后,年薪4 0 万元。出身单亲家庭的黄碧海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母亲鲁胜利。但没有想到,8月21日,鲁胜利因胃肠疾病复发入院治疗,手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黄碧海毅然放弃难得的深造机会,留在母亲身边,扛起照顾她的重担,为母亲清理排泄物,在黄碧海不离不弃、精心照料中,终于创造了奇迹,植物人母亲被唤醒了。小时候,母亲牵你的手,在母亲年老或病危中,我们都应该像黄碧海一样与母亲“牵手”。

适用话题:亲情、爱、选择、回报

《牵手》背后的故事

缺少右臂的女孩在挣扎、徘徊,缺少左腿的男孩在呵护、鼓励,最终她被他有力的臂膀托举起来,看见了太阳,这是第七届残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的双人舞——《牵手》。舞蹈《牵手》中的女孩叫马丽,19岁遭遇车祸,失去右臂;男孩叫翟孝伟,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腿;这两个不幸遭遇肢体残缺的青年为了共同的爱好和理想相互牵手,共同奋斗,超越自我,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幸福。

《牵手》歌词: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

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适用话题:牵手、奋斗、超越自我

奥朗德:入主爱丽舍宫前后

奥朗德于1954年8月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城市鲁昂,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颇大,但其父亲的政治倾向却是极右。他父亲在政治生涯上一直不顺利,也因此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抵触他的政治观念。与父亲不同,奥朗德不喜欢对抗、冲突,而喜欢寻求和解,他懂得如何在不与父亲顶撞的同时,与父亲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奥朗德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氛围中长大,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后来,在他担任社会党总书记的1 1年里,他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好好先生,也许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2011年10月16日,奥朗德赢得党内初选,成为社会党2012年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他提出“改变就是现在”的竞选口号,主张“变革”,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扶持中小企业和对富人增税来吸引选民。他还表示,将对欧盟新签署的“财政契约” 提出重新谈判,主张欧盟征收金融交易税,并承诺将引导欧洲重返加速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道路。

“改变就是现在”的政治主张在总统竞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12年5月6日晚,法国总统竞选终于尘埃落定,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总统大选,将一位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政治家——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送进了爱丽舍宫。这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地震,也是左翼自1981年密特朗当选以来,在接连三次总统大选失利后的一次“翻盘”。法国新内阁于2012年5月17日下午在爱丽舍宫召开首次会议,先向自己“开刀”,总统和内阁成员减薪是会议首要议题,以期在国内经济低迷的现状下“树立榜样”。政府发言人娜雅·瓦洛·贝尔卡桑会后说,减薪30%的方案已经获内阁同意。其中,部长级官员的月薪将从1.42万欧元减至9940欧元,总统和总理的月薪从2.13万欧元减至1.49万欧元。此举,把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和内阁部长的薪水减少了三成,以兑现奥朗德的竞选承诺。

适用话题:学会适应、逆境与成功、妥协与进取、环境与成长、变革、以身作则

“红楼痴儒”周汝昌

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粲然世间。红学家中,高人辈出,然而,如周汝昌用功之勤,用情之深者,再无二人。如今,周老先生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的自叙对联,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适用话题:事业、执着、一生的追求

航天员的故事

2012年6月,注定有一段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的日子载入史册。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带着普洱茶、中华鳖蛋,以及刘旺、刘洋、景海鹏三位航天员进入太空;6月24日,在刘旺的操作下,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的载人手控交回对接;6月29日,“神舟九号”在太空遨游1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老兵操作手刘旺:14年的坚守从1998年进入航天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刘旺深爱着这个事业。当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在空中报告伞打开的那一刻,他满眼泪花;载人航天任务每次成功执行后,他都会发短信向战友祝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他,入选“神九”乘组,水到渠成。为了完成对接任务,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把对接过程训练了1500多次。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他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在显示系统出现异常,甚至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也能精确操控对接。微素材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有一次到对接模拟训练现场检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各种不同任务的

状态下,他都成功做到了。

适用话题:坚守、等待、精益求精

一次喝彩,改变了他的一生

美国医学博士爱泼斯坦,是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世界上第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之一。他首创了不少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包括切除脊柱和脑血上的肿瘤。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一位卓有成就者,在校求学时,却曾是一个有着严重学习障碍的学生。爱泼斯坦博士在他的回忆录《我曾是智障者》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默菲的老师。由于生理原因,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尽管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仍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他自认为比别人“笨”,就退却消沉,并开始装病逃学。默菲老师没有因他“笨”而轻视他,相反,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有一天课后,老师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将他的一张考卷递给他那上面的答案都错了。“我知道你懂这些题目,我们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呢?”老师挨个考问试题让爱泼斯坦回答。爱泼斯坦每答完一道题,老师都微笑着说:“答得对!你很聪明,我知道你其实懂这些题目,我相信你的成绩会好起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把每个题目打上对钩。

默菲老师在爱泼斯坦的成长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估量。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换一个老师,只知道指责爱泼斯坦不努力,或者干脆把他视为差生,斥为“蠢笨”,也许,未来的医学奇才就夭折在他的手里了。正是默菲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激发了爱泼斯坦的信心,他才告别绝望,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不再认输,不再懈怠,终于完成了正常人也不容易完成的学业,成为医学博士。“你很聪明,我知道你懂这些题目”,一句喝彩的话,扬起了一位少年的奋进之帆。喝彩能驱除消沉者心灵的阴影,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美丽,看到希望的绚烂;喝彩能消融自卑者心灵的雾障,使他们信心百倍,勇气大增。一次小小的喝彩,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适用话题:鼓励的作用

经典素材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艾薇塔生前的话语,曾经感动了整个阿根廷民族。出身卑微的艾薇塔,从未放弃追逐自己的理想。她与丈夫贝隆一起,为穷苦大众、失业者、单亲家庭、未婚母亲、无家可归者、无所依靠的老人谋福利。这位美丽的女人拥有非凡的演讲才能,她的演说总能给人带来激情和希望,这源于她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1951年7月26日,年仅33岁的艾薇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她依然如绽放的玫瑰一般开在人们心中,这就是贝隆夫人的神话,多年以来不曾淡出人们的视线。

适用话题:正义、坚强、人道精神

胡适的豁达与固执

1921年,梁启超将自己所著的《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写了一篇长文,文章中赞扬了梁氏对墨子研究的贡献,然后直率地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梁启超阅读之后有些不快,在统排书稿时,故意把胡适写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对梁启超的这种“孩子气”的做法,胡适没有计较,反而一笑置之,并在日记里这样评价和梁启超之间的这次学术交锋:“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胡适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因为梁启超比他大18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表示了胡适做人的理念,那就是豁达。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心灵的宁静,让别人产生安全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口碑,这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这正是一代大师胡适性情中迷人的一面。胡适也有固执的时候。1 9 2 9年,他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号”,生意一直不太景气。有人建议胡近仁利用胡适的名气来做广告,于是,他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胡博士茶”,

并拟定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说胡适早年服用过此茶,于是“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希望胡适“友情出演”。

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回信说广告“措词甚俗气、小气”,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骗人的话等等。在他看来,族叔如果有困难,他大可以伸手进行援助,但以假广告欺骗他人,以个人的人格操守为代价,则是断然行不通的。胡适的固执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了他做人的底线。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固然重要,但有时的固执,同样值得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适用话题:包容、理解、坚守、原则

懂 得

曹聚仁与鲁迅曾有过这样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 ,可看出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适当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在民国历史上,像曹聚仁与鲁迅之间这样互相“懂得”的人,还有很多。

1939年夏,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遍的《沈从文小说选》,顺利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关于个中缘由,他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从此以后,汪曾祺就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文坛,而后成为“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他是最懂沈从文的人,在行军过程中,只带了沈从文的书,只想听这个人说话。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丰子恺崇拜李叔同,两人的师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而为了回报恩师对他的培育和引领,丰子恺用自己的画笔、46年的时间和一段坎坷艰危的道路,完成了一个宏大的誓愿,这就是直到现在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六集《护生画集》。丰子恺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约,一个写,一个画,后来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个,继续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学生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蒋天枢是懂得陈寅恪的人,他也值得这种信赖。1 9 5 8 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这在当时来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文人之间的“懂得”是一种千古知己的情怀,是一种“斯世同怀视之”的默契,如清风之于明月,虽无形,却自有一股清辉耀人寰。

适用话题:知己、境界

珊瑚虫的生存之道

据海洋生物学家介绍,珊瑚虫是一种很小的海洋生物,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和遗骸堆积出土地。珊瑚虫积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就成为硕大的珊瑚礁石和珊瑚岛了。珊瑚礁能供人居住,珊瑚虫的遗骨坚硬,可以开采当作砖石或者烧制石灰。珊瑚虫的骨骼也可制作工艺品,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珊瑚虫很弱小,只有颗粒大小。为了在广阔的海洋中生存下去,珊瑚虫必须要互相紧紧地团结起来,抱成一团,依靠集体的力量,使自己生存下来。它们的子孙,就在父辈的遗骸中,继续繁衍生息。如果珊瑚虫脱离了集体,将很快被海浪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珊瑚虫看似纤弱,但是,它们的集体力量却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凝聚成一个坚如磐石的岛礁,不能不说,这是珊瑚虫的智慧和聪明。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漫漫尘世间,总是显得形单影只,像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浪掀翻。如果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就能够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像珊瑚虫一样,紧紧地团结起来,就是一种强大和无畏。

适用话题:团结的力量、个体与团队、合作。

90%的玄机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如果抛开简单的数学意义,这个等式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小到大,无数次应对过各种考试的我们都知道,60

改变就是现在摘抄篇二:读书好句摘录

1, 当我遇到你的那天,我的找寻终于结束了。

2, 把一项技术介绍给全世界的最好办法并不是发表学术论文,而是把你信仰的技术变成产

品。

3, 有些人就是想要划着一只橡胶皮划艇穿越大西洋。他们像这样做无可厚非,问题是你是

否能够容忍他们这样做。

4, 年轻的自由+透明度+新的模式+普通大众的利益+对信任的信仰=Goole奇迹

5, 投资者的普遍心态就是,百度是Goole的儿子。

6, 这种软件和硬件如此大规模且天衣无缝的融合,在英语中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的词可以描

述。因此,我们为它起了一个名字——Gooleware。

——《撬动地球的goole》

普通人与勇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勇士会把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看作一种挑战,而普通人只会把它们分成好事和坏事两类。

——《力量的故事》(Tale of Power)唐璜

在IBM,我们做的不是工作,而是事业—— IBM创始人汤姆·沃森

要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其实你不一定要像赛车手那样反应敏捷,也不需要像赫拉克勒斯那样力大无穷,更无需像爱因斯坦那样拥有超人的智慧。你需要的只不过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求生之道》Anthony Greenbank

承受失败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这其中还包括了那些从顶尖企业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冠军们总是不得不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并不断地承受失败或不奏效的组织方式所带来的痛苦。 ——《追求卓越》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

自行其是是秩序、标准以及质量的敌人。——《商业发展营销》西奥多·莱维特

我想告诉你们,我所有的好朋友,当你在高尔夫的陪伴下渐渐长大时,你就会发现,你从高尔夫中学到的一切都会逐渐在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显露出来。打球时一招一式的优雅姿态,握球杆时手掌心里的那份独特的感受,球杆挥出时展现出的力度与自信,所有这些你每次打球时都能感受到的特殊力量都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高尔夫王国》迈克尔·墨菲

生活方式是镜子,从中折射出来的是你的生活目标。——《大局》罗伯特·S·迪罗普

我的经验告诉我,那些在商场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某些为他人所不知的秘诀,而是他们具有了解更多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

你所经营的公司其实就是你本人的最好写照。

与其说精通技术是他们经商最大的成功资本,倒不如说是他们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所有想要创业的人都必须集三种身份于一身:创业者、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并且同时肩负这三种职能。而这三种身份和职能彼此间却互不认账:哪一个都想领导其余二者,而不愿意被领导。

如果我们说创业者总是放眼未来,而管理者们则总是把目光停留在过去,那么专业人士关注的目标就是现在。

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按照其所有者的需求来经营,而不是按照公理中所说的公司的需求。

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时,其所有者所适应的温室环境也开始面临崩溃的境地。对此采取的行动有三种,由此导致了公司的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一,回到幼稚期;其二,走向破产;其三,为了生存,拼死坚持。

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仅仅拥有运气、速度以及超群的技术是不够的,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加幸运,比你更快,拥有比你更加卓越的的技术。

“走向破产”的模式就好比俄罗斯轮盘赌博,举起枪来对准自己的人往往都不知道枪里的子弹已经推上膛了。

对一家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商品,也不是工作,而是公司本身:公司的形象,运作方式,以及为实现目标它会付出什么样的劳动。

最理想的公司就是那些按照行之有效的模式构建起来的公司。

所谓创业模式,就是指能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满足顾客在某一特定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的公司的发展模式。

对创业者而言,企业就是产品。然而,专业人士则认为,产品就是他交付给客户的东西。

雷·克洛克的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真正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开创了商业版的特许经营模式。正是这种商业版的特许经营模式的诞生,才引发了美国事业的一场大革命。

商业特许经营法的基础理念就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并不在于它销售的产品,而是它销售产品的方式。

创新就是勇敢无畏与想象力的签名。

事实很明显地摆在眼前,公司发展伊始,就应该重视量化。

如果你无法统一地管理公司,那你就还没有真正拥有它。

正是在创新、量化以及统一管理这三根中流砥柱的支撑下,那些伟大的的公司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

在确定公司在你的生活中部扮演什么角色之前,你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才是我最珍惜的?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梦想中的生活看起来是怎么样的?我希望自己能变成谁?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根本目标。

没有一副清楚地未来生活蓝图,你怎么可能成为这种生活的拥有者呢?

没有蓝图的指引,你如何知道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没有蓝图,你如何知道自己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呢?

你怎么知道自己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走了多远呢?

你又如何知道,为了实现梦想,你还要走多远呢?

假如没有确定根本目标,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你绝对不可能知道。

你只能把公司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你需要借助于它的帮助来丰富生活,而不是让它来消耗你的生活精力和热情。

为公司制定一个关于金钱方面的标准并不是战略上所必需的;不过,对你的生活而言,假如你想实现自己的根本目标,制定这方面的标准就成了战略上的必需品。

事实上,你创建公司的最终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卖掉它。

对小公司而言,组织机构图中反映出来的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它比小公司的其他任何一个商业发展步骤都更加关键。

只有当管理、人力以及系统这三项都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公司模式才能成立。

管理系统将会成为你管理策略的核心。通过这一系统,你的特许经营模式就能为你带来你所期望的结果。这个系统将会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有了它,那些由于员工的不可预测性而产生的问题全都迎刃而解。

我们做事的方法就成了一面镜子,从中反射出来的正是我们的本性。

在开发市场策略的过程中,你一定要完全忘记自己的梦想,忘记你对公司未来的憧憬,忘记你所有的兴趣爱好,忘记你的欲望和需求——总之,你要将一切与你有关的事物与思想从脑海中清除掉,只留下你的顾客!

一则电视广告的成功与否,其实在广告播出的最初三四秒钟内就已经了。而平面广告成败的关键则是标题,实验表明,75%的购买决定都是在阅读完标题之后就已经确定了。在推销中,数据显示,推销员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最初三分钟的销售陈述。

数据统计和心理研究是构建成功的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从适合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司通过商业流程来完成自身的发展,而整个商业流程其实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过程。

创业革命无非就是一次旅行,一次从“外部”那个混乱的世界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的旅行。创业革命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内心对于正确的社会架构、形式、控制权以及其他事物的渴望。

——《突破瓶颈》

迈克尔·伯格

改变就是现在摘抄篇三:高中议论文选读001(驳论)

高中议论文选读001(驳论)

文学和出汗

鲁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臵,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

第一部分(1):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敌论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倘不如此“便不久长”。

敌论论据:英国莎士比亚等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就都灭亡了。

第二部分(2-7):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一层(2-3),批驳敌论论据。抓住敌论论据中的漏洞,揭露敌论论据是编造的虚假的,“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从何看见”,这犹如闭着眼睛说“我睡着了”一样滑稽可笑。

第二层(4-7),批驳敌论论点。从三个方面列举事实进行批驳:①人类进化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

永久不变的人性。②现实社会生活证明不可能有永久不变的人性。③英国文学发展的史实证明文学不可能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将“道士”的“论道”与“批评家”的“谈文”放在一起类比,说明“谈文”与“论道”一样荒诞不经,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结尾用反语揭露和讽刺论敌为反动统治阶级效劳的本性才是“永久不变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敌论论据:“中国人”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

敌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第二层(6-8),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历史人物和当今英雄),驳斥论敌的论点。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弄斧就要到班门

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1900年之后的晚辈,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各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都大有裨益。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不妨大胆地到班门去弄斧。

【作品赏析】(以下内容,请摘要标注到“摘抄本”的原文中)

本文开篇,作者即给畏葸不前者当头一棒,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恐惧”心理,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接着,作者运用了例证法,以伽利略在亚里士多德面前“班门弄斧”来证明班门弄斧是一种胜利,彰显着勇气这个观点。随后,作者又从“班门”之前的后生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逐一进行心理障碍的排除,最后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大胆地“到班门去弄斧”。

莫以宗教信仰论文明高下

支振锋

“道德焦虑”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如何解决,人们却显然认识不一。多年来,一种认为中国社会道德滑坡源于宗教信仰的缺失,或者说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挽救中国道德社会的说法,始终在中国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萦绕。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广泛的《有信仰与无信仰家族200年的对比》一文,故意曲解美国学者温希普的研究,宣扬说爱德华兹家族后裔多社会贤达,而朱克家族多社会渣滓,原因在于前者有宗教信仰,后者无宗教信仰。而读完温希普原著的人会发现作者原意强调教育和血统,并未强调什么宗教信仰。

当然,宗教信仰对人们的道德塑造有着无可臵疑的重要作用,完全依靠世俗,也的确很难震撼心灵,化民导善。但认为宗教信仰是挽救道德滑坡的灵丹妙药,却是夸大其词。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一定会慈悲向善呢?且不说欧洲历史上的宗教迫害、战争甚至屠杀罄竹难书;即便今天,宗教极端主义不也是世界动荡和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因此,“道德滑坡源于宗教信仰缺乏”论,抑或“宗教信仰才能解决中国道德滑坡”论,从正面说,也许是面对道德焦虑慌不择路;从负面说,它不过是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文明竞争策略。

实际上,道德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变革社会的副产品。不管是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还是近代的英法德美,哪个国家在转型期未曾遭遇社会结构紊乱、社会关系失调以及社会道德滑坡的难题呢?比如,美国在19世纪末的经济腾飞期,同样存在贪污腐败、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司法不公、犯罪高发等问题。幸运的是,它们成功度过了艰难,进入现代。尽管其成功的秘诀里也许有点宗教信仰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显然是社会发展与制度完善。

对于整体上宗教氛围不浓的中国社会而言,靠“宗教信仰”来约束,实际上是放弃了个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担当。自省、自责与自新,即道德自救才是根本之计,更是我们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力量。将优秀品质归结于某些群体,将道德堕落归结为另外一些群体,不仅是一种种族或宗教歧视,其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选自2014-06-12《环球时报》。作者为《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

王话

中国人“道德滑坡”是因为缺少宗教信仰吗?这是人们经常拿来讨论的一个问题。《环球时报》上月曾刊发一篇《莫以宗教信仰论文明高下》的文章,文章举了欧洲宗教冲突及迫害的例子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慈悲向善,且中国当前的“道德滑坡”是社会变革所致,解决之道应是个人的“自省、自责与自新”,这也是“我们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力量”。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合理之处,但总体上讲,是没看到“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实质意义,并对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窄化了。

“宗教信仰”是什么?我们一般习惯于将这四个字连读,实则若分开读可能更合理,即“宗教、信仰”——宗教是宗教,信仰是信仰。宗教本身虽是种信仰,但信仰却不局限于宗教的信仰。正是各种信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世界、道德品格,最终形成各自的精神文化特征。当然,说宗教信仰对人类道德的形成与保持至关重要,也并不为过。

那么,对于“中国人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事实上,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如佛道二教和其他地方宗教信仰。即使作为一种世俗道德伦理学说的“儒家”,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对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辜鸿铭认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实际上替代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的作用,它们共同保证了人们的道德思想及各自的社会秩序。因此,辜鸿铭给儒家文化起了个“好公民宗教”的“别称”。

虽然儒家文化近代以来遭到诸多打击,但至今在中国人的道德理念中,仍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因素。

问题就在于,当下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极特殊也极关键的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经历过近代以来的种种冲击之后,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其中就包括“旧道德”的弱化及“新道德”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道德滑坡”,不如说是“新道德”成型前的道德相对空档期的表现,即使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同样在更多时候表现出了几千年沉淀的、独有的道德理性。

因此,笔者主张,解决当下中国人“道德滑坡”,需要宗教信仰,但未必是“西式”的宗教与信仰,而是在固有的传统道德信仰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现代的道德信仰。

(选自2014-07-16《环球时报》。作者为北京文化学者)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改变 摘抄大全 美句摘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