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晨曦的耽美文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类似晨曦的耽美文篇一:像苏东坡那样寂寞

几乎,在所有经典的文学中,凡是跨越时空的作品,都是作家通过叙事与抒情的内在转换,表达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既相互切割又相互吞噬的共生关系:生命的内在沉疴与生命的走向的本质苦难,构成了人类必然,甚至是绝望的生命归元。在这必然中,每一生命个体,都能找到自己,与这世界顺从或者对抗的反差极值:妄图通过努力,看见自己,在黑暗中行走的声音。

苏轼的《赤壁赋》,在我个人看来,则是这种生命内在转换与情感再现的经典之一,这种大苦无言的壮美,宛如坚韧而又倔强的金属,在黑暗里朦胧出几分祥和的亮色:通过自我与时间的相互睥睨,传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情怀。作者在这篇赋里,借助外在的叙事联欢与内在的情感冷遇,表达出谪居的个人况味。纵观苏轼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个人遭遇总是离不开社会的赐予。苏轼的生命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集团幽默:当政府决定要把某个人拿来把玩把玩,总是先把猎取对象像猪一样豢养起来,膘肥体壮之后,就让他浮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在苏轼的时代,作为北宋政府,还是相对开明的;作为北宋皇帝,也是相对开明的。唯一不开明的,就是皇帝身边那一帮奸邪善良的小人了。虽然任何一个时代,小人总是存在的。尤其衣冠枭獍者。

政治上难以施展才情的苏轼,在某种意义上,其流浪的命运格局,基本上都是小人们,同心同德努力的结果。当然,奸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如其弟子由所说,苏轼的被遭陷害,绝大部分是因为他才学太高,名气太大,口无遮拦,率性浪漫。一个才学和名气都高的人,难免不获罪他人,也难免不遭遇小人。而小人的特长就在于构陷,这点,历史几乎没有例外。为此,苏轼的被贬就成为社会的必然。其实,政府对苏轼本来没有什么,皇帝对苏轼也本来没有什么。可四周一圈吠吠的小人,红着狗眼狠命乱咬。再开明的皇帝,也经不住这种恶心的噪音蛊惑。为此,苏轼的宿命悲剧,几乎是社会与自我的相互决裂。好在苏轼在自我意义上,能够自我解嘲,哪怕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宿命地浪迹天涯。苏轼在流浪的路上,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挺了自我的内在气节。为此,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前《赤壁赋》,除了自身的美学意义之外,更多的则是其人文意义,社会意义。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或时代的断面,看得最多的,不是时代的欢宴,就是时代难以言说的阴暗与阴险。在苏轼的时代,社会格局是相对稳定的,统治集团内部在局部意义上,也是和谐的。唯一不和谐的,只是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使人丧失人性。作为苏轼本人,或许并不想卷入这种纷争。作为翰林院学士的苏轼,或许只想读读书,看看天,泡泡茶,喝喝酒。偶尔去灯红酒绿一下,以完成自我的宿命根本。但朝廷并不给苏轼这种机会。谁叫你才学和名气都高呢?当一个社会整体弱智,出类拔萃,或者具有相对健全智慧的人,总是率先受到攻击,这几乎是一条阴险的定律。作为苏轼,本意是善良的。本意善良的苏轼,当然不太考虑个人,或者基本上不考虑个人。因为苏轼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忠于朝廷的,也是忠于皇帝的。忠于朝廷的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也不欣赏司马光的顽固保守。深受儒家浸淫的苏轼,希望走一条比较中和的道路,在稳步中走向新的彼岸。但朝廷却扼杀了他的善良愿望。苏轼的唯一结局只能是发配,发配,再发配。这在当时,还算朝廷的恩典。因为“乌台诗案”仅仅是一个导火线,即使没有“乌台诗案”,也可能出现“鸟台诗案”,或者其他什么乌七八糟的诗案文案情案命案。朝廷要收拾一个人,总是很容易的,无论你多么杰出。越是杰出的人,朝廷收拾起来,总是越加顺手,也就越有成就感。因为通过此,可以更加证明,朝廷是无所不能的,朝廷是绝对不可战胜的。无坚不摧的朝廷,在如

此背景下,当然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公众道德,社会格局,民众走向的意愿如何。

其实,苏轼被朝廷赶出来,这应该是佛主的庇佑。在当时的体制下,苏轼没有被砍头,实在是运气,虽然差一点就被砍了。如此看来,北宋政府还是不喜欢砍文人脑袋的。比较喜欢砍文人脑袋的,还是秦始皇,以及后来的皇上或者陛下。秦始皇在砍文人脑袋方面,开了个绝妙的好头。也许,秦始皇的愿望并不在此,他只是给自己开了个冷幽默式的玩笑,结果无人喝彩,只好一意孤行,本想以扼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始”。这在某种意义上,有解决自我归宿的意思,结果弄巧成拙,到最后居然事与愿违。好在宋朝皇帝没有向秦始皇学习,或者已经学习了,结果被美酒美女一泡,事到临头又不好意思想起来。否则,十个苏轼也被玩完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苏轼从朝廷走向民间,终于完成了自我人生的大逆转,也完成了作为朝廷的苏东坡,转向民间的苏东坡的抒情叙事。

话虽如此,苏轼还是朝廷的,其思维与走向仍是朝廷式的,其自我无论怎样被贬,他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民间的一员,因为,无论官职大小,总是国家干部。这是苏轼的心理出发点。有了这个出发点,苏轼的朝廷心理仍然高高在上。这当然是由其身份,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与社会走向所决定的。有了这个前提,苏轼从朝廷到黄州只能算是暂时的迫不得已。

黄州,实际上可能比苏轼的想象还要差劲。但再差劲的地方,也有不差劲的景象或者想象。当年白居易被朝廷玩成江州司马时,还有黄芦苦竹,还有青山杜鹃。虽然景色不佳,鸟声不脆,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再说,浔阳江头,脉脉的夕阳,白白的芦花,皎皎的秋月,凉凉的金风,以及幽幽远去如少女眼眸般的软软波涛,不时拍打着老白的心。偶尔出去走走,看看,听听,说不定也会心旷神怡。所以,在那个不明不白的秋天,在那个明月或者微月之夜,老白送别友朋,闻见江中琵琶声,也不禁悲从中来,道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虽然,老白的感叹与琵琶歌女的感叹有本质的不同。苏轼作为那个时代,那个地点,那种景象,那种际遇,那种心境的碳水化合物,也难免不把内心难咽难诉的东西,借助景观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倾泻出来。文人,一旦一帆风顺,总是禁不住高堂走马,长街跃鞭,那副春风得意的模样,难描难画;一旦遭厄,不是愤怒,就是幽怨,抑或自残,甚至自戕。屈原烈士在这个方面开了先例。李白先生在这个方面也是典型。老李当年未出山时,总是郁郁寡欢,觉得天生我才怎么就没有个用武之地呢。一旦被朝廷召见,却立马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超级男声。可在被朝廷驱逐时,又禁不住长喟短嘘,特别是在个人美梦飘渺无依之际,居然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酸葡萄咒语。

因此,作为苏轼,除了政治理想的牵绊以外,在自我意识中,还饱受佛、道、儒三家强力思想与观照理念的相互夹攻,苏轼的自我与他我,几乎一半出世,一半入世,或许还有一部分什么也不是。面对生存的丛林法则,此情此景之际,也难免不心潮起伏。从京城到此地,早就饱含凄风苦雨。茫茫苍苍的黄州,断壁巉岩,森然高耸,滔滔滚滚的大江,无日无夜,无始无终。满眼萧然的苏轼,放眼远望,地迥天高,定格身旁,苦宅黄芦。苏轼摇头喟叹之余,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一条被朝廷遗弃的狗了。我们从他的《寒食帖》中,明显看到,老苏的内心,块垒与苦痛相兼,迷惘与梦想共举:苦雨搅着湿柴,泪水拌着忧伤,独上层楼,浩虚苍茫,静观自我,归路何在。内外交困的苏轼,不得不面对严峻的自我人生。好在还有几个友朋,愁苦郁闷之际,可以举酒邀月。这其中,一个老衲——弥勒和尚,始终对老苏充满了人文以外的宗教关照;一个山谷——黄氏庭坚,誓死捍卫老苏,典型苏轼门下一走狗。老苏拥有这几个人,苍凉的人生底板上,不多不少有了几许晨曦黄鹂的混合温馨。暗淡寂寞

的黄昏,阴风撩人的夜晚,也因宗教的关照渐渐变得安详明亮。这就是苏东坡,人文,情理,事理共处的苏东坡。

宗教,作为人类心灵的皈依,作为人类世俗生命的绝对补充,总是具有神奇的力量。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其他什么教,常常引领人类的心灵。让生命走向本真、祥和、宁静、自然。当然,我们不否认,宗教在局部意义上,也是政治或者政体的补充。政治蒙羞时,宗教总是跳出来;宗教蒙难时,政治也总是跳出来。正如老子所说,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个体,对宗教的赞美与崇拜,也是摆脱世俗苦难的有力途径之一。因此,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是危险的,在此前提下,苏轼的宗教理念终于照亮了自己:面对生命中的一切遭遇,能微笑尽量微笑,能哭泣尽量哭泣,坚决不模棱两可,或者坚决模棱两可。这就是苏东坡。当然,作为人文的苏轼,有世俗生活的烙印,生命就是从世俗走向世俗,然后在不自觉当中升华,这升华的一部分,就是精神敲打黑暗,理念敲打世俗的折射。

苏轼的《赤壁赋》,有两篇,一篇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一篇为十月。前者写水,后者写山。无论写水还是写山,都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文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无论世事怎样换山换水,只要能够紧紧把握住人文自我,生命就会丰富起来,生命的内蕴也会深刻起来。有了这种观照,无论怎样寂寞,也会让生命悄然感动。

在前《赤壁赋》的文本叙事中,作者不露声色地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物我一体的画面。从白天到夜晚,再到白天,时间的转换与空间的衔接,形成了这篇赋的基本事理走向。使之更像游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俱全,仅仅把记游过程虚化。时间:壬戌之(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类似晨曦的耽美文)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人物:苏子与客。事件:游览。这种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秋游。古人都有春游与秋游的习惯,特别是九九重阳,都有外出登高的习俗。这几个要素,作者仅用了一句话点出,简洁明了。交代完毕之后,就进行描写,再把描写与叙事结合起来,于行云流水中,构成了本篇的叙事游移与情绪起伏。

作为文本本身,界定为“赋”,按照刘勰对“赋”的定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根据这个界定,文本就别有韵味: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感悟,感悟中有议论,议论中有叙述,叙述中又有描写,形成一种情感回归主观再现的有机循环。如前所述,叙事要素交代清楚之后,情感要素走上了前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出了江面的辽阔与景色的壮美,展现了自然的融和与心灵的安详,扩展了自然与自我的有机嫁接。“清风”与“水波”,构成了唯美多元的画面,如果人生走向能够这样,该是多么完美。但我们的生命不是自然,自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命,各有各的生命轨迹,各有各的生命归程。为此,当苏轼面对长天清江,孤鹜落霞,内心的明快亦如秋江枫叶,几分红润,几分优雅,几分清闲,几分无为。于此,饮酒诵诗也就顺理成章。主客互乐,不是因为有酒,也不是因为有诗,而是因为自然宁静祥和的清江态势,因为美丽景色的基本提醒。这种提醒,无疑醇化了文人的内在情感,也敏感了文人的情感自我,不自觉拉近了物我之间的比照关系。这种嫁接,构成了景语与情语的相互叠加,加强了情感内敛与言语张扬的外射。后面的叙述与描写,更加强化了这一点。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凌万顷,如冯虚御风,如遗世独立,此景此情此态此感,把物我二者,全面融合起来,物化与情化的相互婉转,构成了洒脱飘逸的自我。这种由眼前景物再到内心膨胀的酿化过程,完完全全体现出了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水天如此,浩淼如此,小舟如此,想象如此,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惬意的呢?

行文到此,作者在本段结尾,毫无顾忌地说道,羽化登仙差不多就是如此吧。

我们都知道,成“仙”,是道家的一大追求,或者是唯一追求。一个人一旦成了“仙”,就可以“天地齐寿,长生永恒”。作为苏轼,产生这种情怀,当然有其原因。抛弃世俗,是苏轼此时的基本愿望。这种愿望,显示出一种境界。境界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人的高下。一个低境界的人,是不太可能在内心产生自我强化的态势的。这点,在我们的传统书画艺术中,体现得更加鲜明。境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我们评判事物高下的基本标准。苏轼就在这种境界中,充分表达了自我的瞬间欲望:对仙的渴求,对世俗的郁闷,一个有飞仙企图的人,对世俗常常是不合作的。

为此,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此时的情绪定向,喜悦的内心与宁静的景物构成统一,构成相融相照的明亮关系。这实际上属于乐境:心境俱乐,主要是心乐。但事实上,这种乐是一种假象,苏轼的乐只是暂时的。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常常有乐极生悲之说。在此,“乐”是表象,真正的内在,却充满了挣扎的渴望:这种月白风清的日子,在生命中并不多得,正是因为不可多得,才有了下文的情绪转移:举酒属客,扣弦而歌,月明景澄,惆怅我心。“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空明流光,心念美人,渺渺远方。苏轼内心难以释怀的东西,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出来。我们联系苏轼的生平,就能明显看出,政治上失败的苏轼,实际上是不甘心的,一个有自我壮志,又满腹经纶的人,不想在自我生命,社会舞台崭露头角,那是假的。只要是生命,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都有自我表现的野心。作为客人,对苏轼甚是理解,一句话也没说,埋头吹起洞箫,其声呜呜,其音袅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旋律中溢满了难以言说的悲伤。洞箫,在此仅仅是一种道具,却冻伤了苏轼更加苍茫的发配之心。

赤壁,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自然雄浑的山势,奔腾咆哮的江水,在秋江月明之夜,显得分外安详。这种动静相兼的自然景观,构成了赤壁秋夜特有的韵味。苏轼面对客人的洞箫,无言以对,禁不住灵魂的黯然,无奈之中,只说了一句,“何为其然也”。想借此,掩饰住自己外在的沉默与内在的喧腾。而客人的回答,却又加深了这种沉默的态势:一世枭雄曹操,当年挥戈赤壁,那气象,那阵容,那不可一世的辉煌,而今安在?或许,任何丰功伟绩,在时间面前,都微不足道。任何生命,在时间面前,都绝对无依。任何人,无论伟大,无论渺小,在时间的追赶下,最终走向虚无。与其在尘世苦苦挣扎,抛却人性与生命,为那虚幻不存的东西,不惜扼杀,摧毁,甚至葬身荒野,远不如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举匏尊,寄蜉蝣,渺沧海,如果有可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当然仅仅是想象。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就导致了人的困惑性,生命的内在价值究竟何在。所以,在生命的自我走向里,任何得意都有失意,任何失意,当然也可能有得意,但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无奈。无奈之际,我们除了把情绪或者情感自我转向以外,还有什么呢?当年徐文长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情感扭转遇到误区,不得不对自己下手,对自己下手不成功之后,又不得不把这种自戕的心理转到对艺术的顽强追思,正是因为这种追思,我们今天的书画苑囿里,才有了一朵潇洒飘逸的不死之花。

苏轼在此,借客人之口,表达出自己的基本人生态度。仕途不顺,不如求归。归隐,是失败文人们的崇高妄想。当年陶渊明在政治上误入歧途之后,很快矫正自己的心理视角,赶紧回家,过上真正苦闷的幸福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悍然决斗,使得老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更加自我完善,咬牙切齿地走向不归的远方。苏轼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展现自我的基本情愫:在这逃亡的路上,真的有自我的尽头吗?苏轼内心没底。内心没底的苏轼又不得不再次面对。

这是一种矛盾,自我与他我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又回归到了宗教。宗教,在苏轼的生命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教总是在苏轼无助的时候,从幕后走了出来,充当了精神教父。在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几乎都是宗教伦理的翻版,这其中,有佛教,也有道教。苏轼在这种自我解嘲的辩论中,展现出苏轼对生命二元的理解,也表达出苏轼对生命本我的尊重与正视: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于此,无论英雄豪杰,无论山村野夫,都没有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轨迹走下去就是。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正如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忧天?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乐,反而去忧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

这一段回答,明确表达了苏轼的自我生态观:生命无论走向哪里,也无论富贵贫穷,都不值得高兴或者悲哀。生命有限,主要是过程,而不是结局,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健康,灵魂没有困扰。因此,无论生命走向如何,有酒就喝,困来就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经有人问一得道高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老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旷达是主体,苦难是客体,欢乐是媒体,在黑夜里追寻自我是绝缘体。苏轼在此的答复,实际上是以乐写哀,只是我们今天阅读的时候,已经很难体会当事者的苍茫。苏轼的内心理所当然在煎熬中:今天如此,明天呢?如果没有明天,那是例外。这当然是潜台词。

纵观苏轼的这篇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事走向在文本中是弱化的,情绪转换是显性的。通篇的情感暗示都控制在弱化的叙事当中。但弱化并不等于没有,叙事脉络的清晰走向,也可以理解成是情感的支线:白天——月夜——白天(早晨);叙事经过:游赤壁——从流飘荡——主客对话——主客把盏——主客酣睡;情绪转换:喜悦(物我一体)——悲伤(物我各异)——喜悦(物我又一体)。如此的转换,我们不多不少有些明白,苏轼此为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任何外在的叙事,都是为内在的情感张本。任何生命,无论伟大,渺小,健康,残缺,都是时间女神的馈赠。对此,我们没有必要隔离自我,也没有必要背叛自我,更没有必要相互背叛,我们只能珍惜,如岁月珍惜黑暗,如生命珍惜死亡。这其中,对生命个体,对生命种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敬畏。

总之,叙事是感情的外化,情感走向的升华才是本文的根基。司马迁评价屈原的《离骚》说,整个一部《离骚》,都是遭遇忧愁的结果。当一个遭遇忧愁的人,总是率先想把自己的忧愁表达出来。这点,也符合我们当今的社会心理走向。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不通过外化的方式转换,那是非常危险的,又特别是当生命群体遭受压抑或扭曲。苏轼的情感纠结,在谪居的路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出来,我们不得不说,星光也是寂寞的。

也许,只有生命走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一种境界。只有进入一种境界,生命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旷达起来。只有旷达起来的生命,才能接受生命外在与生命内核的碰撞,才能走向自我意义上的安详与宁静。苏轼的情怀让我们怀念,无论他的孤独,不幸,悲哀;无论他的旷达,隐忍,善良;无论他的笑看人间,用自我生命,滴出幽暗苍茫的泪水。

类似晨曦的耽美文篇二:满分例文

一、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或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_______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以微笑面对老师

我很喜欢笑,因为笑是一种胸怀,一种宽容。每天,我都会对每一位爱我的人笑。因为,有了他们,我的微笑才会永久保存。爱我的人有很多很多。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就是最爱我的人;在家里,父母和弟弟,奶奶,就是爱我的人??

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会先对亲爱的奶奶微笑,因为她一大早就叫我起床,为我准备衣服。她是我在每一天里,最先对她微笑的人。洗完牙,吃完早餐,我都会微笑对妈妈说声再见。因为妈妈为我准备了美味的早餐。晚上,爸爸回到家,我都会微笑说声爸爸回来了。因为,爸爸为了我们,工作已经很辛苦了。每一天,我都会对我的家人微笑,因为他们都是爱我的人。

让我最遗憾的事,以前在学校很少对老师微笑。因为我觉得老师是一个很严肃,很严格的人。所以我不敢在老师面前微笑。见到老师,只是说声老师好而已。所以我很少找老师聊天。以前。我学习有困难时,只是问同学解决,很少向老师请教。所以,我的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我很讨厌上学。因为在学校,只能苦着脸。

上了初二,我认识了一位语文老师。她对我很好。把我当作好朋友。慢慢地,我们有说有笑。从那开始,我觉得老师就是我的朋友。每天,我都会对老师微笑。不管下课还是上课。老师原来是很可蔼的。因为她们为我们的未来,每天都在担心。到了初三了,那语文老师没有教我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因为是她教会了我对每一位老师微笑。

从此以后,我都会对每一位老师微笑。是她们教会我做人,教会我知识。

微笑,会使人与人没有代沟。每一个微笑,我都不会忘记的。

二、 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试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

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

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是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是用行动来书写。

人生中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来到这世界时,我们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当我们面对行凶的歹徒时,我们是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还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悄悄地溜走;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慷慨相助,伸出援助之手,还是置之不理呢;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在人生中,类似的选择一个接着一个,选错一道都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每当这时你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坐标,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人生的选择题,你能得几分呢?

人生的第二道题是填空题。有人说,人生下来就好比是一个臭皮袋,它里面空空如

也。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看人是否为自己填充了足够的知识。这话很有道理。任何人生来都是无知的,所以任何人想要有所作为,都必须从社会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但是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东西充实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莱得,小的时候学习不好,对物理,化学不开窍,但他没有逼着自己去学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最终成为出色的心理学家。在人生的填空题上,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高难深精,但一定要填充适合自己的知识。这道填空题,你又填了什么答案呢?

人生的第三道题是判断题。在人生中我们无疑要对他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给出自己的判断,这时你是从“世人浑浊而我独醒”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随波逐流,也许你会过得顺利,或许得到些许好处,坚持自己的判断你可能会有所损失。这时你是否敢于坚持自我?

人生的第四道题是问答题。在我们小的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向父母请教,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我们终究是要长大的,迟早是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此时面对如蚂聚而来的问题你能应答如流,解决自如吗?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你会如何做答呢?

三、请以“你是我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②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你是我的一本书

每日迎着晨曦行走在校园大道上,初夏的味道在山坡的野丛林中四溢开去,像一只高脚玻璃杯盛的薄荷酒,倾在流动的色彩中,醇厚清新,芬芳沁人,一齐汇成心底最美的风景,谱写出希望与光明的诗篇。

一日与好友同行,依旧是这条蜿蜒的公路,山坡上的小黄花漫天漫地地绽放,随风摇曳,璀璨夺目,它们是校园的五月最典型的标志。她木然而立,望着绵延的花海,久久地出神,又似在自言自语:“一朵花开的条件,除了阳光和空气,也许还包括一只偶然飞过的蝴蝶。”我怔怔地看着她,突然地,心里有一阵莫名的失落、无奈与感伤。是啊,每一朵花都必须历经一场与蝴蝶的邂逅,亦或在火一般蓬勃的夏季孤独地凋零。然而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或辉煌,或落寞,上帝没有时间来眷顾每个人的命运,不是吗?那么的一瞬间,我仿佛看到那本书写希望的诗集在我面前重重地关上了它的书页,我又陷入了迷惘。

因为我想起了始终在中考第一线拼搏的我们,的确,在这最后读秒的时刻里,每个人都在无畏地向前方冲刺。秋冬春夏,四季已又一轮回,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在灯影下埋头于书山题海的身影,人人都是勤奋的愚公,日夜连轴,任时日翻飞,左手执卷,右手持笔,我们用黑色的字迹来换鲜红的分数,沉沉浮浮,看着自己点滴的进步,每个人都是这场红与黑的较量中的赢家。是的,一路走来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相信梦想,用执着的信念征服未来。然而现在,当我面对金黄的无际花海,轻轻地叹了口气。沃野千里,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赢得蝴蝶的青睐,迎来属于自己的涅槃;正如初三的我们,再如何地飞奔向前,却不一定能够拥抱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不愿再继续想,生怕断了紧绷的心弦。

良久,我依然痴痴地面山而立,低头仔细欣赏着每一朵小黄花的笑靥,呆头呆脑地开,这般可爱。忽然间仿佛有什么击中了我的心房,我仿佛开始懂得这其中的奥秘。看呐!花儿之中有的早已张开了拥抱阳光的双臂,有的才初露新蕊,急不可耐地嗅着夏日

的阳光,醉在清冽的晨曦里。每一朵都在努力地生长,努力地绽放,迸发着生命的正能量。我想我明白了,每一次绽放都绝非偶然,花儿正是因为曾经不畏风雨,欣欣向荣,才得到一次与蝴蝶邂逅的机会;而我们只有执着地去追梦,才能收获似锦前程。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幸运是对奋斗的奖励,而非仅仅是命运的安排,即使努力过也会有遗憾,但它至少会变成某种可能的幸运。又是那样的一瞬,谱写希望的书卷又在我的眼前翻开了它全新的一页,诠释着截然不同的奥秘。山坡上的花儿,你是我最美的一本书,教给我相信梦想的勇气与力量,让我重拾执着的信念,告诉我希望与奋斗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四.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能用本试卷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4)书写工整规范。

爱,还要会爱

我珍惜阳光,将温暖放在手心,等待着敞开心扉,给那些孤独的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

——题记

“噼啪噼啪”,热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的轰响宣泄出人们心中的欢乐。灿烂的烟花在空中朵朵绽放,如星星落满黑绸似的天空,又象钻石在黑暗中闪出点点亮光,浓浓的喜悦气氛在空中弥漫,交织着电视里那弦目的色彩,我兴奋得象只小鸟,上窜下跳地闹个不停,直到电视里传出轻柔的音乐时,我才安静地坐回椅子上,因为在屏幕上出现的是一群入城打工者的子女,他们身着颜色各异的衣裳,有的黑瘦,有的白净,脸上却带着同样一副认真的神情,稚嫩的童音从电视里传出,他们一字一句地朗诵着发自他们内心的诗歌------他们的心里话。望着他们童真无邪的眼睛,我好象在品一杯苦涩的茶。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

仿佛在一瞬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所在的学校。每天清晨,迎接我们的是气派的学校大门,草木繁密的小道旁是偌大的操场,而供我们体育锻炼的排球场和蓝球场更是一应俱全,壮观雄伟的教学大楼则被树木掩映着。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里感受着春天的梦幻,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成熟,冬天的沉思。而放不下一个鞍马的学校在我看来就象是一个笑话,我所能勾勒出的形象就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瓦房。

“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

“老师,黑板上的字我看不清。”,一个同学打断了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老师皱了皱眉,“啪”地按亮了讲台前两盏明晃晃的吊灯,这个小插曲惊动了正昏昏欲睡和正开小差的同学,我无奈地叹了口气,瞅了瞅窗外有些刺眼的阳光,它将我的影子大片大片地投在地上,我使劲地关上窗户,将视线拉回到灯光璀璨的讲台上,窗外的光线调皮地钻进教室,与教室里的灯光交融在一起??。

“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

我淡淡地苦笑了一下,我们班的桌椅本是与高科技的电脑、放映机等设备配合得完美无瑕,崭新的桌子旁还很别致地为同学们的雨伞设计了一个挂勾,可在某些同学的摧残下,现在有的桌椅坐上去也是“吱吱哑哑”。

我看着电视上的孩子,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鲜艳得象一团燃烧的火。他们倔强地挺立着,声音却柔和得似乎要融入音乐的旋律中,灯光为他们描上了淡淡的轮廓。

“但是,我们的作业工整,学习不差!”他们的声音突然高了许多,令我为之一震。“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他们的眼神霎时间充盈着光彩,真挚地抒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爱。窗外雷鸣般的鞭炮声仿佛一瞬间被隔绝在了世界之外,我的耳旁回荡着他们好似宣言一般坚定的声音。

心,荡起阵阵暖流,诗言有尽意难尽,我沉浸在这首诗中。

默默的,我将这首诗烙印在心灵深处,它教会我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一一珍藏在心底。我所渴望的,是一种宽容的品质,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无论生活亦或学习,将他们给予我的温暖以同等的方式回报给需要它的人。

入城打工者的子女拥有的很少很少,创造的却很多很多。他们的朴实和热情象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棱棱角角虽与城市有些不合,但他们的那份纯真却能净化城市里污浊的空气。其实城里的很多孩子生活都很优越,在蜜罐中泡大的我们,却吝啬得不肯付出一点点爱。让那些孤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茁壮成长吧,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祖国未来的宏图也有属于他们构造的一部分。耳旁回响起一支熟悉的歌:“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题目:如果没有他们??

如果没有他们

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会有多么自由,就再也没人管着我了。但是失去了,又会使我更加懊悔,于是,我学会了慢慢适应他们的啰嗦,习惯享受他们给我不一样的爱。

如果没有他们的话,我就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疯狂地玩个痛快。不用担心回家会被骂,也没有那么多的“不行”,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美事,光用想的都要偷着乐了吧。也对,没有那一堆烦人的话。看电视看到睡着了为止,吃零食吃到肚子塞不进,玩游戏直到不耐烦,如果又没人来说你,岂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我却感到了空前的孤独,偌大的屋子,只剩我一个人,就算玩得再快活,也感觉不到以往的快乐。我清楚地意识到心中一片空虚,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我明白了,这个家就再也没有那种幸福与安详了。

我还记得每个寒冷的冬天,总是有一个人早早地为我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总是有一个人不厌其烦地说着一些话,虽然听起来很厌烦,但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这些话都是因为关心我才会讲出来的。在烈日下,寒风中,也总是有一个人,为了我们,在辛勤地工作着,难道我会不明白他们的辛苦,难道我不会无比心疼吗?每一个天气转凉的深秋,都还是他们不断地叮咛我,还帮我披上暖和的衣服,这股暖流使我感到无限的力量。因为如果他们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我,多一点时间去关心我的话,就不会对我一无所知。我也不会什么话都不敢对他们说了。我们之间缺少了沟通交流,难免我们之间会有代沟。所以我想做什么事他们都不清楚,结果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我,使我常常很伤心。于是我才开始盼望着他们不在的日子,盼望着自己一个人在家。

我又何尝不会像帮他们分担家务,我也知道他们有多辛苦,我也承受了很多的压力,我也很难受,你们关心过我吗?我睡得很晚是因为我的睡眠已经严重不足了,你看见过我在夜里痛苦地辗转反侧吗?我不想失去他们,虽然我有时候很伤心,很想他们消失,但是只要想到他们对我的爱,我就开始后悔了。

如果没有他们,虽然我会得到短暂的快乐,但是我失去了被关爱的感觉,我相信他们还是爱我的,我相信没有他们我会更伤心的。我希望他们能够多关心我,我何尝不想要和你们在一起享受幸福美满的家庭。爸爸妈妈,我不能没有你们,我终究还是爱你们的。

希望你们能够多陪陪我。

类似晨曦的耽美文篇三:父女的亲子照尽在晨曦儿童摄影

粑粑,你这样真的不会把我玩坏吗?

近年来女性意识抬头,做家事、带小孩已经不是女人的义务,但放眼望去,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工作多半还是落在妈妈头上。觉得不公平吗?看完这些爸爸带小孩的照片,你就能明白,或许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听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忧心)

虽然看起来有点好玩,但是真的没问题吗.... 喂喂,婴儿车≠购物车好吗......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那个...你女儿好像没有很enjoy耶

...

“好好好,只要不要吵我打电动什么都好....”

相关热词搜索:晨曦 耽美 类似 类似晨曦的耽美小说 现代耽美类似晨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