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的美文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第一人称的美文篇一:【高考 作文】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高考 作文】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看社会,获得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查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优秀作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是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

一、“我”的出场,使学生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 考试时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我”的出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对亲人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好几页,这就是设身处地,这就是身临其境,这就是“心”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较快较出色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问题。

2009年江苏高考有篇十分机智而又切合题意的记叙文佳作《品味时尚,让我们从“头”说起》,开篇选择了“我”这一叙述角度,颇具声色,好像在和一位朋友娓娓而谈,心中的感慨奔泻而下:小时候的“平头”“分头”、初中时的“毛毛头”、高三时的“平头”??从小至今不同时期的“头”纷至沓来,贴近学生生活,极富生活气息,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 再如2009年湖南作文题是根据唐代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与哲理写篇文章,其中有—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文中说:“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都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却是“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

“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绪所到、“我”之情之所系、“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最熟悉、最喜欢的,也往往是最生活、最动人、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

二、“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同理,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于他人,“我”的感受也迥异于一般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我”的体验、“我”的心灵,而显示独特性,同时,“写自己也就是写众人,凡是人,本性都是共通的。作家若能透彻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也就透彻真实地写出了一切入”(程海《云是海水蒸腾的——创作断想》)。因此,“我”的沉思、“我”的描述、“我”的追求??“我”的视角就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谈“常识”,答卷中涌现出一篇可以与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那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文章《他们》相媲美的记叙文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文章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送儿子上学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在“不随地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的碰撞中,“我”

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感觉亲切,对那两名中这位“父亲”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的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文章写出了“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

情感是记叙文的生命,“我”是情感赖以依存的源泉,无论是爱,是恨,是愤怒,是忧伤,都通过“我”来反映和表达。虽然,它们完全可以通过第三者来表达,但肯定远不如通过“我”来得直接和感人。而且,从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而言,“我”的叙述角度也容易让阅卷老师快速进入情境,认同作品的真实性。

三、“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行文构思的紧凑集中与语言表述的流利顺畅,容易使作品产生自然亲切的阅读效果。

“我”可以是“实我”,也可以是“虚我”。“我”可以是黄土高坡、经济特区、上海、钓鱼岛等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地域的代称,也可以是司马迁、屈原、杜甫、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菲尔普斯等历史或现代的名人,还可以是石板桥、青石街、桌子、石头、小溪、路灯、胡同等意象的代言??“我”可以是一切,一切可以是“我”,“我”不是局外人,“我”和文中的—草一木应该融为一体。

由于以“我”的视角介入,进入写作情境后,往往能剔除故作深沉、矫情做作、卖弄文采、套作宿构等不良,倾向,而代之以真实质朴、自然本色,容易造就“我笔写我心”的平实之作。

2009年湖北作文题“站在的门口”,有篇佳作是《站在十八岁的门口》,考生以第A,称的视角,通过“我”向妈妈的倾诉,展开亲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于是全文有如一幕独幕剧,“我”勾连了妈妈与爸爸,勾连了阴阳两重世界,勾连了家庭与社会??“我”犹如一个演员,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成为所有材料组织的聚焦点,成为所有情感抒发的倾诉点。

“我”,让故事有了切入与构思的视角,让材料有了聚集与整合的可能,“我”手写“我”口,展现了平易畅达,展现了质朴本色。

“我”,不单单是“我”,它最能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以抒愤懑,摅忧患,展玄思,发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是我们观察世界、梳理生活、盘点心灵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好好走进“我”的世界!

第一人称的美文篇二:写怎样运用第一人称的作文500字

写怎样运用第一人称的作文500字 我们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很多小朋友的作文是用“我”的口气,写自己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他的短篇小说选的序言中说:“我的许多短篇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我’

写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觉得‘我’所叙述的事情确实可信。”可见这种写法是很有用的。 但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也要注意:我们的眼睛不是千里眼,我们的耳朵也不是顺风耳。因此,我们不能写我们不可能看到和听到的事。比如这样一篇作文: “那天,我有点感冒,勉强吃了一点饭就去上学了。路上被风一吹,头就更晕乎乎的了。上课不久,我就完全晕了,早晨吃下的东西全吐了}H来。这时,我的同桌连忙把我搀扶到医务室,别的同学就帮我清扫吐脏了的地方。直到我醒来,同学们还在忙碌着帮我请来妈妈。” 再如这样一篇作文: “过去我连100米都跑不下来,老师总是鼓励我要突破这个难关。经过半个学期的锻炼,又到了测评跑100米成绩的时候了。那天,老师安排了两个要好的同学在我一左一右。发令枪一响,我们三人一起冲了出去。我越跑越有劲,竟然第一个冲线。我转过身来,看见起跑线旁的老师,

第一人称的美文

流出了眼泪。这是在为我高兴啊!” 我不说,大家都能看出毛病了。至于怎么改正,小朋友也是有办法的。

第一人称的美文篇三:第三周摘抄 关于成长的美文

本周将要写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请同学们细细品读以下文章,并做好摘抄。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都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成体力活。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那块巨石像伸出的屋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点评】

这篇佳作短小精悍而耐人品味,启人心扉而韵味绵长,感人至深而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文章别具一格,用第一人称“我”来

写使得作者似在与您聊天,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而故事背后的道理又是何等的深刻,耐人咀嚼,给人启迪!用比喻——意味深远,启人心智。文章结尾时“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巨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的描写,意味深长,给人启迪!“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抒情议论,可谓是“点睛”之笔,用诗化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含义深刻,不仅点明了文章的标题,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全文的意蕴得到升华,激励人们在艰难中顽强奋起,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人生!

破茧成蝶

单士兵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

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③。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注]①羽化:昆虫由蛹变为成虫。

②化蝶的传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梁祝为爱殉情,双双化蝶。

③涅磐(niè pán):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在文中指通过死亡获得新生

美丽的心

林清玄

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听众问我:“林先生,我发现来听你演讲的人,不论男

女部长得很美丽。我想请问你,是美丽的人特别喜欢读你的书呢,还是读了你的书

会变得美丽?”

由于他的问题如此突兀,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我说:“你看到这些人这么美丽,那是因为你有美丽的心来看他们,就像现在

我们看着你,觉得你也十分美丽呀!”

相关热词搜索:美文 人称 第一人称美文作文800 第一相遇的美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