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一:文化苦旅经典语句摘录

文化苦旅经典语句摘录

1、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2、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3、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遥远的绝响》

4、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

5、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风雨天一阁》

6、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风雨天一阁》

7、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西湖梦》

8、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西湖梦》

9、.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西湖梦》

10、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洞庭一角》

11、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来迎接困难的,看到了一个个困难,心里就特别踏实,因为这才像活着。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因此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辉互照。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真正属于心灵的财富,不会被外力剥夺,唯一能剥夺它的只有心灵自身的毛病,但心灵的毛病终究也会被心灵的力量发现、解析并治疗。

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不要为人生制订太多归宿性的目标。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每天早晨,雁群起飞了。横过朝霞,穿越白云,冲出阵风,投入暮霭,最后,在黑夜的芦苇荡中栖息。能说它们天天以黑暗作为归宿吗?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

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藏有多少实物,冠有多少美名,总有一个开启它的小小钥匙孔。中华文明的钥匙孔,叫“君子”。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

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如果被别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

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一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

此生就是来解谜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悬念构成。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二:《都江堰》读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级:模具08-2班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都江堰》读后感

看到《都江堰》这个标题时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名字多么的熟悉啊!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督造者是秦代的四川郡守李冰。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此。但它到底是怎么样的?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他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运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向我们详细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蕴和政治意义。文章读罢,我被余大师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随即想到了我们现今的工程、现今的社会,感触颇深。

文章在写都江堰之前先描述了一下长城,在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但余大师笔锋一转,来了句“但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文章中通过它与长城的这一系列对比,都江堰那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透过这鲜活灵动的都江堰,我已被李冰父子深深的感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铭,这和我们党“领导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的从政准则是相似的。

李冰原先并不懂水利,但任蜀郡守的他却领悟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自此,他以使命为学校,苦钻几载,终于总结出至今仍在水利科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治水三字经“深

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他凭着踏实的心态、务实的做法和诚实的作风率领当地百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造了都江堰,造福当地百姓.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为后来为官者的一个路标。

庞大的工程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结合,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尊重客观实际、科学事实和实事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续两千多年仍在为人类服务,关键在于一直遵守“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科学结论,这结论来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线,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请教百姓得来的。正是李冰尊重事实,科学取证和不懈努力才留下这伟大的工程。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于现在社会的某些存在现象感到痛心!时隔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巨大的进步,那时零星的知识现在都已被总结为系统的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发展。可如今的工程建设却令我们担忧,“豆腐渣”工程屡次被电视、新闻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价都是惨重的。为何在百年、在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造福人类,而号称现代化高科技的工程,却如此不堪?这让我们产生一种很无奈的感慨。这些“豆腐渣”工程进行刨根到底,还是当权者急功近利心态在作祟,为搞政绩,惘顾事实!不尊重客观事实,未经细致周到科学论证就贸然动工,不愿意做些为百姓有利但短期内又无法体现政绩的实事!现在的某些当权者就没有像前人李冰那样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在心态上没有摆正,分不清是对物质占有的欲望重要还是自己身上应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们不能活在名与利的阴影中,一心想着追逐名与利,只会一味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相处上的阻碍罢了,于民于国均百害而无一利!水利给人的感觉就是厚实、默默无闻、奉献。希望我们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种精神:“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篇三: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余秋雨

重庆市垫江中学校 张孝莲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文中对都江堰的描述。

教学难点: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导读材料]

1、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

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

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

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

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

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

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

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

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

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

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

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

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

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

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

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

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

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3、名家点评

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

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

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

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文化苦旅都江堰摘抄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

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真正被大

众认可的作家、学者。《余秋雨现象批判——也是一种遗憾》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

劲厉( )邈远( )汩汩( )庇护( )濡养( )浸润( )........

修缮( )惊悸( )骚动( )伏龙观( )可掬可捧( )恼怒......

( )强悍( )遴选( )浚理( )长锸( )圭臬( )韬略.......

( )澄彻( )蛮吓( )诘问(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 ......

tuí( )壁残yuán( ) 众目kuíkuí( ) 废chí( )

典jí( )胡guàng( )ǎi( )然

2、通读课文第二遍,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并为每部分拟一个

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

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

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

精神,一种文化。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会发现有关建

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的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如果

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

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

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

被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

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余秋雨的笔触,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检查预习

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

劲厉(jìng)邈远(miǎo)汩汩(gǔ)庇护(bì)濡养(r.....

ú)浸润(rùn)修缮(shàn)惊悸(jì)骚动(sāo)伏龙观(gu.....àn)可掬可捧(jū)恼怒(nǎo)强悍(hàn)遴选(lín)浚理.....(jùn)长锸(chā)圭臬(guīnia)韬略(tāo)澄彻(ch?ng).....

蛮吓(ha)诘问(ji?)怦然心动(pēng)衮衮诸公(gǔn) ....

tuí(颓)壁残yuán(垣)众目kuíkuí(睽睽)废chí(弛)典jí(籍) 胡guàng(逛)ǎi(蔼)然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最精彩的部分)

[中心句]

第一部分: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三部分: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就会代代繁衍。

[标题]

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最激动人心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更壮丽驯顺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的精魂

三、精读课文第一、二部分,鉴赏其艺术手法。

1、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一开头就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作者是怎样表现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

[明确]:用长城作参照,从修建时间、规模、影响(占据的是)、社会功用、形态、文明特征、品格等方面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都江堰文明的特征。

附:为什么选择长城作参照?

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

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绝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为了凸显本文的主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历史悠久、造福千年、影响深远、灵动、谦和无私等就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附二:在这些特征中哪一个是核心?为什么?

2、具有这样特质的都江堰当然要去看看。可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的开头却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并且觉得他还不如葛洲坝、青城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欲扬先抑。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3、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那么都江堰的水又有怎样的魅力,作者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魅力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充满野性,雄浑壮阔,既壮丽又驯顺。

侧面烘托,层层铺垫,先声夺人,气势磅礴。

比喻,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拟人,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排比,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从而达到了作者抒发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及实现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的目的。

对比,将海水与都江堰的水进行比较,突出都江堰的水充满野性、雄浑壮丽、壮丽的驯顺等特点。

四、品读课文一、二部分,赏析名句(选讲)

你认为最有韵味的句子:

1、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

2、他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

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

4、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

五、拓展延伸

岳 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相关热词搜索:都江堰 摘抄 苦旅 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文化苦旅摘抄点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