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教室的奇迹摘抄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56号教室的奇迹摘抄篇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道德成长的六个阶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4)

姜林

雷夫老师这本书,前两章说的都是德育问题,第一章侧重讨论教育环境,第二章则完全是说如何进行品德教育。请看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各节的标题: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奉行不悖.

显然,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成长过程,雷夫老师把它细化了,而且用孩子的语言说出来,颇有新意。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是以恐惧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水平,层次最低。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是以欲望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水平,比第一阶段稍微积极一些。

第三阶段 ,我想取悦某人。这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道德水平,与第二阶段水平相当。以上三个阶段,都属于他律阶段,靠外部压力或“贿赂”或“吸引”来形成道德。

第四阶段 ,我要遵守规则。这已经进入自律阶段了,有了规则意识,自愿遵守规则。当然,规则也是外部的东西,不过它已经抽象化了,我服从的已经不是某个人,而是社会的公共意愿。但这种道德毕竟还有点被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阶段的道德看成他律到真正自律的过渡阶段。

第五阶段 ,我能体贴别人。这才是真正的自律。我已经能换位思考了,我已经能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心理中去,自我和他人此时达到了统一与和谐。道德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成了我的本色。

第六阶段 ,我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道德的最高阶段,慎独。如果说在第五阶段,人的道德还可能是感性的有点迷糊的,那么到了这第六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就完全理性了,成熟了,成了坚定的信念,难以动摇了。这时候的道德行为已经完全脱离了他人评价,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认为这是道德的,我会笃行之。到这种程度,人至少已经是君子,离圣徒不远了。

当心表扬奖励变成“精神贿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5)

姜林

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做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称之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我猜,很多人都曾在大学期间读过行为分析大师斯金纳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我们学到,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得到奖赏

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时间,在眼前晃呀晃呀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我曾在中学参观过,看到教室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历史老师还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各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将得到奖品。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我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以后发现,尽管他们在完成方面和交作业方面做得最好,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如果我因故无法上课,又很怕班上学生让代课老师不好过,那么我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代课老师说你们很乖,星期五就可以办匹萨派对。”第二天回到学校的时候,代课老师会留给我一张赞美的纸条,我也骗自己相信自己对学生做的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总比吓唬好,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我”。好啦,别对我那么严格,当时我太年轻,欠缺经验。现在我不会再这么做了。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得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换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还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龙沙区“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

为某人而努力,好不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6)

姜林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就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第二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帮助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或是帮他加分,或是送他糖果之类。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奖赏。他的思维层次更高。他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而老师也很自豪,因为这个小家伙这么崇拜他。两个人都非常骄傲。感觉也相当良好。

罗伯特表现良好,当然是好事情,他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但仍然有许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

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创造“惩罚的新前提”: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3)

姜林

约翰没写数学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者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请问这二者有什么关联?在第56号教室,我尽可能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这么一来,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如果有个孩子在做实验时出现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杰森,因为你使用实验器材的方式不恰当,请你站到旁边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实验,但不准参加。你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如果某个孩子打棒球的时候很没运动精神,我会罚他坐冷板凳。这样的惩罚是合乎逻辑的,当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打球时,我一定会让他重返球场。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惩罚还需要新前提?这个前提还需要创造?此种说法可能有点奇怪,我也感到不怎么贴切,不过我想了半天,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了,先这样说吧,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就好。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通常都是以课堂纪律为红线的,雷夫老师则把这个红线上移了。这很有意思,值得借鉴。他不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再惩罚,而是着意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当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时候,加以惩罚。他的惩罚方式很简单,暂停学生参加活动的权利。这一招很厉害。因为少年儿童天性合群而且爱玩。我们几乎每个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验,游戏时小伙伴如果声

称“不带你玩”,那是最痛苦的事情。雷夫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最能“打痛”孩子的心,所以我说这办法“很厉害。”但是这一招又很仁慈,因为它离学生的“忍受底线”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不给学生吃饭,不让学生回家,罚学生抄书100遍,罚站一小时,给家长打电话,这些常用的笨拙的惩罚方式之所以危险,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剧烈反抗,就是因为它们离学生的“忍受底线”太近了。这很可笑。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惩罚的艺术上,因为事实上古今中外从未有过“无惩罚教育”。即使那些主张禁止惩罚学生的老师,也一定做了不少他自己口头上反对的事情,不如实话实说。

56号教室的奇迹摘抄篇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获奖演讲稿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以信任取代恐惧 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当我们满怀激情、踌躇满志地走向教师这个神圣的工作岗位时,就意味着走上了一条理想与现实并存、鲜花与荆棘交织的人生旅途,我们会为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也会为学生遭受的每一次挫折而牵挂;我们今生注定与学生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我们的生命也将绽放出绚烂的光芒。然而,这一路我们会遇到坎坷与麻烦,有时候会感到彷徨与迷茫。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雷夫老师在这(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56号教室的奇迹摘抄)不足40平米的教室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里的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名校,取得不凡成就。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

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 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小麻烦,比如,学生“忘带作业”,通常,我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你怎么不把吃饭给忘了啊”。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恼怒不已、批评指责??而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总是想用教师的威严去“镇”住学生,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组织好学生,反而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然而,雷夫老师在处理学生“作业找不到”这样的事件时充分的信任学生,而不是去怀疑学生是否在找借口,更没有通过批评、惩罚来制造恐惧让学生迫于压力而去服从老师。一句简单却掷地有声的“我相信你”就让雷夫从惩罚丽莎的恶人,变成受她信赖的师长和朋友,而班里其他学生也会从老师的举手投足中,把他当成值得信赖的讲道理的人。教室里的恐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彼此的信任。而以信任为基础的管理是最有力量、最有效的管理。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信任是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但是,他在老师的眼里仍是一个有潜力和有价值的人。“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事实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面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信任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我信任你——”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诚相待,让他们相信如果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老师就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指航灯。 要做到消除教室里的恐惧,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在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赏识的目光去注视他们,用鼓舞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让他们在不断地前进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盼,让他们发自内心喜欢上你,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然而,正如雷夫老师说,打造一间无恐惧教室并非易事,可能要花上好多年时间,但只要它是值得的,我们就应该好好去做,因为所有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

于漪老师曾告诉我们,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个肩膀挑着的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用新鲜的活水浇灌同学们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音”,用和煦的道德微风去抚慰学生稚嫩的心灵!用善良去耕种,用真诚去浇灌,用大爱去培育,用智慧去收割,用钢铁般的意志去铸造教育事业中的一段美丽和辉煌。

然而,这一切都将发生在消除恐惧的教室里,建立在师生间彼此的信任之上。如果说,信任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信任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我们的教室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有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消除教室里的恐惧,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共同追求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扎根于教育这片沃土,挥洒青春的雨露,孕育心灵的芬芳!

56号教室的奇迹摘抄篇三:第56号教室的奇迹演讲稿

用心教育 乐于奉献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演讲者: 徐琼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教育,乐于奉献”。寒假中认真阅读了校长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刚听书名是我想一间教室会有什么奇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给网站的前几页 全是知名作家或报刊对于这本书的高度评价,这些评价驱使我更想去了解到底是怎样的教室。读完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雷夫,艾斯奎斯20多年如一日,在一间小小的教师,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奇迹。他几十年的努力告诉我们教育无捷径。我们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的观点让我明白自己今后应该怎么样做,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体会一、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这样的东西-----害怕。这句话对我印象深刻。很难想象,第56号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了信任,没有恐惧,而现在我们多征服学生的就是善意的“恐吓”。不让你上体育,不让你回家等等。看到这儿我真是惭愧,我们教学中有何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也总把我们自己扮演成操纵者,显示着自己的权威,其实我们已经在慢慢远离孩子的心。我们也该静下心来,用心去思考,何尝不学习雷夫用信任取代恐吓,相信那样学生也会做的很好。

体会二、做一个勤劳,乐于奉献的老师

雷夫老师有着旺盛的精力,他带学生搞乐队 ,看电影,排练莎士比亚的剧本,做实验,出去旅游,并且乐此不疲。那么雷夫老师旺盛的精力来自哪里?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学校要求他去做的,是他自己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之外,自己组织的活动。在一般人眼里他是自找苦吃,自找麻烦,但是雷夫老师你坚持下来了,并且感到十分高兴。雷夫对工作的投入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书中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雷夫老师的许多做法也深深折服了我。我们常常抱怨孩子很难管,无奈,发脾气,有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我觉得那是我们教学中的败笔。雷夫 艾斯奎斯能创造教师的奇迹,我认为还是源于他对教师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今后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也需要份爱心与理解。也需要多从自身查找问题与不足,雷夫老师的做法,让我明白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应对机智,要有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更轻松。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教育,乐于奉献,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教室 奇迹 56号教室奇迹摘抄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