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企业,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基本方式。职业学校常常从政策法规滞后、政府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动力不足等方面归因,很少从学校如何适应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需要客观剖析校企合作中学校“热”和企业“冷”的原因,并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学校适应企业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主动适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0-0054-04
  职业教育的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职业教育的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教与学”的过程是“做”的过程。[1]职业学校要实现“做”中学的目的,仅靠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条件是不够的,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石伟平、徐国庆认为: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2]校企合作既是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当前法律强制性不够、企业参与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职业学校必须率先适应企业,在服务企业中赢得企业的支持。
   如果按合作的领域大小、紧密程度、实际效果来分级,我们可以将校企合作分成四个级别:没有合作、浅层合作、专项合作、全面深度合作。浅层合作就是校企之间在少数领域有一些合作,但这种合作具有随意性、表层性的特征,不一定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合作关系处于较浅层次。[3]浅层合作往往表现为功利的目的和离散的状态、形式的规范与内容的空泛。
   一、客观认识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热”和企业的“冷”
   (一)客观认识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热”
   学校的“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厢情愿。学校需要企业帮助的时候才被动找上门去,而在企业需要解燃眉之急的时候却以教学计划的严肃性或其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拒绝。二是不合时宜。企业的生产既有计划性,又有随机性,没有生产任务的时候企业不可能单单为了学生实习而把生产线开起来,在企业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没有精力安排学生实习,在现实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学生实训而单独开设专门的生产线。还有一种“热”是虚假的,即口头上的热、表面上的热,而缺少付诸实际的行动。学校要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沟通与协调,尽可能根据企业的生产安排主动调整教学计划,采取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的灵活策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实训组织水平。
   (二)正确认识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冷”
   校企合作虽然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要完成订单,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可能因为校企合作而牺牲现实的利益,尤其是那种只给企业添麻烦的所谓“校企合作”。有的企业为了稳定用工、提高工人素质,不惜花巨资自己建技术工人培训学校。企业对那些既能提供大量高素质员工、又能协同搞科研进行改革创新的职业学校简直求之不得,何谈“冷”呢?因此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不主动、不热情,不能把板子全打在企业身上。客观上企业的用人高峰和学校的毕业时间不可能衔接得恰到好处。
   二、学校适应企业的可行性
   (一)学校适应企业在时间上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都选定了一个专业,毕业后每个人也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学校教育期间是先学专业知识还是先接触工作过程,历来莫衷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先学专业知识再从事专业实践,实践本位和能力本位课程论认为先学专业知识和先接触工作过程会殊途同归。早在1950年茅以升就提出了“先习而后学”的理论,《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强调先经实习,再读理论,由“知其然”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一文强调先习而后学,是用理论来贯串实践,实践如是“串”,理论便是“贯”,当然是先有了串再去贯。[4]茅先生的主张契合了《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思想。学校应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感知行业标准、熟悉生产流程,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序的调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顿悟,让学生豁然开朗。学校在企业需要帮助的时候热情地把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送上去,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又密切了校企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理实融通。
   (二)学校适应企业在空间上的可行性
   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企業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体系,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也可以采用筑巢引凤的办法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建在学校,学校提供场地和厂房,把企业的设备、人才、技术、标准、信息、文化等元素引进学校,这样既解决了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满足了学校掌握一线生产信息的需要。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校原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造。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只要有利于校企共赢,可以不拘形式。
   三、学校适应企业的建议
   (一)关口前移
   在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企业介入得越早,学校走的弯路越少,校企合作的效果越好。
   1.实训基地建设请企业参与。
   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文化布置等各个环节都要请企业的行家参与,以保证校内的实训基地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学校的实训基地只有融入企业元素,渗透企业文化,师生才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课程设置征求企业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第九条要求“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当前职业学校的项目课程很多都是原有技能训练或者实验项目的翻版,属于模拟项目的范畴,对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式是工作任务分析,然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往往会产生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即最终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所确定的课程体系,与现有课程似乎并无太大区别,即课程开发中的“回归现象”。[5]产生“回归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是至少与企业的参与度低有直接的关系,真项目必须来自企业生产中的真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主动 水平 提高 校企 合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