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评价新视点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作为新课改促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回归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基于此,从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入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评价的新视点,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校更好地开发和设计基于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视点;回归生活;横向沟通;纵向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074-0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广大中小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施。国家从总体上规定了该门课程的四大领域内容,具体的课程内容由各校自主开发和设计。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实施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那么如何保证这种多样化的课程内容达到国家新课改的要求,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评价界必须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据此,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评价做理论思考,试图提出新的评价视点,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校更好地开发基于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提供借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并规定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1]233。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要在国家规定的总目标及四大内容领域的指引下,在地方政府的督导下,在不违背国家规定原则的条件下,自主开发和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实现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在新课改中被单独提出来,作为与学科课程并行的国家课程结构的独特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活化的课程价值取向[2]3,其课程内容直面学生现实和鲜活的生活,这也是开设该门课程的根本依据。传统学科课程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那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的被彼此割裂开的课程知识充塞到学生头脑中,力图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知识人”。所以各校开发和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否具有生活化指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以及对课程评价的评价等四方面内容。本文取狭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评价。从以往大量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着重关注学生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然而,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是保证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1]241如果课程内容的学习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那就无法实现其生活化的目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是其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评价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后是否达到了其应有的目标之前,应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做一个价值判断,即课程内容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开发和实施中偏离《总则》要求的现状,促进各校更好地开发基于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终促进本门课程目标的实现,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评价的新视点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规定及该门课程的独特价值取向,并结合现实中课程开发和设计存在的问题,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可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指向;二是课程内容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性。这两个评价视角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课程内容必须直面儿童的现实生活;其次,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身心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课程内容应该指向儿童完整的生活而不是割裂儿童原有丰富多彩和相互紧密联系的生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指向
  回归生活世界是20世纪哲学思考的一种主要转向,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到哈贝马斯等,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不同理论[2]4。可以说,哲学中所探讨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科学领域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光芒。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情况来看,都体现了学校课程内容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倾向[2]5,这里要注意,这种生活不是远离儿童的成人生活,而是直面儿童现实、鲜活和生动活泼的儿童生活。各国课程改革之所以会出现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回归的转向,是源于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而被紧急提出来的。现代化的传统学校教育往往充塞着大量脱离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以严密的逻辑体系被分割成各学科知识,然后教师再以分割教学的方式将这些课程内容灌到学生头脑中,导致学生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内容:如让北方的学生研究水仙花,让山里的孩子研究大海、《红楼梦》、转基因等。这些课程内容既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强行把学生带进了成人的世界和生活中。
  为了摆脱现实中的这种困境,应该进行支撑课程内容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鲜明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2]6。然而这种生活与斯宾塞提出的“教育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斯宾塞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教给儿童成人生活世界的知识,让儿童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杜威所倡导的生活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鲜明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就是要向儿童生活回归,才能使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并探寻其中的意义,做一个活的学习者。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 新视点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