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作者简介:刘思雨(1995.0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3级本科生,教育学专业。
  摘要:赫尔巴特和杜威是外国教育史中两位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他们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但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他们在教育目的、教学论、课程论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78-02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英法资本主义大发展,而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落后。德国人对封建制度感到不满但又害怕革命甚至反对革命,他们希望封建势力妥协,企图通过依附封建势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谋求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18世纪后半期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十分落后。但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文化没有与社会财富同步前进,使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社会生活失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杜威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一、教育目的差异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主要表现为内心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他把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标”和“必要的目标”。必要的目的就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的培养。
  杜威反对当时固定的、外在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所以,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对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但杜威强调过程内的目的并不等于否定社会性目的,他也要求教育为发展民主社会服务。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尊重儿童的兴趣,但赫尔巴特是从儿童未来的职业出发,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先做好准备,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杜威则反对把儿童当作未来的成人看待,他的“教育即生长”就是强调儿童的现在和未来同样重要,教育要着眼于现在。
  二、课程论的差异
  在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前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以心理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理论,表现如下:
  1、经验、兴趣与课程: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分散和杂乱的经验和同情,但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整理。而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日常生活相联系,引起儿童兴趣,这就需要运用直观教材。所以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础主张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儿童发展与课程:受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赫尔巴特提出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相应的课程程序。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由间接经验构成,是由成人编就的,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导致教育无趣。为了克服旧式课堂的弊端,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杜威并不反对间接经验本身,为了使儿童能够获取較为系统的经验又不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杜威提出“教材心理化”,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者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以解决此问题。
  赫尔巴特提出的课程设置要与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结合,重视课程的过渡和安排,注重儿童的发展阶段对课程的影响,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杜威力图找到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提出从做中学,使教材心理学化,从而得到直接经验。
  三、教学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把哲学领域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进程,即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种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规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规律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把教学形式分为四个阶段:明了(或清晰)、联合(或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反对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教科书、教师为中心,而是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情境中进行思维。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杜威倡导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是过分强调教师和课堂的作用,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较为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且杜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但他把认识的途径绝对化,认为只有科学的方法才是认识的途径。杜威还强调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但教育不仅应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拓宽学生的视野,只把教育的任务限制在问题的解决上,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道德教育的差异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人们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识,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与德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的培养”,可分为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四个阶段。德育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而要同其他教育问题联系起来。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旧个人主义,提倡新个人主义。落实到教育上就是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要求学校应为一个真正的合作社会造就人才。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了解和培养。但不同的是,赫尔巴特的通过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而杜威则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在作业活动中。
  总的来说,通过对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学目的、课程论、教学论、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育思想史上的巨匠在教育本质的差异。他们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思想理论各异,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影响。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1999年8月第1版
  [2]丁水为:《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2012年5月第1版
  [3]黄华:《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2012年5月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赫尔 巴特 差异 思想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