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培养科研后备力量的主要途径。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从研究生、导师及课程设置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从注重生源科研潜力、研究生科研意识教育、导师宽严适度的管理、课题组科学的运转制度、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六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科研素养;导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171-03
  ○、引言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送方式,是提高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关键。与普通劳动者相比,研究生应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其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2]。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体现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形成,虽然受一定的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更为重要[4]。
  一、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
  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目前只有研究生教育,无本科教育。结合本单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在科研工作中对导师过分依赖,往往是导师指哪打哪,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无任何自发性的科研行为。众所周知,导师只是科研的领路人,而不是具体科研活动的实施者,过分依赖导师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均得不到提升。2.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不强。文献检索是了解某一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凝练科学问题、从已知到未知、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4]。然而现在多数研究生并不重视文献检索,有的外文水平较低,不能顺利查阅外文文献;有的对众多资料不知如何下手,文献评估和取舍能力不强,导致在做文献综述时只是对文献进行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分析。3.语言表达和文字撰写能力不强。研究生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报告及论文答辩,均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撰写能力,这也是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外在表现。然而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逻辑性差、措辞不严谨、不规范,甚至口语化的问题;此外,对科学事实的陈述能力较差,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4.试验数据处理能力不强。研究生是试验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验方案详细的情况下可以完成试验,但对于后期数据处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试验结果分析浮于表面,无法与基础理论知识相联系,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诠释。
  (二)研究生缺乏科研意识
  多年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的应试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科研意识。即使成了研究生,其也始终保留本科生的学习思维,认为读研究生不过是上一些更难的课程,通过考试,最后写一个论文。在这样的潜意识下,他们自然没有科研意识,也不会有动力去做科研。然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目的已有较大不同,前者是对未来科研工作者的初级培养[5]。如果研究生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对其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涯或继续深造是十分不利的,这也制约了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动机不纯,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学位从而找个更好的工作,读研期间要么在外面打工兼职,要么沉迷于游戏或者忙于找工作,使导师经常找不到人。为了毕业,小论文和学位论文只是应付交差,这样的学生的科研意识很难建立,最好不要招为研究生。
  (三)导师指导不力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学术地位、学术经验、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师生互动关系等均对研究生个体的创新能力或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6]。如果导师指导不力,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很难得到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数目相对不足,如果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疏于指导,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2.有的导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3],不能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地指导,又或者申报课题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好的科研和实践平台;还有的导师虽然让研究生参加科研实践,但多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不能使研究生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3.导师指导方法不当。有的导师不重视学生科研,采用“放羊式”教育,不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比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并发表论文等,对学生论文把关控制不严;有的过于重视学生科研但不注重方式方法,一味地施压,让学生压力过大,致使师生关系出现危机,甚至导致学生退学。4.有的导师不重视学术交流,导致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机会偏少,研究机会不足[7],科研视野狭窄。
  (四)研究生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一般采用“授课—作业—考试”或“授课—作业—课程论文”的模式。前者与多年的应试教育一脉相承,不需要学生思考,只要善于考试即可,因此学生往往不求甚解或者一知半解;后者虽然要求研究生完成课程论文,但对课程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要求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进行学术创新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导向,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4]。此外,课程教学计划流于形式,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对于最新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此外,研究生课程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致使研究生的所学知识停留在纸面上,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制约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理工科 素养 硕士研究生 科研 培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