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转型期的奠基之作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评议样本】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原文摘要】21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来。在课程层面,可以从“定篇”“语文知识”(广义的)和听说读写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内容观照;在教材层面,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可以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不同功能的选文呈现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采取不同的编撰策略和技术;在教学层面,关注点要从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适切与否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样的内容,从教学内容角度审视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反映教学实际情况,而且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教学实践。
  时代进入21世纪,语文学科面临着重大转型。陈钟梁从科学与人文的视野提出(《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语文学习》,1996),语文教育要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向“语言-人的发展”;李海林从学科定位角度提出(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J],中学语文教学,2010(7):14-18),语文教育要从“语言专门化”转向”语言功能教学”。立足于新世纪课程改革,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角度看这种转型也许同样富有实际意义: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为标志,语文学科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正从“教学时代”转型为“课程教学时代”。
  在语文学科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大陆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一直以一位建设者的姿态筚路蓝缕、勤奋耕耘于学术领域,并取得累累硕果,卓成大家。如果说他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建构》(后来出书时改名为“语文课课程论基础”)可以认为是课程教学时代语文学科的开山之作,那么本文要评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则可以认为是这个时代语文学科的奠基之作。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是2014年出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的重版,但重版时,沿用了原书的整体框架,删除了部分内容,加入了作者这些年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新增内容占全书一半左右,尤其第四章《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基本是新加的成果。因此,大致可以认为,这是一本新书。
  该书的出版一方面呈现了作者博士论文之后的主要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语文学科奠定了学理基础,标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时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主要内容,甚至是研究方法,在语文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学理的奠基
  科学哲学家库恩(T Kuhn)认为:“一门学科应有自己的范式(paradigm),即包括定律、理论、规则、方法和一批范例的有内在结构的整体。”“范式”包含了一些“专业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如在牛顿力学中,基本的元素包括基本的公式、特定的模型和一系列的范例。我们判定一门学科是否称得上“成熟”,就是看这门学科是否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范畴和系统的范式。而后在相当时期内,该学科的范畴或者范式里面的元素不断充实和丰富,这就导致了前、后科学的分类。如果它相当完善,那就是后科学;如果还不够完善,范式随着时间改变,那么属于前科学;如果没有明确的范式,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不能形成学科。
  检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状况,我们只能遗憾地说,语文学科充其量只是前科学而已,不仅不能提供明确的范式,而且很少有讨论的学术话语平台。王荣生曾在他的博士论文《语文课程论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中直言不讳地说:“一方面,语文教育研究者、包括涉入语文教育研究的圈外人士,往往不太清楚自己在做的是哪个层面、哪种性质的研究,不太清楚自己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表述是否合乎该层面、该性质研究的规范,不太清楚自己的此项研究与以前、与别人的研究构成何种关系,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这种或那种研究会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何种状态的关联。另一方面,读者往往也会用不那么适当的方式来对待已发表的研究文字,而难以将它们放到一个明了的归属参照系里去理解、去评判。”叶圣陶当年所说,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实在“太过幼稚”,“前提之前,更有前提”,这种情况即便到新课改之前,仍似没有明显的改观。
  但我们也不能说,王荣生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后出版了这本《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就意味语文学科的研究现状有了彻底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本《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确提供了语文课程论范畴的诸多重要概念,最突出的是他分辨了语文学科的不同形态,提出了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和语文教学形态的分别,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内容的四个层次: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他认为,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他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个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些概念组合形成了讨论语文内容问题最上层的分析框架。
  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下,他建构了语文教学内容一系列二级分析框架:在课程标准层面,他提出,语文课程目标大致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在课程内容层面,他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还有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在教材内容层面,他提出“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两个重要命题;在教学层面,他提出,“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这逻辑地蕴含着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相关热词搜索:转型期 奠基 之作 语文学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