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 国际化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经费及导师队伍等软物质资源的紧缺情况逐渐突出,导致学校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松懈,对硕士研究生不能进行充分地指导,对他们的科研训练和实践等方面的要求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瓶颈”。跨入国际化融合的轨道后,在交流过程中,将有利于我国多渠道引进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增加研究生教育的总供给,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内容等提供选择性、多样性的机会,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产生良性互动。
  其次,有利于加快引进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处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陈旧,很多高校没有合理明确的本校学科的定位和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国际化进程能够在交流中加快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提高当前硕士生培养的质量。
  最后,有利于促进我国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调整。随着高教市场的逐步放开,研究生教育市场也会随之开放,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必然加大市场作用的比重,教育资本运营和投资方式也会有新的变化。国外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也必将引起人才市场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金融、证券、保险、工商管理、财会、法律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会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调整。
  二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界定偏重于学术标准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现在的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的落后与固化已成为突出矛盾。众多高校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都没有多大区别,总体培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界定都比较抽象,并且以这种笼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规定了此专业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些标准没有严格细致地区分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过分偏重于学术标准。
  (二)研究生招生重量不重质
  随着社会对具有各种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度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盲目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出现,一些专业的改革中出现了“统考”的招生方式,考试施行统一的考试试题形式、统一的考试时间和统一划定的录取分数线,复试又多流于形式,而且其所占的比重也不够均衡。
  (三)教学呈现大班讲授和学徒式的趋势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我国急速增加的研究生人数加剧了整个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中,有的公共课程是几百人集体上课。在专业课的教育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多是十人甚至几十人的授课。这种大班上课的教授模式,由于学生较多,教师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常常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收地位,忙于记录。课堂上进行的讨论,由于人数较多,多是学生自主发言,很多被动或较为内向的学生很难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在专业课的课堂上由教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指导的机会也较少。而“学徒式”的指导则容易使得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私人的学术传承的关系,致使大多数研究生的培养只停留在同一个学科层面,这种培养方式既限制了研究生多领域的思维扩展以及多样化的潜能开发,使他们缺乏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的能力,也导致了研究生团体协作精神和个性化特色的缺乏。
  (四)严格的就读年限和学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严格规定了研究生的就读年限,多数学校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统一为三年,而在学分制度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整体上缺乏灵活性,限制了研究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为了获得学位,不管时间是否允许以及精力是否充足,研究生都必须在严格的就读年限内完成各门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
  (五)培养考核方面形式主义严重
  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了对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并且对于研究生的评价考核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评价考核中,公共课考核方式一般为试卷考试,但组织得多不正规,不能体现学生真实水平。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是写课程论文,学校在课程论文方面要求不够严格。由于论文的要求过低,许多的研究生在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难免会抱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授课老师对于课程论文的关注度也较为缺乏,很多老师对于课程论文是不做反馈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培养考核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危害,一方面限制了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研究生消极惰性思想的发展制造了机会,阻碍其能力的提高。
  三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培养目标: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目标兼顾社会与个人需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已经转向了多元化,我国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类型、规格上也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应尊重研究生内在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依据社会和教育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科学的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及多元化的评价;坚持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坚持向研究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创新和学术探究的能力,避免出现纯学术性或纯理论性的片面人才发展模式;要考虑研究生内在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以生为本,坚持人文取向,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同时,还要达到其个性的完善,强调他们德、智、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最终满足他们个体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他们不同个性和潜能的开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化 培养模式 进程 研究生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