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八个一”教学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远程教育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是确保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效果的重要学习形式。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八个一”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制定、讨论小组分配、讨论题目设计、师生角色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即教学态度“一宽一严”、小组分配“一同一异”、讨论题目设计“一难一易”、讨论中师生角色“一主一导”。该模式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对于发展人—机—人的交互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协作学习; 教学模式; 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文娟(1981—),女,河北魏县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管理研究。E-mail:lwy1105@163.com。
  
  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虽然开放教育中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有极大差别,但它并不等于封闭式的自学。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互动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学习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互的环境。[1]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极为有限的面授课时根本不能满足工学矛盾突出、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通过一些通信和网络手段与教师和同学保持频繁的联系,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交流方式,而课程论坛则为小组成员之间的实时网络交互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因此,如何科学组织与实施网络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一直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各门课程关注的重点。
  一、远程教育背景下网络小组讨论学习的现状
  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研究已经在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的网络交互学习是从理论方面已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开放教育学习形式,历来得到教学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的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个环节提得很响,但落实似乎较难。有些课程的学习小组形同虚设;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学经验介绍材料对此环节语焉不详;即使是比较成功的学习小组活动实例介绍,也因缺少科学模式,难以普及推广。[2]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小组更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相关理论研究
  远程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门科学,不仅要研究技术支持与服务方面的内容,更要研究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以构建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八个一”教学模式是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关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经过思考、总结、检验后形成的。
  1.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人本主义运动的一个核心人物罗杰斯(C.R. Rogers)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3]此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辅导材料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罗杰斯主张以“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角色)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主要有:(1)真实和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理解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想法,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4]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罗杰斯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和强迫性,教师热忱和蔼地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人性化学习环境。
  2.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与灌输,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原有日常经验与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以服务自身为目的,不断积极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5]在以往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学习者(尤其是成人学习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一些事物已经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意见,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他们也可以依靠经验、知识与能力,借助外界的工具与引导,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绝不是有悖于逻辑的胡乱猜测,而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背景推出的合理判断与假设。[6]因此教师不能忽视与抹杀学生的思维独立与以往的知识经验,不要把学生变成一台台死板的“照相机”,只能客观记录,却不能主动创造。教师应该相信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与创造自由,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主动学习。
  3. “i+1”理论下的最优输入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的语言学习理论将语言学理论和实际语言教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Krashen的语言习得概念中,输入假说被Krashen认为是“这个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7]输入假说解释了习得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只有在理解范围之内的语言结构“能稍微超出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会发生。在i+1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应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输入假说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确保达到最佳的输入效果。
  三、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
   “八个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小组协作学习是成人在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渠道。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八个一”教学模式(见图1)主要针对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因学习方式的拓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给学习者带来的种种不适与障碍,着重解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传统协作学习模式在网络背景下如何重新组织、实施与评价等问题,从教学理念制定、讨论小组分配、讨论题目设计、师生角色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
  1. 一宽一严:讨论活动 “宽”的态度,“严”的规定
  人本主义教学观比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必须能够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8]网络课程论坛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一种新型的、虚拟的交流平台,它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异地声音交流。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各种情感因素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影响,刚接触这种交流方式时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教师要抱着宽和的态度,对于任何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具体细致、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对于学生的任何过失或失误,都要宽容、理解,耐心地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实践表明,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尤其是对初次参加网上小组学习活动的学生)是将学生在网络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明确纳入形成性考核。“以考促学”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指挥棒。考核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目的,从多个方面,譬如资料准备、发言积极性、发言内容、与他人沟通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给学生一个真实、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除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成绩,还要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详细的评语,温和地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总之,用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扫除技术和心理障碍,用严格的规定保障小组讨论活动持续、顺利、有效的实施。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模式 协作 小组 探索 学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