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慕课课程论坛交互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论坛交互作为慕课课程中最典型的异步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线课程中由时空分离所带来的交互缺乏问题。为了了解慕课论坛发展现状,基于探究性社区3种存在理论构建了慕课课程论坛交互程度分析系统,并以一门人文类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慕课论坛中交互质量的探究,分析出优势与不足,以期给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互质量;认知性存在;回帖热度;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1-0063-06
  0引言
  研究表明“交互性”为影响与制约学习者在线课程学习质量的首要因素[1]。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在线教育开拓者琳达·哈拉西姆认为,慕课的误导在于把教育机会和质量倾向于当成技术问题而非教学法问题[2]。目前,国内关于慕课的研究多关注于功能模块的实现与知识内容的传递,缺乏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论坛交互“参与度”与学生的慕课学习绩效存在着正相关,人们所关注的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如解决问题、协作建构知识和团队合作等关键技能[2],能否在慕课课程论坛里得到培养和训练?高校人文课程应该重视和实现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人文慕课课程论坛里进行课程设计和体现?现阶段慕课论坛的作用和功效如何,以及如何设计和改进论坛的有效交互,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1文献综述
  近几年,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并对慕课论坛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对论坛交互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武丽志、缪玲在加里森和安德森的探究性社区三要素模式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一级维度和二级维度,对三级维度(即二级维度的指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对广州大学城所有高校开设的《教育学》网络课程BBS 全部讨论帖进行分析和研究[3];黄茜基于探究社三要素模式构建了“课程论坛内容分析编码框架”,将加里森和安德森的探究性社区的三要素模式顺序调整为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并依据慕课的特点对这3种存在的二级维度加以调整[4]。二是通过量化,对论坛交互形式、方式、参与者之间的关联做统计分析。李梅、杨娟等人使用社会交互网络分析方法对同伴在线互助学习中的交互模式和成员特点进行了分析[5];郑勤华、李秋劼等人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Coursera平台上的一门课程进行了数据搜集和分析[6]。孙洪涛等人选取国内14个慕课平台的622门可获取内容的课程,针对论坛帖子数量、回帖时间特性和教师的交互投入等,对课程的层次类别、教学模式、视频类型、学习支持和评价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7]。
  2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及特点
  研究选取Coursera平台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所开设的哲学类人文课程《索伦·克尔凯郭尔:主体性,反讽与现代性危机》为研究对象。这门课程教学设计严谨,每周课程教师都会给出课程简介、教学目标和阅读任务。课程把“进入讨论区”列入了教学步骤的一部分,在每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留下讨论主题,结束后以链接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讨论区进行问题讨论。
  2.2研究方法
  笔者采取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所选慕课课程的论坛进行分析研究。质性部分在加里森和安德森的探究性社区的三要素模式基础上,纳入了嘉瓦德纳(Gunawardena)等人提出的社会知识建构交互分析模型,对三要素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构建出“慕课课程论坛交互程度分析系统”,并依据此系统对所课程论坛进行文本分析。量化部分采用UCINET软件,通过编写代码,导出课程论坛第3周所有的论坛参与者和他们之间的交互情况,用Excel对交互情况进行编码,再把编码表格导入UCINET进行社群图的制作,从而从整体上对论坛的交互情况进行分析。
  3慕课课程《论坛交互程度分析》系统设计
  慕课论坛属于探究性社区的一种。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高阶学习能力与学习思维的养成。加里森和安德森提出探究性社区的三要素,被列为计划和实施网络学习所必须考虑的探究型社区要素[8]。
  认知性存在被视为“学习者在批判性探究社区里通过不断反思和对话来构建和巩固意义的程度。”加里森和安德森在认知性存在阶段比较看重问题解决的过程性,因此给认知性存在选用的二级维度为触发、探索、整合与解答。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思维发展程度,在论坛的认知性存在方面,笔者使用了嘉瓦德纳(Gunawardena)等人提出的社会知识建构的交互分析模型来对论坛的交互水平进行分析。此模型用于测量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者的交互质量和学习体验,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学习者思维的层次。
  教學性存在指为实现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对认知过程和社交过程进行设计,目的是促进和指导在论坛中发生的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有意施加的一些教学行为的行为[8]。教学性存在中有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直接教学几个维度。其中促进对话的发出者有可能在学生之外,其他三个维度的发出者均为教师。为了避免和笔者修改后的认知性存在维度产生交叉,在这里教学性存在的发出者限定为教师。
  加里森和安德森将社会性存在定义为“参与者在探究社区中,利用通信媒体在社交方面和情感方面表现‘真实’自己(即呈现完整个性)的能力”[8]。社会性存在主要为学习者在论坛中发生社交,但是在真实的慕课论坛中会发现有很多无意义的“灌水”的现象,本次分析中将这类帖子忽略不计,只考虑“情感回应”和“社会交流”两个部分。

相关热词搜索:个案 交互 人文 课程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