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论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课程论学科体系是我国课程论学科发展成就的表现,但这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论学科体系的结构问题;课程论学科体系的本土化问题。课程论学科体系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课程论的有识之士共同协商,建立完整的课程论学科体系;加强课程论学科体系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课程论 学科体系 对策
  作为独立学科的课程论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课程论学科体系建设时间短暂,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一、我国课程论学科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
  我国课程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从1989年至今,课程论学科经过依附、探索,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课程论在备受重视的同时,显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论学科体系的结构问题
  1.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论是课程研究中最具有概括性和统摄性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工程理论等多种知识形式。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的课程论著作都从其自身的角度追求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完整性还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实现这种完整性,就需要对各种课程论著作和课程论工具书的体系结构作出整合,并对课程实践作出较全面的考察和概括。[1]从出版的课程论教材看,我国课程论缺乏一个科学的篇章结构,在章节安排上缺乏逻辑性,不能形成严谨全面的结构。
  2.体系结构不严密。第一,课程理论的问题与课程本身的问题经常混在一起,但是此两者分属于很不相同的范畴。第二,课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未分离开来,专门作为一个部分或一章,这意味着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尚未融人到恰当的、相应的逻辑位置之中。第三,处于相同层次的各个问题在逻辑上本应该是并列的关系,表述不妥当。第四,逻辑次序欠佳,有学者指出课程论学科、课程理论、课程研究等问题应放在后面章节,才能符合知识的逻辑次序。[2]
  (二)课程论学科体系的本土化问题
  1.缺乏本土化意识。国外的课程论有着杰出的课程论专家和优秀的课程著作,但是我国本土创生方面就比较弱。我国课程论的发展,迄今为止还是前科学阶段,所有的学者都在努力的完善我国的课程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处于不断地摸索时期,往往局限于对国外课程理论的翻译和引介,缺乏本土创生的意识。
  2.忽视中国具体实践。所有的学科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国外的优秀经验以及教训,因此课程论在引进、介绍国外课程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大多还停留在著作和文章引进 的水平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和整体的考察和把握,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如何向本国的现实提问。[3]
  二、我国课程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需要课程论的有识之士共同协商,建立完整的课程论学科体系
  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迅猛的进行,需要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相应的课程论学科体系。这是一项耗时长、费人力的工作,要想使课程论学科的发展追赶上并且超越其他教育学科的发展,就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共同努力建设课程论学科体系。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并且会走错方向,做无用功,需要成立课程论学科建设的组织,组织课程论的有识之士,分配任务,细化工作,有效完成课程论学科体系的建设。[4]所以,课程论学科必须有一支由多领域人士参与的课程研究共同体,诸如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政策决策者、专业教师及民间团体代表共同构成的广泛的研究阵营,将知识、社会与人统一起来,将“象牙塔”与广阔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5]
  课程论学科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涉及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工程理论、学科应用理论等多方面[6],认识到这一点,在建设课程论学科体系时就应该从三方面齐头并进,全面打造课程论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论学科体系不仅能够作为以后课程论学科体系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上,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完整的课程论学科体系。
  (二)加强课程论学科体系的本土化研究
  首先,在研究者的态度上,不少学者都呼吁国内学者必须有将国外课程理论中国化的意识,转变对国外课程理论盲目的崇拜和信仰,加强本国文化认同感。杨启亮文中的一段话将课程理论中国化提升到国家高度,他指出,“课程与教学变革既然是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绝不能置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天下)于不顾,走重建重构文化的“决裂”式的道路,而是应当致力于复兴中华文化,守护变革的本土化,这是每个中国人(匹夫)的文化责任。”[7]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要针对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提高国外课程论对我国的适应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 就是要建立根植于我国现实土壤,批判地吸收国外课程理论的科学成分,发掘和继承我国传统课程思想的精华,解决我国课程问题,创生具有我国文化色彩的课程理论。
  最后,建立我国课程论话语体系。结合本土教学实践来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要重视发展适于本土理解的话语表达体系,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广大的中国师生能够理解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9):8-9.
  [2]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9):8-9.
  [3]侯怀银,谢晓军.20世纪我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2-14.
  [4]廖哲勋.论课程论学科建设的规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3):4-10.
  [5]靳玉乐,李殿森.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教育学报,2005(3):8-18.
  [6]廖哲勋.论我国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0(2):6-10.
  [7]杨启亮.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7(9):23-28.

相关热词搜索:体系建设 对策 学科 课程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