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各省建设省级“双一流”有利于國家“双一流”建设形成高等教育金字塔生态系统。“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契机,但是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管理职能错位、师资结构失衡、经费投入偏低、学科评估偏颇等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建设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需要实施科学管理、优化师资结构、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评估,为建设教学一流学科贡献力量。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1-0004-02
  一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分析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为贯彻实施好《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南等均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为地方师范院校争创省级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提供契机,从而助力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
  2017年9月国家颁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一流大学42所,其中师范院校2所,占比4.76%,地方师范院校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地方师范院校1所,占比1.05%,一流学科建设总数465个,教育学一流学科2个,占比0.43%。总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院校教育学学科被边缘化,给其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错位
  一流管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直接关系到一流学科建设的成败。地方师范院校管理层缺乏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思维方式固定,管理机制僵化,致使师生缺乏批判精神,无条件接受和执行管理任务,为管理层服务。地方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几乎不涉及师生建议,管理者对师生很少进行人文关怀,机械的管理理念使职能错位。高校管理除规范教学科研活动外,最重要的职能是服务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对7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36位领导者进行访谈,仅22.2%的领导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教育学学科领导缺乏教育管理基本技能,使管理职能错位,这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师资结构失衡
  纽曼指出:一所大学是一个人才汇集的殿堂,天下的教师及学生来到这里,以寻求多样的知识。一流师资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而地方师范院校存在师资结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以地方师范院校A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占比35.44%,省学科技术带头人4人,占比5.06%。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占比偏低不利于各省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二是教学型教师偏多。地方师范院校A教育学院生师比为26:1,与生师比合格标准相差较大,生师比例失衡,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偏少,无法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形成持久性的系统研究。三是未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中往往不惜重金引进一流师资,出现因人设岗,近亲繁殖等现象,对于教师没有设立严格的综合考核机制,低绩效教师识别系统降低教师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利于各省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
  (三)经费投入偏低
  在“双一流”建设中资金投入是重要环节。但是国家在经费投入方面偏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及学科,其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经费投入方面无明显优势,使得教育学学科发展受限。教育学学科发展周期性较长,而教育政策周期性较短,教育投入与产出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平衡,由此国家及地方经费投入偏向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2017年“双一流”高校预算中,清华大学投入233.35亿元,北京大学投入193.45亿元,上海交通大学投入140.77亿元;而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投入62.19亿元、50.39亿元,其经费投入约是清华大学的1/4,而同样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云南大学则投入13.31亿元,约是清华大学的1/17,而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同期投入不及北京师范大学的1/10,分配到教育学学科的经费则更少。与两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相比,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此,经费投入偏低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瓶颈。
  (四)学科评估偏颇
  开展学科评估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教育学是统领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学科,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评估的灵活性受到质疑。地方师范院校对教育学评估指标存在重短期评估轻长期评估、重单项评估轻综合评估的现象。重论文产出轻科研过程,目前的评估是对学术论文进行量化评价,对学术论文创作过程和创作团队的生命力几乎无涉及。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学科评估与理工科采用同一标准,导致教育学学科被边缘化。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大多对教育学学科评估是一年一次甚至一个学期一次,评估时间过短,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地方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学实时跟踪评估涉及很少,评估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学科评估偏颇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
  三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
  教育学学科发展应遵循省级一流、区域一流、国内一流、世界一流的发展脉络。解决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实施科学管理
  教育学学科管理层应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提高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意识,培养学科带头人。定期与教育学一流学科管理专家交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聘请专家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牢固树立新理念,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管理机制。教育学学科管理中,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和布卢姆的期望理论值得借鉴。首先在管理实施之前,制定各种学科管理小目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把学科管理小目标分配给管理层、教师、学生等,使其发挥管理才能,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灵活进行自我管理,最后对各个小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对教育学学科进行管理时,制定目标激励政策,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人们对目标价值看得越重,期望目标实现的概率越高,目标激发出来的力量越大。目标的激励力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因此,目标管理理论和期望理论,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实施科学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师范院校 学科建设 教育学 思考 地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