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蓝海战略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大众化”,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何有效引导中国高校办学呈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这一个个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蓝海战略思想的启示下,也许都会找到解决的路径和思路,本文基于蓝海战略五大原则及其实现路径,颠覆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定,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分析和大胆设想,旨在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蓝海战略。
  [关鍵词]高等教育;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蓝海战略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面临几大瓶颈严峻挑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办学特色不明,呈现同质化趋势、应试教育如何走向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和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些问题引发学界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激列讨论以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顺利履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助动器作用的有效实现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值得深思,时不我待,亟需一种创新性思维的引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 蓝海战略与中国高等教育
  蓝海战略是一种基于“价值创新”、旨在开辟一个全新非竞争的市场空间的企业经营战略理念,其最先是由W.钱金和莫博涅于2005年2月在哈佛商学院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而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特殊领域和主体,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等社会职能,对其发展模式引入蓝海战略,对于打破和颠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固有发展模式,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和误区,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可以起到开放性的启示作用,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蓝海战略五原则及其实现路径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3.1 重建市场边界
  3.1.1 路径一:审视他择领域
  “短频快”的网络课程、职业培训和考证考级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空间,也对高等教育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原本职业培训等对于高等教育是他择领域,其设置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是为提升教育的效率,更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实现跨越也未尝不可,而“学分兑换”将是他们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这也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竞争和“优胜劣汰”。
  3.1.2 路径二:跨越领域内不同战略群体
  这本是20世纪90年代欧洲食品工业运用战略群体划分寻求新的战略方向所成功采取的一种路径,那么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一类重点院校提供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供不应求局面,而相形之下,普通本科院校以及民办、高职教育呈现局部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一定范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发展应该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结合各自学校资源和办学的优势,形成特色或者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合自身建筑专业的优势,形成其他各专业的特色化,其培养的管理、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具有建筑管理、建筑企业会计核算能力的特色,进而有效缩短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距离。
  3.1.3 路径三:重新界定领域的顾客群体
  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仅限于正式通过高考选拔的学生,在这种传承已久的高考制度和名校“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其实叩响了“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将未通过高考选拔以及脱离高等教育但是却有需求的社会公众排除在高等教育序列之外,另一方面,除了958 、211等重点院校,许多高校还不同层次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开创蓝海重新界定受教育者,让高等教育能够实现真正的兼容并包,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体现一定的“开放性”,比如在每年的招生中设置一定比例的临时学生席位,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是因为深谙此道,遵循“零门槛入学”原则的山东蓝翔技校和新东方英语都能火遍中国。
  3.1.4 路径四:放眼互补性产品和服务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先毕业后就业”,虽然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如果把学生当成产品,高校作为厂商,那么其生产的这项产品是没有附带任何质量担保和保修期的。因此高等教育也应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倡“能就业才能毕业”的理念,将必要的社会工作经历作为学士学位授予的必要条件,其成绩评定以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反馈决定。而在此环节无法经社会检验合格的学生,应该由厂商——高校,进行一定形式的维修,比如根据用人单位反馈,重修一定课程,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
  3.1.5 路径五:重设产业功能与情感导向
  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都是趋向职业性和专业性,使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日趋狭隘,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片面的以各种考证考级、就业、考研升学比率为代名词,进而使得高等教育也不再纯粹,趋于功利,“教育的意义”值得呼吁和重申。因此,高等教育应普遍开设国学、京剧、茶艺、园艺、曲艺、琴技、雕刻、心理学、情感课程、挫折教育等相关课程,此外还应该要求所有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都应该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贫、孤、残、障帮扶服务,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这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1.6 路径六:跨越时间参与塑造外部潮流
  采用真正意义的学分制,本科教育可打破4年的固定时间限制,每个受教育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2~5年内完成学位授予而必须的理论课程学习的学分。这样也能体现教育家孔子先生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注重全局而非数字
  业绩和盈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就如同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如果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仅注重分数这个数字,而忽略全局,就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现实中,总会出现一些虽然很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依然不合格的学生,也不乏一些从未踏入教室却通过各种非常手段通过考试的学生,仅在数字的评价标准下,后者势必优于前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应仅依靠分数,而应注重全局,多维度。比如师范类学生的课程考核还应该将性格特点、个人表现力、课堂驾驭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因为对于一个未来的教师而言,这些因素往往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这些很多时候要比知识本身更可贵。
  3.3 超越现有需求
  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基本都是按照专业划分,同一专业所学的课程大都是通过教学大纲统一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同质化。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提倡“我的大学我做主”,除一定数量专业必须课程外,实现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门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而且专业也不应在其入学时就被限定,应当赋予一定程度“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当然这种“自由度”的大小应该根据兴趣、性格和学习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异。
  3.4 遵循合理战略顺序
  承载高等教育使命的各高等院校在其战略制定和选择上,应该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在对高校所处内外部环境、资源、能力的了解基础上,识别核心竞争优势,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方案,进行科学战略选择。因此,即使是同一级别但不同地域的高校,其所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都是应该是有所差异的。
  3.5 克服关键障碍
  建议打破已有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的评估标准,建立基于专业的横向评估标准,即对不同高校同一专业进行横向评估,开设所有专业累计的评估得分加权数作为高校最终总分,以进行总体办学质量考核办法。而对于高等教育专业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办法,也不应该是由教育部门独立制定,还应该考虑行业发展协会等相关组织的建议。此外,对于全国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按照标准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末尾淘汰制,即排名最靠后的一些院校,应停止该专业的招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蓝海战略开拓了一套条理清晰的绘制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也应该趋向一片空间广阔的蓝色大海,跳出已有的发展领域和模式,颠覆传统限制和固有模式,各尽其能,物尽其用,寻找细分市场,培养特色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11).
  [2] 钱海婷.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4(12).

相关热词搜索:海战 高等教育 开创 模式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