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思辨性、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等素质特征。反观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理念滞后、宽口径特征不明显、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高校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探索和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着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贴近前沿、重视实践、融入创新、优化通识;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注重个性发展,实施分类培养,构建系统化、多样化、有针对性、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的实训平台。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走向深入。改革的着眼点已不囿于高等教育的某个环节,而是深入高等教育本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改革措施等作长期战略性的部署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富民,育人为先”,这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方式。这既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目标的深刻剖析,也是为实现“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做好人才储备和支撑。
  当前背景下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都给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新课题。创新型的国家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根本,同时也需要在改革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创新的精神和动力。所有这些成果的产出和改革的推动,都需要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来实现和完成。因此,培养这些具有创新头脑的人,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结构性调整,使得教育投资收益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这种收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落实到高校内部,也可以理解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关注的重要产出和改革效果之一。由于供给侧改革涉及到人才产出的供给、需求、环境等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人才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密切相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力,都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只有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界定清晰,才能确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才能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予以明确的指导。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在发生改变。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整体化和趋近性是当前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领域呈现的明显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既在某一领域具有知识的深度,也对相关学科群具有广泛的涉猎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思辨性思维。只有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所谓创新就是要突破习惯性思维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形成新结论。因此,善于发现事物的多面性,不断运用思维的思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坚韧的意志、团队协作的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推动国家强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基石之一,我国高校庞大的培养规模理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产出的重要摇篮。但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国家竞争力排在全球第28位,其中创新列第32位,高等教育和培训仅居第65位。可见,创新型人才培養现状与创新型国家发展要求不符,高校普遍延续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和育人体系尚存在一些弊端。
  1.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实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是紧随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我们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战略不同,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从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人才……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到21世纪初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到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都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和要求密不可分。
  可以说,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创新为首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这一教育理念贯彻和落实不到位,重视的仍然是知识的传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指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特征不明显
  目前,人才培养的专业划分过细,跨专业、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中,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单一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来源狭窄,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对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接受能力受限。因为学科眼界的狭窄,这类人才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才缺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能力,也缺乏解决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陈旧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进程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