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教育部于2016年4月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质量报告》从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办学资源支撑度、学生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多维的评价。《质量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也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以外促内、公共治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但《质量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仍存在学科专业设置结构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数量不够、质量意识形成和质量文化建设速度不快、专业与就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由此,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务必深刻反思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内在距离越来越近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定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密切联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设计、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运行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仅从《质量报告》中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三个维度的高等教育发展数据来看,就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按社会需求的多类型人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培养体系已见雏形,“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高校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在数量上呈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我们在《质量报告》中看到的是质量的最终成果,但在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均需各级各类高校在实践中去落实。然而,在现实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与监控过程中,过于关注外在指标的落实,忽略个体差异及人的主体性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中弘扬价值理性的追求是必要的。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去思考,高等教育质量应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上。换言之,就是在高深学问的传递与研究中,师生理应获得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注个体成长中的智力、体力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关注人审美情趣的养成,关注人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价值追求。
  但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评价多方利益主体的介入,使原本应该得以凸显高等教育利益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反倒成了高等教育质量表达的弱势群体。在人们追求高等教育国家利益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发展需求往往受到了遮蔽。他们被各类具体的“指标”“数据”所绑架,尤其是教师,被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各类人才项目的评审所束缚,致使他们失去了最本真的教学与科研的热情,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个人生活,自然难以激发他们教学科研的创新动力。
  基于现实世界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高等教育应将人的发展置于现实社会提供可能性的基础上去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使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人是高等教育的對象,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国家和社会不能只把人当作实现目的的工具,还要充分重视人的意义与价值。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价值观取向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状态。其具体实现路径:
  其一,高等教育的目标管理应与高校的过程管理相统一。目标能否实现,过程起着决定作用。没有高校管理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尊重、对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高等教育也难以追求到高质量的可观测、可量化、可观察的指标,就如同一个对创作意义没有深刻了解、对写作过程的审美情趣没有体验的人,是难以创作出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一样的道理。因此,在过程管理中要充分重视人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满足。要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及知识获取方式对提升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作用,要关注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对教师则需要考虑教学、科研的自觉性与自主性,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同时还要兼顾教师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完美结合。在过程管理中也要观照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校发展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以“双一流”论英雄,而以培养人才的质量及对区域社会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它的质量。
  其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承载育人任务的高校要积极营造培养高质量人的“育人文化”氛围,一切活动均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避免将高校办成职业训练所。“以人为本”应成为高校多方利益主体的价值追求,才能构建理想的质量文化。作为高校的领导者,需围绕着师生的发展进行决策;作为管理人员,需为师生的发展做好服务。如此,师生则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

相关热词搜索:理性 耦合 教育质量 追求 价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