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教育“赤贫”现象在全国范围得到缓解,但是区域间教育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阻碍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结合数据的可取性与合理性,选取2015年我国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横截面数据,对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正向作用,城市化、财政收入分权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负向作用。未来相关政策的调整方向是: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建立以毕业生流动为标的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官员晋升制度的指标权重。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
  一、引言
  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等原因造成我国各省各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中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失衡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纵观时间序列上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可明显发现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必须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针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通过2015年各省的横截面数据,考究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度、师生规模、财政分权度、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激励效果,对当前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一些学者围绕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财政分权体制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郑磊(2008)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中国省际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发现官员晋升竞争机制和财政分权制度都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产生着显著的负效应。李小克,郑小三(2012)基于中部六省2000-2009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时间固定效应的幂函数与指数研究模型发现,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而实际人均收入、政府规模和师生比负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同时,发现政府规模和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
  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宗晓华(2010)基于199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毕业生流出比重、地方高校财政责任向中央财政和地区居民的可嫁接程度等因素对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有着显著影响。提出未来政策发展方向是建立以高校毕业生流出规模为核心因素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张光,尹相飞(2015)使用2000-2011年的跨省数据,证明流动人口分布与地方高等教育人口、教育财政投入和生均教育财政投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因流动人口输入地政府没有动机,而且不可能利用户籍制度拒斥非本地户籍生源,其大学在校生规模和财政投入规模不显著高于流动人口输出地区,生均财政投入水平也不显著高于后者。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财政、人口流动等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作了定性或定量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实证研究数据选取的年份相对久远,不利于研究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
  三、理論基础
  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全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可大体分为三类: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判断某一产品或服务类别的标准是该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基于这个标准,高等教育不能视为纯公共物品: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和高校采取收费和选拔性考试制度使得部分人拥有迈入高校大门的机会,因此高等教育具有排他性;同时,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能提升自身素质而且增加了未来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因此高等教育具有私人收益性。高等教育的排他性和私人收益性决定其不属于纯公共物品的范畴。然而,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基于以上的特点,从经济学的视角,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物品表明需要政府的干预。
  四、各省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
  2015年各省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如图1所示。
  五、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变量选择
  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涉及经济、教育资源、地理位置等因素。本文主要考虑经济水平、财政收入分权度、城市化水平、政府支持度、高等教育规模等六大因素。
  1.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是决定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税收收入、债券收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等收入不断增加,表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在提高。政府通过财政收入进行资源配置,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用人均GDP来表示。
  2. 财政收入分权度
  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重新划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也逐渐走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管理,地方政府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责任和权限增大。财政收入分权度表明地方政府财政可自由支配度。财政收入分权度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与国家总预算收入的比值来表示。
  3.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一定程度上表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更体现城镇结构的分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镇结构的日益分化,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层次、质量、种类的提高。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必须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使其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4. 政府支持度
  按照财政支出的用途,可分为扩大再生产性资金和公共服务性资金。前者能够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后者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以GDP增长率作为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存在投资偏好。政府对教育投资偏好用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与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比值来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 因素 影响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